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榮河
工作之余,我愛打籃球,也愛觀看各類籃球比賽的轉播。在各類賽事中,我經常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場上的運動員在接到隊友傳過來的籃球后,只要沒有絕佳的投球機會,大都會帶著籃球退出投籃區,而去外圍進行周轉。
毋庸置疑,想進球,是每個籃球運動員的共同心理。而最大化保證投籃的進攻率,也是對一個籃球運動員最基本的要求。既然對方已經把內線防得鐵板一塊,根本沒有機會投籃,那么及時地退出,就是最明智的選擇。退出投籃區,不僅能使對方放松內線的防守,利于自己隊友的插入,更重要的是能在外圍的運動中,尋找到合適的傳球機會,進而找到突襲進攻的最佳時機。實踐證明,退守后再次發起的猛烈進攻,往往會令對手防不勝防。

讀武俠小說,或看武打影視劇,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段落或鏡頭:面對一堵橫亙在眼前的高墻,武林高手不會直接縱身躍起進行攀爬,而是往自己的身后倒退幾步,然后再快速地奔跑起來,一躍而起,越過高墻。這時的退,是為了激發奔跑的潛能蓄積躍起的力量。小時候聽評書《楊家將》《岳飛傳》,其中槍法中有一個絕招叫“回馬槍”,很是經典,至今在腦海里記憶猶新。面對勢均力敵的對手,作戰的勇士假裝敗退,趁其不備,回手一槍,可瞬間擊中其要害。由此可見,有目的有計劃的退,是為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進。
至于戰爭中以退為進的戰役,更是數不勝數。春秋時期,晉軍以退為進,打贏了城濮之戰,從而鉗制了楚軍的北上發展,晉文公從此成就了霸業,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二戰時期的哈爾科夫反擊戰中,曼施坦因以退為進險中求勝,戰爭中的舍與得,得到了最直接的體現;1945年,粟裕在杭州西北部天目山戰役中以退為進,集中主力“速戰速決”,成為我軍軍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之一。
對于我們每個普通人來說,也得講究進退之道。各類榮譽光環面前的退,愈顯你人格的偉大與崇高。雖然暫時失去了很多榮耀,但得到的是長久的尊重。失敗面前的退,為的是重整旗鼓,繼續挑戰。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退路無法破局。成功面前的適時而退,能夠讓人保持冷靜,有利于再創佳績。時刻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是再次取得成功的關鍵。情感面前的退,是為了讓自己和他人都能夠擁有一片海闊天空。強扭的瓜不甜,與其去強扭已經屬于別人的瓜,不如退后種植自己的瓜。
生活中,人們愛用“不知進退”來形容一個人無法決斷,或行動沒有分寸。其實對于“進”和“退”來說,很多時候,“退”比“進”更難。道理很簡單——進的是信心,是力量;退的是肚量,更是智慧。
責編:曾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