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江毅

小時候,我最期待的節日就是立春。不為別的,只為那一年一度的“打春牛”。
那時的村莊,耕牛作為農村重要的生產工具,其作用不言而喻。聽老一輩說,我們的祖先自古便有春耕祈拜、醒牛試犁的傳統。最早可以追溯到《呂氏春秋·古樂》:“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說的是三個舞者手里握著像牛尾一樣的道具,大家一起載歌載舞,足足跳了八章舞樂。這大概就是古時候的打春牛吧!
立春前夕,雨潤大地,萬物萌發。需要舉辦一個儀式來迎接春天的到來,任務自然落在了打春牛身上。一般春節剛過,村里的長輩們就會忙碌起來,用糯米飯喂牛,在牛角上貼上紅紙,拉牛到井邊“照鏡子”,為打春牛做好準備。那時,我還是家中年紀最小的頑童,總是好奇地跟在大人身后,想要一探究竟。我問的最多的問題是:“牛那么辛苦幫我們干農活,為什么還要打它?”這時候,村里的大人總是笑而不語。
到了立春當天,天還沒亮,我就被響亮的鞭炮聲吵醒。匆匆吃過早飯,迫不及待地跑到村頭的打谷場,那里已經聚集了許多村民,大家臉上都洋溢著喜悅和期待。這時我才明白,大家要打的春牛根本不是真的牛,其實是“土牛”。只見人群中央,一尊用泥土塑造的春牛像威嚴地站立著,牛身用竹篾扎成、外糊紙張涂彩,牛的身形高大,五官栩栩如生。至于牛腿,則是在打谷場打下四根粗樁,幾匹大布一圍,春牛就活靈活現了。春牛的前面早已擺好了供桌與供品,眾人拈香跪拜,口中念念有詞,說些合境平安、來年豐登之語。我圍著春牛像轉了好幾圈,用手輕輕撫摸著它的身體,感受著那份粗糙而真實的觸感。在春日陽光的照射下,牛像顯得格外莊重而神圣,眼神堅定、有力,仿佛真的能夠帶來豐收的希望。
隨著一陣密集鼓聲的響起,打春牛儀式正式開始。春牛不是誰都能夠打的,有資格執鞭的往往是村里最有名望的老人,牛鞭也很有講究,要使用柳條。老人手持長鞭,大步上前鞭打春牛,一聲吆喝,奮力抽一鞭下去,周圍響起一片歡呼。打第一鞭時喊“一打春牛風調雨順”,打第二鞭時喊“二打春牛國泰民安”,打第三鞭時喊“三打春牛天子萬年春”。每打一鞭,春牛都會顫抖一下,仿佛感受到了人們的期望和祝福。伴隨著震天的鼓聲和隆隆的鞭打聲,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春天的歡騰氛圍中。
南宋詩人楊萬里有首《觀小兒戲打春牛》就記述了這一盛事:“小兒著鞭鞭土牛,學翁打春先打頭。”我看著老人家揮舞著長鞭,在空中劃出一道道優美的弧線,心中充滿了羨慕和敬佩。那時的我,雖然還小,但也想要參與到這個神圣的儀式中去。于是,我撿起一根小樹枝,模仿著大人的樣子,輕輕地抽打著春牛像。雖然力量微不足道,但我也盡自己所能為春天的到來助威吶喊。每一次鞭打,我都仿佛在與大自然進行一次親密的對話,似乎聽到了春天的腳步聲,看到了豐收的景象。
打完春牛,還有舞牛。舞牛人敲鑼打鼓在村中表演,鉆進布底的兩人,一人在前撐牛頭,一人在后彎腰拱背甩牛尾,后面跟著的是一個手拿犁架的漢子。打春牛時所用的泥土,也被認為是吉祥之物,據說可以驅邪避災、保平安,大家在打春牛后都會爭相拾取一些泥土回家。還有婦女們抱著小孩圍著春牛繞上三圈,傳說可以一年不患病。
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古老的習俗已經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我也離開家鄉多年,已經很少有機會再參與到打春牛的儀式中去。不過,時至今日,我依然清晰地記得那份對春天的期盼、對自然的敬畏、對生活的熱愛,一些事一些情永遠銘刻在我的心中。我深深地相信,只要我們用心去感受、敬畏自然,自然就一定會給予我們豐厚的回報。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