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采萍

最近電視劇《繁花》結束了首輪熱播,劇中出現的和平飯店、黃河路、定制西裝、排骨年糕,甚至上海家常泡飯,都成了觀眾搜索的熱點。文化也可以“帶貨”,又被這部劇證實了。
此前,“文化帶貨”做得卓有成效的,還有董宇輝。成立“與輝同行”后,董宇輝的首次直播,銷售成績遠遠超越捧紅他的“東方甄選”,達到難以置信的1.5億元。董宇輝的成功,不僅僅是因為“小作文”寫得好,歸根到底是一個文化人的厚積薄發。
從哈爾濱接住了“潑天的富貴”,以地方特色文化帶火冰城文旅,到電視劇《繁花》和文化主播董宇輝獲得觀眾和消費者認可,都體現出文化推廣與商業營銷的深度嵌合,堪稱“文化帶貨”的典型案例。然而,“文化帶貨”這一目標并不總是那么容易實現,“翻車”案例比比皆是。究竟什么樣的“文化”能夠帶火經濟,成功案例背后的邏輯與密碼到底在哪里?
現在,全國網友喊話各地文旅經營者和管理部門,“秀出文化家底,吸引外地游客”。哈爾濱文旅從業者則清醒地表示:在哈爾濱此次現象級成功背后,是整個哈爾濱市上下同心的充分準備,以及城市冰雪文化和人文歷史的深厚積淀作支撐。說到底,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外地游客看到的信手一拍的小視頻,其內容所反映的城市人文環境、高水平的旅游服務意識和專業能力,才是“爾濱”獲得億萬網友共鳴的根本。
簡言之,文化是可以“帶貨”的,但不能僅僅拿文化當作噱頭。如果只有噱頭而缺乏內核,即使搭上流量的快車,也接不住那滾滾而來的客流量和消費服務需求。
旅游業正在從游山玩水,向沉浸式、體驗式消費轉變,廣大游客更注重融入當地人文環境,獲得更高的情緒價值。這種變化在年輕游客的各種新需求上,體現得尤為明顯,這對旅游產業提出了更高標準。
如果哈爾濱的城市文化推廣,僅僅停留在“霸總文學”式的自我標榜,不會打動那么多天南地北的游客,甚至會令網友很快感到油膩和變味。從“哈爾濱”到“爾濱”,這座城市充分發揮東北文化中人情味濃、幽默豪爽的特點,盡情展現多元文化薈萃的特點,以高效率和系統化的市場應對能力滿足新型文旅消費需求,才打贏了這場文旅發展觀念和產業質量的“升級戰”。
導演王家衛歷時三年,以“繡花”功夫制作電視劇《繁花》,才得以形成獨樹一幟的上海腔調和文化韻味;而董宇輝的成功,不僅因為他文采飛揚、出口成章,強大的粉絲基礎與他從事教學多年、長期閱讀的積淀有直接關系,這些“硬實力”才是他們從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的真正原因。

北大教授陳平原曾經呼吁,把人們耳熟能詳的“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改成“經濟搭臺,文化唱戲”。他強調的是,不能片面地把經濟收益視為文化推廣的唯一目的,而是要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上,給予優秀文化更多舞臺,如此才會凸顯文化的神奇力量。
“文化帶貨”既為新的業態,便有其商品屬性和市場邏輯,質優價美才是贏得市場顛撲不破的道理——否則就成了“畫餅”。產品和服務意識如果僅僅停留在宣傳招攬上,沒有內容和服務之實,就像一只“紙老虎”,即便一朝爆紅,也只能是曇花一現。唯有久久為功,以文化為根,以消費者為本,才能在機遇降臨時抓得住、接得穩。

(源自《河北日報》,有刪節)
責編:王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