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浙江安防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溫州 325011)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聚焦“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對進一步加強城鄉互動提出了新的要求。城鄉互動就是積極主動地發揮城鄉資源優勢,實現互利共贏。體育旅游是人們以旅行為形式,以體育為內容的休閑游玩活動。鄉村體育旅游是指:“為了滿足和適應旅游者的各種體育需求,市場借助鄉村多樣化的資源稟賦,采用健身、休閑、娛樂、醫療、康養等基本形式,以滿足旅游者身心協調發展需要的社會現象。”發展鄉村體育旅游,產業、文化、人才是重點。當前,國內眾多學者針對鄉村體育旅游面臨的突出問題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建議。然而這些建議相對碎片化、單線化,缺少互動要素間系統的聯系。如何深層次分析城鄉產業、文化、人才要素關聯性,構建城鄉互動模式,促進鄉村體育旅游高質量發展成為了當前學界亟待解決的問題。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鄉村擁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稟賦。聚焦鄉村資源重組,推進鄉村產業結構性改革,實現鄉村共同富裕是發展鄉村體育旅游的核心主旨。2019 年,國務院在《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中部署要求:“農業農村部將聚焦鄉村休閑旅游業、新型服務業等,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政策和資金上的扶持使得鄉村體育旅游充滿活力,鄉村體育旅游也逐漸向著致富產業和幸福產業邁進。據統計,2018 年全國鄉村旅游接待游客30 億人次、鄉村休閑旅游營業收超過8000 億元。以衢州江山市洪福村為例,借助山區生態資源和“洪公拳”的影響力積極舉辦“洪福杯”自行車爬坡賽,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成農民增收優勢,短短幾年時間,全村人均收入就從4000 多元提升到14000 多元。發展鄉村體育旅游是鄉村產業振興的時代需要,是牢牢把握守正創新,實現城鄉共同富裕的新生代力量。
沒有旅游資源就沒有旅游業,獨特的旅游資源是旅游目的地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基礎。我國地處赤道以北,南北跨度近50°,距離約5500km,東西跨度60 多度,距離約5200km。不同的地理位置及氣候特征決定了不同區域擁有著多樣化的體育旅游資源,決定了鄉村體育旅游市場的開發及景區的具體規劃、設計方案,同時也彰顯了我國鄉村體育旅游資源的區域特色。2023年國慶前夕,國家體育總局和文化旅游局發布了“2023 年國慶假期體育旅游精品線路”,其中就包含了江蘇淮安運河“百里畫廊”、四川樂山“動觀峨眉山”和甘肅敦煌絲路古道等12 條彰顯地域特色的體育旅游精品線路。
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鄉村體育旅游文化體系由旅游主體文化、客體文化和中介體文化組成,各文化體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其中主體文化代表著旅游者及目的地居民的價值觀、興趣愛好、文化素養及生活方式等,客體文化代表著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資源文化和人文資源文化的總和,包含山川文化、水體文化、文學藝術文化等。中介體文化則是聯系主客體文化交流的橋梁,是鄉村體育旅游市場開發的產物,包含行業精神、行為準則、環境氛圍等。中介體文化與主、客體文化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沒有中介體文化,主、客體文化間的聯系將失去動力。總之,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靈魂工程,鄉村體育旅游則是城鄉文化交流與創新的重要媒介。
當前我國鄉村體育旅游業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其深厚的市場潛力亟待挖掘。產業結構單一、同質化現象嚴重是阻礙全域鄉村體育旅游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地方政府在積極響應國家發展政策的同時未經過科學地論證和系統地規劃,一味追求短期的經濟效益和媒體曝光度。然而體育旅游資源是否經過合理開發、是否通過充分調研和市場細分、市場準入條件如何、監管制度是否完善、商家及村民是否具備進入市場的條件、產品是否經過精心設計和嚴格管理、產品是否能夠體現當地文化特色等問題都將影響鄉村體育旅游市場的穩定發展和產業的持續擴大。旅游者回頭率低導致商家和村民享受不到長期穩定的經濟效益,小微企業和鄉村個體工商戶心理動搖,最終鄉村體育旅游產業也只是曇花一現。
“品牌效應”是指品牌對消費者和市場的影響力。品牌對企業的發展和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它可以幫助企業增加市場份額,增加品牌資產的價值。鄉村體育旅游絕不只是農村、體育、旅游三者簡單的相加,而是需要以鄉村特有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為基礎,以打造“一村一品”為目標,因地制宜地制定體育旅游精品線路,把握不同時期消費者心理特征,做好品牌定位。特別是具有民俗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紅色文化等能夠彰顯鮮明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特色的村莊。后疫情時代,國內旅游經濟呈爆發式增長。由于旅游行業的準入性高,市場缺乏嚴格監管,導致大量的鄉村在開展旅游業時呈現“復制粘貼”式,有的村莊對旅游資源開發利用不足,有的村莊為了迎合大眾消費臨時包裝等。
根據美國政治學家戴維·史密斯提出的“政策執行”理論,鄉村體育旅游市場開發過程中政策執行力受理想化政策、執行機構、目標群體和外部環境四個方面因素影響。其一,理想化政策對政策目標實現具有導向作用。然而,由于我國各地區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存在差異,對各政策法規無法提出較為詳細的建議或措施,加以地方政府扶持范圍廣,導致了地方在政策執行時容易產生偏差或忽視。其二,鄉村體育旅游產業關聯性強,涉及農業農村局、旅游局、體育局、工商局、財政局、稅務局、交通管理局等多個行政部門,由于各部門主體利益不一,導致執行機構協作效果不佳。其三,由于目的地居民對體育旅游認識不足、對傳統農業的過分依賴,旅游者受教育程度、體育旅游需求層次較低等因素對政策執行力具有重要影響。其四,政治、經濟、文化、生態、信息等外部環境因素也會對政策執行的最終落地產生巨大影響。
產業互動是指在一定區域內,某些產業之間通過政府或市場的調節,形成相互間的共同發展。城鄉產業互動就是將各自特有的產業要素聯系起來并發揮相互支撐、融合和帶動作用,如圖1。

圖1 城鄉核心產業要素互動模式
城市擁有著先進的科學技術,雄厚的產業資本和優良的政策法規。鄉村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大量的剩余勞動力以及別具特色的農業、文化產品。如何發揮城鄉產業要素優勢,實現以城帶鄉、城鄉結合、鄉引城入是激活鄉村體育旅游業的關鍵。從以城帶鄉視角分析,一方面,在城市先進的科學技術的支撐下,鄉村體育旅游資源得以科學分類與評價,這有利于鄉村體育旅游市場細分、選擇、開發與營銷。先進的科技還有利于科教創新,可以提升鄉村剩余勞動力的文化素養。同時,科技可以反哺鄉村農、文產品質量不斷提升和產品創新。另一方面,在城市資本的運作下,鄉村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得以開發與利用,新的就業機會產生,大量剩余勞動力得以解決,鄉村產品逐漸從量的變化向質的變化轉變。再者,完善的政策法規有效地刺激了資本和市場由主城區逐漸向鄉鎮和農村輻射,有助于鼓勵旅游目的地居民就地創業,是搭建城市與鄉村產業互動橋梁的保障。從鄉引城入的視角分析,鄉村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吸引了廣大的旅游愛好者從城市向鄉村轉移,從而帶動了吃、住、行、游、購、娛、文、體、旅、交通、建筑等多產業協同發展。大量游客涌入鄉村,吸引了資本向鄉村注入。與此同時,為了發揮政府導向作用,維護市場秩序穩定,相關政策也陸續出臺。另一方面,旅游者對旅游產品質量要求的提升有助于城市科技、資本和政策的不斷升級。
鄉村振興說到底是人才的振興,人才振興決定著鄉村振興的成效。邱岳華認為,鄉村產業發展人力資源非常短缺,不僅缺少經管、金融、電商等人才,也缺少鄉村產業實用技術人才,這是鄉村產業振興的現實困境。馬桔紅認為,當前農村年輕人員及勞動力流失嚴重,農村“空巢化”現象日益嚴重,致使基層治理缺乏生機和活力。張艷認為,當前鄉村文化振興還存在一些問題,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人才缺乏。鄉村人才匱乏,無法有效推動鄉村文化振興。鄉村體育旅游為鄉村振興增添了新的活力,然而鄉村體育旅游同樣也面臨著人才匱乏的問題。
城鄉人才互動主要存在兩種模式,如圖2。城市人才向農村正向輸入就是在政府的干預下,通過改善相關人才入編、待遇、職稱評定等激勵政策,深度開展農業職業+教育,培養新型農業實用型人才,打通人才城市培養—鄉村使用—業務提升—自由流動的職業通道等途徑實現城市人才向農村正向輸入。

圖2 城鄉人才互動模式
鄉村人才向城市反向輸出面臨的問題主要是城鄉發展不均衡帶來的人口流失和老齡化。當前最主要的就是要在政府的主導下出臺相關產業政策,加大對鄉村新型農業、制造業、體育旅游等服務業的扶持力度,提供多元的體育旅游相關產業的創業平臺和就業機會,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相對完善的體育、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體系,創建良好的市場就業環境,最終吸引更多的年輕人返鄉就業、創業。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鄉村體育旅游視域下的城鄉文化互動就是以鄉村為場所,借助鄉村體育旅游資源,以體育旅游活動為載體,以實現城鄉文化互動,充分發揮城市現代化文化指導作用和鄉村傳統文化的補充功能,提升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文化素養,最終產生一定的經濟、文化和社會效益。根據城鄉文化二元格局將城鄉文化互動劃分為“城市—鄉村”、“鄉村—城市”兩種互動模式,如圖3。

圖3 鄉村體育旅游文化互動模式
“城市—鄉村”文化互動模式屬于“指導型模式”,即城市文化指導鄉村文化(圖3)。旅游者因鄉村美麗的自然風貌和獨特的人文氣息來到鄉村參與健身、娛樂、探險活動。他們一般具有較高的學識和先進的文化。他們當中有的是黨務工作者,可以為村民帶來繪聲繪色的鄉村黨課,宣揚紅色文化,增強村民愛黨的意識、信黨的自覺和擁護黨的決心。有的是優秀的人民教師,在旅游之余可以為村民帶來先進的教育理念。有的是醫療工作者,能夠送診下鄉,拉近醫患距離,解決鄉民們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除此之外,他們中還有律師、體育社會指導員,以及其他各行各業的專家,能夠將先進的現代化技術和健康的生活理念傳播到鄉村。
“鄉村—城市”文化互動模式屬于“補充型模式”。根據體育旅游資源分類理論可以將該種模式細分為“實踐體驗模式”、“研學旅行模式”和“休閑觀光模式”。“實踐體驗模式”就是旅游者通過參與登山、漂流、越野、拓展、攀巖等體育活動,或是參與不同民族傳統體育游戲等實踐活動直觀體驗鄉村自然文化和人文文化。“研學旅行模式”就是組織旅游者、學習者來到農村,在體育實踐過程中對農耕文化、紅色文化和各民族語言、服飾、生活習慣等傳統文化進行直接觀察、感知和實踐,從而達到增長知識、培養技能和塑造態度的目的。“休閑觀光模式”是旅游者通過欣賞地域特色風景或人物風情,參觀名勝古跡、博物館等天然或人工旅游資源,從而達到愉悅身心、放松自我和提高審美情趣的目的。
鄉村振興是黨和國家聚焦農業農村發展,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重大戰略部署。鄉村體育旅游與鄉村振興存在著密切的耦合關系,是持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單元。鄉村體育旅游不僅彰顯了鄉村產業振興的時代需要,同時也彰顯了我國不同區域旅游資源特色,更是促進鄉村文化創新與交流的重要媒介。當前鄉村體育旅游同樣面臨著產業結構單一,同質化現象嚴重、品牌定位模糊,特色文化難以彰顯、政策執行缺位,目標難以實現等困境。在城鄉一體化發展背景下,鄉村體育旅游作為朝陽產業和幸福產業,需進一步發揮城市與鄉村的資源優勢,促進城鄉產業、文化和人才共同發展。城鄉互動型鄉村體育旅游發展模式主要體現于產業、文化和人才上的互動。其中產業互動是重點,分為利用城市政策、資本和科技優勢建立的“以城帶鄉互動模式”和利用鄉村資源、勞動力和產品優勢建立的“鄉引城入互動模式”。人才互動是關鍵,分為“城市向農村的正向輸入”和“農村向城市的反向輸出”模式。文化互動是突破點,分為“城市指導型”互動模式和“鄉村補充型”互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