《朝日新聞》于1879年在日本東京創刊,是日本發行量數一數二的報紙,很有影響力。不過很少有人知道,“朝日新聞”報頭的四個大字正是由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長沙書法家歐陽詢“題寫”。
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字信本,唐潭州長沙縣(今湖南長沙)人,他練習書法很刻苦,博采眾長,精通八種書法,自成一家,人稱“歐體”。不過歐陽詢是唐代人,死于641年,《朝日新聞》創刊于19世紀,兩者之間差了1200多年,歐陽詢又如何替《朝日新聞》題寫報頭呢?
原來從唐代開始,中國的書法就傳到了日本,其中又以歐陽詢最為受推崇,在日本有“字體界第一人”的美譽,唐高祖李淵就曾稱贊:“詢之書名,遠播夷狄。”他的作品《九成宮醴泉銘》被日本收藏家三井高堅所喜愛,現藏日本東京中野上高田三井文庫。
當時,《朝日新聞》的創辦人決定從《大唐宗圣觀記》碑的碑文中集出該報頭的四個字。當他們從該碑的第42行、第10行和第24行分別選出了“朝”“日”“聞”三字后,才發現全碑的1000多字中沒有所需的“新”字。于是將“親”(第19行)字左側的“親”與“柝”(第26行)字右側的“斥”合在一起,又去掉“斥”字最后一點(隸書中寫成一橫),勉強造出了“新”字,成了現在的報頭。該報出刊后,有讀者致函報社,說“新”字左側多一橫畫,是個錯字。殊不知這不過是為了平衡漢字各部分之間關系的常用寫法——加減筆畫而已,在書法中是常見的。
如今,由歐陽詢法書集成的《朝日新聞》的報頭已使用了130余年,已經成了不可更改和替代的文化標志而深入人心了。
無獨有偶,日本在明治神宮正殿右側修建神樂殿,該殿匾額上的“神樂殿”三個大字,也是從歐陽詢所書名碑《九成宮醴泉銘》的碑文中集字而成。
(摘自《長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