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水

在龍泉青瓷的歷史上,有一個人的名字被深深印在龍泉青瓷的發展歷程里,他就是龍泉青瓷非遺傳承人徐朝興。作為龍泉青瓷界“祖師爺”級別的人物,徐朝興把龍泉青瓷這個玲瓏小物研究得徹徹底底。
“揣泥坯、揉泥巴,手上是泥,臉上也沾著泥,但是每當手中一團團泥坯變成一件件如冰似玉的青瓷作品時,我內心都感覺無比享受。”徐朝興說,他自幼與青瓷結緣,從業六十多年來,見證了龍泉青瓷傳統技藝再現輝煌。13歲那年,徐朝興因家貧輟學,隨后進入浙江龍泉瓷廠當學徒,跟隨著名的青瓷藝人李懷德學藝。他不怕苦、不怕累,手腳勤快,不到兩年時間就掌握了陶瓷制作的基本技能。
1958年,國家為了復興龍泉青瓷,成立龍泉青瓷試制組。龍泉瓷廠從省內專家、優秀工人和民間藝人中選拔出8人組成仿古小組,開始了具有時代意義的瓷器恢復和仿制工作,徐朝興與師傅李懷德一同入選。在師傅的帶領下,徐朝興從碾磨、配料、拉坯到上釉、燒制,認真學習每一道制作工序,并根據專家提供的胎、釉成分數據反復試驗。經過幾年的刻苦學習,他逐漸掌握了龍泉青瓷完整的燒制技藝,并與小組成員成功研制出失傳多年的弟窯與哥窯作品。
接下來,他推陳出新,嘗試把新產品設計和科研工藝美術相結合,創造了生平第一件能擺進藝術殿堂的作品《中美友好玲瓏燈》。這件作品被選為外交部國家級禮品,現收藏在美國白宮。“改革開放后,我萌發了用龍泉青瓷做大件作品的想法。”徐朝興說干就干,與團隊成員一起設計方案,調整配方、上釉、燒成工藝等,有時為了攻克一個技術難關,他連續幾個晚上在試驗場地工作。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數十次反復試制,徐朝興帶領團隊終于成功燒制出《52厘米迎賓大掛盤》,它圓潤飽滿,色澤溫潤細膩,釉面網狀開片均勻。1982年,在第二屆全國陶瓷設計評比會上,這件作品獲得藝術瓷總分第一名,現收藏于北京中南海紫光閣。
經過幾十個春秋,徐朝興完成了從泥土匠人到藝術大師的華麗轉身。他的經典作品越來越多,《1.3米迎春大花瓶》《66厘米萬邦昌盛吉慶瓶》《吉祥如意瓶》等作品被收藏于北京人民大會堂。然而,徐朝興令人嘆為觀止的絕活不只是創造,還有完美的“跳刀”技術。他可以在一個胎薄如殼的坯體上下數萬乃至十幾萬波線或印痕,處處充滿了柔韌與手工之美,使燒制的瓷器帶有不可思議的美麗紋理。
現在,這位80歲的青瓷匠人仍然在堅守,培養弟子,宣傳青瓷文化,傳承青瓷燒制技藝……“做了六十多年青瓷手藝,我依然活力滿滿。”徐朝興說。
(源自《知識窗·上半月》,田宇軒薦稿,有刪節)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