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瑛
“天空之鏡”是近年來網(wǎng)絡上的熱門詞匯。所謂“天空之鏡”,就是鹽湖湖面結成的白色鹽結晶倒映出云影天色,形成水天一線的景致,這跟在達坂城鹽湖看到的景色別無二致!
因湖水富含鹽分而得名的達坂城鹽湖,被譽為“中國死海”,湖泊面積約37平方千米,水面高程1070米左右。
早在17世紀,就有居民在此采挖食鹽,而官方管理及開采食鹽至今也有100多年的歷史。因為地處烏魯木齊市郊,達坂城鹽湖是重要的食鹽及工業(yè)用鹽供應基地,在新疆諸多的鹽湖中有著重要地位。
之所以被稱為“中國死?!?,是因為達坂城鹽湖的湖水與約旦死海在礦物質種類、濃度、湖水密度等方面相比,都在同級別上。
既然是“中國死?!?,人們就不會放過在其中過一把“漂浮癮”的機會。人們抱著“死海太遠,鹽湖很近,漂浮不過是一種狀態(tài),何不讓它唾手可得”的心態(tài)蜂擁而至。夏季的每個周末,達坂城鹽湖都游客滿滿,湖區(qū)大多是來玩“鹽湖漂浮”的人們。
初到達坂城鹽湖,會有種來到曠野仙境的感覺。除了鹽湖常見的水天一色的景致之外,抬眼便能目及遠處的雪山和曠野之中一排排閃著銀光向你招手的風力發(fā)電機。
而湖邊幾米之內,一片片云朵般白花花的鹽結晶沖擊著你的視覺神經,精美的鹽花千姿百態(tài),讓你恍惚中感覺是天上的云彩落入凡塵,在你的腳下變幻多姿。赤腳踩在沙鹽上,會發(fā)出咯吱咯吱的響聲,還沒等你聽仔細,那聲音就被周邊的湖風吹跑了,傳向遠方的曠野。
環(huán)湖而行,你會發(fā)現(xiàn)湖岸有一圈圈銀白色的鹽帶,在陽光的映射下,像層層美麗的銀色項圈,為達坂城鹽湖鑲了一條條銀邊。
這些銀色項圈是溶解于水體中的各種鹽類,因溶解度不同,在發(fā)生沉淀的過程中逐步按照溶解度順序沉淀而產生的自然現(xiàn)象,各種鹽類沉積物都有明顯的環(huán)帶狀分布規(guī)律,因此也就圈圈層層地為鹽湖戴上了項圈。
鹽湖曾被當?shù)厝朔Q為“神秘之湖”。之所以認為其“神秘”,就是因為古代當?shù)鼐用癫恢@里為何會出現(xiàn)一個“咸水湖”。距其不到24千米的柴窩堡湖就是一個淡水湖,而這么近的距離,怎么就獨獨出現(xiàn)了一個飽含鹽分的湖泊呢?解釋不清楚來源,就只能用“神秘”來注解。
其實,鹽湖是咸水湖的一種,主要指湖水礦化度大于35克/升的咸水湖。達坂城鹽湖形成于1萬年前,入湖水量主要來自湖周小河地表水和地下水補給,它正好處在達坂城風區(qū)極度干旱氣候條件下的地勢較低的區(qū)域,封閉的地形加上湖泊的蒸發(fā)量遠遠超過湖泊的補給量,湖水不斷濃縮,含鹽量日漸增加,就形成了達坂城鹽湖現(xiàn)在這種高含鹽量的狀態(tài)。而柴窩堡湖周邊氣候相對溫和,水量補給充足,洪水流瀉頻率高,所以它目前還屬于內陸微咸水湖,而非人們概念中的淡水湖。
在干旱區(qū),這種含鹽度很高的湖泊并不少見。

地理學家經過調查和對比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中國是世界上鹽湖最多的國家之一,中國的鹽湖大致處于北緯30度—50度,該區(qū)域被稱為中國鹽湖帶,屬于世界著名的亞、非、歐大陸鹽湖帶的最東緣。
但并不是這一區(qū)域就適宜出現(xiàn)鹽湖,如果氣候極度干燥,終年降水稀少,也不利于鹽湖的形成。例如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內部,地表無徑流產生,就難以形成鹽湖,但偶爾會出現(xiàn)季節(jié)性的沙湖。
在中國鹽湖帶上,星羅棋布地分布著數(shù)以千計的鹽湖,而達坂城鹽湖不過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型鹽湖,只是因為其毗鄰蘭新鐵路線、312國道和吐烏大高等級公路的地理優(yōu)勢,便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之中。
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鹽湖往往是湖泊發(fā)展到老年期的產物,在湖濱和湖底形成了各種不同鹽類的沉積礦床。它富集著多種鹽類,是重要的礦產資源。
科學家通過對達坂城鹽湖湖水和鹽礦的分析發(fā)現(xiàn),它富含芒硝、石鹽和20多種微量礦物元素。這里已探明的芒硝儲量高達1.2億噸,石鹽儲量1200萬噸,現(xiàn)在每年開采原鹽20萬噸,可以為化工、農業(yè)、輕工、冶金、建筑和醫(yī)療等提供有效原料。
來自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的科學家認為,鹽湖具有記錄自然環(huán)境信息的作用,還是地球的“碳沉積池”,大量碳酸鹽沉積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緩與人類有關的溫室效應。這些氣候及地理方面的隱形效應,為鹽湖在人們視野中的閃亮登場奠定了科學的基礎,它可不僅是一面迷人的“天空之鏡”那么簡單。
(源自“原點閱讀”)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