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燁鋒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當前,農村普遍面臨地廣人稀資源分散、經濟薄弱人口外流、區域分隔統合不足等問題。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近年來,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探索黨建聯建機制,成立鄉村振興聯合黨委,實現資源整合、產業融合、力量聚合,破除“散”的弊端、增強“統”的效能、形成“聯”的合力,抱團發展奔共富,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鄉村振興效能。
堅持黨建引領
以組織聯建推動抱團發展
黨的力量來自組織,基層黨組織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心骨。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根本保障。淳安縣針對區位偏僻、交通不便、山水分割、資源零散等困境,創新基層黨組織設置,在不打破現有行政區劃管理體制、不增加行政層級、不改變原有黨組織隸屬關系和功能形態的前提下,成立“大下姜”、淳北、淳西南3個鄉村振興聯合黨委,安排縣領導擔任聯合黨委書記,鄉鎮、相關部門負責人兼任聯合黨委副書記或黨委委員,形成縣委領導、鎮村抱團、部門支持、要素集成的工作機制,推動組織聯建、發展聯促、服務聯享,實現從縱向管理轉向橫向協同、從條塊分割轉向融合互動,形成資源集聚優勢,將分散和分化的社會因素聯合為一個整體,形成“1+1>2”的協同效應。區域聯合黨委以共建共治共享為取向、以區域性公共平臺機制為依托,兼顧企業與人民的利益、當前與長遠的需求、經濟發展與公共服務的關系,建立跨部門跨鄉鎮的聯席機制,實行政策統一爭取、資源統一分配,改變以往鄉鎮各自為政、單打獨斗的局面,凝聚發展共識,化解決策短視矛盾,實現“一盤棋”統籌、“一張圖”謀劃、“一條心”干事,形成發展合力,集中力量辦大事。
聚焦基礎支撐
以產業聯興加速強村富民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產業是發展的根基,只有產業興旺,農民收入才能穩定增長。淳安縣的鄉鎮數量多、實力弱,產業布局分散、同質化嚴重、發展低效,難以聚集優化、形成規模效應,很難培育形成主導產業、塊狀經濟。淳安縣以聯合黨委統領區域發展,實行規劃統一編制、政策統一爭取、資源統一分配和資源共享、平臺共建、項目共推、品牌共塑,打造出“大下姜”“淳六味”“精彩淳西南”等區域品牌,加速推動品牌價值向經濟效益轉化,形成“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產業發展局面。“大下姜”聯合黨委培育建成旅游培訓、中藥材、紅高粱、農特產品4個特色產業帶。淳北聯合黨委集中資源發展中藥材產業,創新“撥改投”產業資金引導激勵新機制,使一次性財政資金“輸血”向引導產業可持續發展“造血”轉變。淳西南聯合黨委用好運動場館,大力發展賽事、綜藝、文創、旅居、研學經濟。
立足利農惠農
以多方聯動促進就業增收
新時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就是要讓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農民,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小家富”只是一時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黨建聯建不能為建而建,也非片面追求全域全覆蓋,必須遵循發展所需和農民所愿,讓農民享受發展成果。建立振興強村公司、幫帶富民公司、共同富裕基金三大分配平臺,實行“掙薪金、拿租金、分股金、享基金”分配機制,讓農民和村集體共享發展成果。著眼村集體“消薄增收”,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市場主體,推動資源變資本、農品變商品、村民變股民,推行土地加盟、分種包銷、入股聯營等“帶富十法”;著眼勞動力就業增收,探索成立“村黨組織+企業+農戶”共富工坊,以訂單保收、就業吸納等形式,將富余勞動力轉化為“富裕動力”。以黨建為引領、以利益為紐帶,形成區域抱團發展的鄉村振興聯合體、生產端與銷售端無縫銜接的產銷共同體、“市場+公益”的新型幫共體,重塑政府與企業、個體與集體、公益與市場、先富與共富之間的關系,拓寬企業尤其民營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的渠道,以黨建帶發展、以發展促民生、以民生強治理、以治理聚民心、以民心托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