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榮,李海源
(1.天水市畜牧獸醫局,甘肅天水 741000;2.天水市畜牧技術推廣站,甘肅天水 741000)
草魚是鯉科草魚屬的魚類,主要分布在長江、珠江和周邊的湖泊、水庫、池塘(丁慶秋和王進國,2023)。因為草魚的繁殖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強,且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是我國淡水養殖的大宗魚類(侯松偉等,2023)。而在集約化養殖過程中,養殖密度過大,水質變差等原因都可能導致草魚出現生長緩慢或死亡的問題(周曉梅,2023)。為預防此類情況,除了要做好巡查管理、清潔消毒等工作外,還可以利用微生態制劑來達到促進生長,改善腸道菌群,提高抗病能力,凈化水質,處理底質等功效(王國旭等,2022)。王巖等(2023)對微生態制劑的作用機制進行分析,并指出微生態制劑具有綠色環保的特點,能有效預防疾病,提高動物生長性能和飼料報酬。劉立龍等(2018)嘗試在鯉魚池潑灑微生態制劑,結果發現,在相同餌料和飼養管理條件下,與基礎餌料組相比,微生態制劑組鯉魚的飼料系數降低了7.1%,養殖經濟效益高出2.18倍。喬振民等(2020)對常見的幾種微生態制劑進行分析,結果發現,芽孢桿菌、硝化細菌能降低水中亞硝酸鹽含量,光合細菌能提高水中溶解氧,乳酸菌能降低水體pH值,由此可見,微生態制劑對養殖水質有很好的調控作用。目前關于微生態制劑的研究較多,但多集中在家禽、家畜等領域。為進一步分析微生態制劑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價值,本文以草魚為試驗對象,分析不同水平微生態制劑對草魚生產性能、腸道菌群及養殖水質的影響。
1.1 一般材料 本試驗所用的微生態制劑購自XX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該制劑主要成分為枯草芽孢桿菌、乳酸菌、酵母菌、蛋白酶、藻類營養素、光催化劑等,有效活菌總數≥5×109CFU/mL。
1.2 試驗設計 試驗將600尾初始體重相近,健康無病的草魚隨機分為4組,每組3個重復,每個重復50尾。其中,對照組(CON組)草魚飼喂基礎餌料,其余3組草魚則在基礎餌料中分別添加2 g/kg(MP2組)、4 g/kg(MP4組)、6 g/kg(MP6組)的微生態制劑,試驗為期60 d。基礎日糧組成及營養水平見表1。

表1 基礎日糧組成及營養水平 %
1.3 飼養管理 試驗在水產養殖基地統一進行,草魚苗經過溫、過水和消毒處理后稱取初始體重,投入基本條件相同的養魚池中,并對應4組編號。試驗期間,每天按時投喂2次餌料,按細撒慢投原則,保證草魚苗充分進食;未采食完的餌料要及時打撈,并干燥稱重,記錄每天的餌料投喂量。
1.4 樣品采集及測定指標
1.4.1 生產性能 試驗結束后稱取草魚終末體重,各組隨機選5尾接近終末體重的草魚,放血解剖后去除內臟,稱取胴體重,并計算增重率、特定生長率、餌料系數、肥滿度和胴體率。
1.4.2 腸道菌群 取出內臟中的腸道,擠出腸道內容物,加入PBS緩沖液進行稀釋,得到待測樣品。分別采用MRS培養基和LB培養基培養乳酸菌、大腸桿菌,37℃培養48 h,對平板進行計數,計算樣品中的菌落數。
1.4.3 養殖水質 分別于試驗第20、40、60天采集養魚池水質樣品,采用分光光度法測定水中氨氮、亞硝酸鹽含量,采用亞甲藍分光光度法測定水中硫化氫含量。
1.5 數據處理與分析 試驗數據采用Excel軟件進行整理,采用SPSS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采用Duncan's法進行多重比較,結果以“平均數±標準差”表示,P<0.05表示組間差異顯著。
2.1 微生態制劑對草魚生產性能的影響 由表2可知,與CON組相比,MP2組、MP4組草魚的終末體重、增重率、胴體重均顯著提高(P<0.05)。MP6組草魚的終末體重、增重率、胴體重高于CON組,但無顯著差異(P>0.05)。4組草魚的初始體重、特定生長率、餌料投喂量、餌料系數、胴體率均無顯著差異(P>0.05)。

表2 微生態制劑對草魚生產性能的影響
2.2 微生態制劑對草魚腸道菌群的影響 由表3可知,與CON組相比,MP6組腸道乳酸菌數量顯著提高(P<0.05),大腸桿菌數量顯著降低(P<0.05)。MP2組、MP4組乳酸菌數量低于MP6組,大腸桿菌數量高于MP6組,但組間無顯著差異(P>0.05)。

表3 微生態制劑對草魚腸道菌群的影響 ×103 CFU/g
2.3 微生態制劑對養殖水質的影響 由表4可知,與CON組相比,MP6組水體中40、60 d氨氮濃度均顯著降低(P<0.05),MP2組、MP4組、MP6組水體中20、40、60 d亞硝酸鹽濃度均顯著降低(P<0.05),MP6組水體中20、40、60 d硫化氫濃度均顯著降低(P<0.05)。

表4 微生態制劑對養殖水質的影響 mg/L
關于微生態制劑促生長作用的研究成果較多。謝映紅等(2022)嘗試在南美白對蝦的正常餌料中添加10 g/kg的中草藥微生態復方制劑,連用30 d后發現,南美白對蝦的體重、體長和部分免疫指標均顯著提高。鄧希海等(2022)以不同水平微生態制劑的餌料飼喂大口鱸魚幼魚,結果發現,與正常餌料組相比,當微生態制劑的添加水平為2%時,大口鱸魚幼魚的末重顯著提高11.47%,增重率顯著提高15.96%。劉志國等(2022)以文獻綜述的方式指出,在河蟹養殖中添加微生態制劑,能有效解決河蟹產量低,飼料利用率不高,病害頻發等問題,值得在水產養殖中推廣應用。本試驗發現,隨著基礎餌料中微生態制劑含量的提高,草魚的終末體重、增重率、胴體重先上升后下降,其中與基礎餌料相比,當微生態制劑的含量為2、4 g/kg時,草魚的終末體重、增重率、胴體重均顯著提高(P<0.05)。因此,單從生產性能角度分析,草魚基礎餌料中微生態制劑的適宜添加量為2~4 g/kg。
微生態制劑主要是利用對宿主有利的益生菌或益生菌促生長物質制作而來(張甜甜等,2018)。在動物體中,益生菌能通過定植的方式清除或減少致病菌,調節腸道菌群平衡,從而增強動物免疫功能(鄧宏和趙麗紅,2022;張衛東等,2022)。何維敏等(2022)研究發現,基礎日糧添加0.3%發酵中藥制劑+0.15 g/kg枯草芽孢桿菌能顯著提高腸道中乳酸桿菌數量,且有效抑制了大腸桿菌數量。卞紅春等(2023)以復合微生態制劑飼喂蛋雞,經過90 d的試驗期后發現,與基礎日糧組相比,復合微生態制劑組蛋雞腸道內容物中大腸菌群檢出率降低42.85%,且有效降低了蛋雞的細菌性腹瀉發病率和死淘率。本試驗發現,在基礎餌料中添加高水平(6 g/kg)的微生態制劑能顯著提高腸道乳酸菌數量,顯著降低腸道大腸桿菌數量,起到改善腸道菌群的功效。
在水產養殖中,微生態制劑除了具備促生長和免疫提升的作用外,還能降低水體中有害物質,有效改良水質(孫遠遠等,2022)。張康等(2023)嘗試以復合微生態制劑修復生物濾池,結果發現,當連續潑灑復合微生態制劑15 d后,生物濾池中亞硝酸鹽、氨氮、CODMn濃度均出現了顯著下降,并且水體中異養菌數量上升,弧菌數量下降。本試驗發現,在基礎餌料中添加高水平(6 g/kg)的微生態制劑,能有效降低池水中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濃度,優化了養殖水質,降低了水質中的有害物質。
基礎餌料中添加中低水平(2、4 g/kg)的微生態制劑,能促進草魚生長;基礎餌料中添加高水平(6 g/kg)的微生態制劑,能改善腸道菌群,優化養殖水質,降低水質中的有害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