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祖華
“年味淡了嗎?”大年三十,當我們不緊不慢地趕在與父母團聚的路上,忽地一個問號從陣陣鞭炮聲中冒出來,“為什么很多人說過年沒意思,沒年味呢?”這個問題,我以前“捏著鼻子哄眼睛”,人云亦云,現在似乎有了一個答案。
父母和往年一樣還在等著我們回家吃餃子。三十早餐吃餃子,是我們荊山余脈這一帶的風俗,象征著一家團團圓圓和和美美。胖乎乎的餃子,裹著厚厚的期盼與祝福,在火紅的烈焰中煮成滾燙不加掩飾的溫馨,白色的熱氣氤氳彌漫著年的詩意,年的儀式在臘八節和臘月二十三小年的序幕中開啟。
電視正播放著節前各地是如何努力保障億萬人民團聚的新聞。回家,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就這樣成了最美的風景。四面八方的人們,頂風冒雪,攜兒帶女,不管遠近,目標只為回家。
曾在網上看到一大學教授的研究,意思是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有這么動人心魄的節日,能讓緊張的節奏暫停這么長時間,這可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正刷抖音的娃兒媽給我發來一段視頻,說文字很美:“一年辛苦360天,才做5天的回家夢。”
老媽接過話說,農村有句話,“一年到頭,不管哪一頭,都要回到家里頭,不管掙沒有掙到錢不回家叫什么年”。
是的,這個特殊的節日,是國的節日,是家的盛典。不用發文,不用號令,不管世界多大,不管是成功的汗水還是有待努力的淚水,這一刻,都要回家。起點是回家的車票,終點是親人團圓的歡笑。
我還記得去年春節的一個視頻,意思是兒子年后正月初六又遠行上班,母親邊放鞭邊催兒子開車快走,等鞭炮聲息煙盡,母親掩淚又朝著兒子車后追去。幾天后,當兒子調取視頻看到這一段時心中波濤洶涌。
年味,其實就是這親情滿滿的味道。
這,應該是年味最為抒情最為柔軟的注腳。
早餐后,老媽開始準備團年飯。我們呢,老任務,貼春聯,布置屋里屋外的彩飾和燈籠等。
以前在山區老家,貼對聯的順序是先大門再中門再堂屋門,然后側門,再后就是豬圈牛圈羊圈都會貼上“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對聯,還有小小的雞圈也會貼上“雞鴨成群”四個字,最后就是房前屋后的大小樹木也貼上“樹木茂盛”“果樹成林”這些紅紙條。用老爹的話說,不僅僅是人過年,是萬物都在過年呢!而那時的對聯,先是老爹寫我牽對聯,后來我大了就由我來寫老爹牽對聯。搬到縣城郊區建了小別墅,我和老爹都沒有動過筆,每年的春聯都在市場里挑著買,也就三副。
貼對聯的順序從右向左,右為上聯,這是遵循著古人從右往左看書的習慣吧。漿糊是老媽用面粉打的,刷子是老媽用紅高粱稈扎的,一把刷子用來刷漿糊,一把做干刷子專門把對聯舒展好。嘿,“兩把刷子”,有“兩把刷子”,這是有寓意的。

對聯的內容、字體、顏色都是老爹精挑細選的。紅紅的對聯貼好后,年的氛圍就起來了。接著,我們就在室外掛燈籠、牽彩燈、做窗貼和各種吉祥的掛飾。這樣,年味,在紅紅的對聯、紅紅的福字、紅紅的燈籠、紅紅的掛飾、紅紅的窗貼映襯中,就是一種特有的令人心醉的中國紅的味道,是那么的神圣,那么的精神,那么的喜慶,那么的自豪。
這個時候,就不能去別人家串門了,相互串門要等到正月初一。從張燈結彩對聯貼好到正月初一早晨這個時間段,是屬于每家每戶單獨的時間,是一家人的自我團聚。不管這一年的好與壞,得與失,既往清零,人隨年好,年與人宜,相信春將至,萬事皆可期,一切美好皆可觸手可及。
年味,其實就是這文化傳承的味道。
而團年飯呢,這可是年的重頭戲。
這是凝結在舌尖上最為隆重的美味,是一年中最美最豐盛的特有形態。
小時候,準備團年飯時,熱氣騰騰的廚房就是我們的嘉年華。老媽每一個蒸炸煮炒,都讓我們歡呼雀躍。要知道,好多菜品,在平日里都遙不可及。
后來條件好了,我們仍喜歡擠在廚房,仍像孩提時代一樣“偷食搶吃”。老爹也跟我們一個樣,時不時敲個雞蛋摸根面筋拿個芝麻包什么的,唯獨老媽一臉笑容,有條不紊地忙乎著。
現在呢,等我們把屋外屋里都布置喜慶一新后,廚房里的香味奔放得讓我們撒歡地跑,我們歡笑著擠進廚房,五顏六色的菜肴爭奇斗艷。找豬尾巴,小時老媽說吃豬尾巴不流鼻血,這是我的最愛,那時一年殺一頭豬,只一根豬尾巴呢;找面筋,老媽炸的面筋香軟脆酥,這是老爹的最愛;找雞柳雞大腿,這是小朋友們的最愛,這是我們以前沒有想到也沒有吃到的美味……“拿吧拿吧,”老媽笑得顫巍巍,說道,“你們都像個小孩子,都還沒有改,你老爹呢,喊你老爹撒,他想吃的糖包在這里。”是的,在父母面前,我們都是長不大的孩子。老爹身體不大好,有中風后遺癥,但早已擠入廚房一手摸了個面筋一手捏著個糖包憨憨地笑著,只是老媽沒有看見。
到了中午,團年飯的鞭炮聲一陣比一陣熱鬧。老媽催我們也快點開席。按老家的習俗要接“老輩子”先“吃飯”,杯子倒點酒,口中說“接老太爺回來過年”,筷子搭著菜盤邊斜放,就這樣把逝去的親人一一“接回來”先“吃”團年飯,然后就在室外放鞭炮。鞭炮一響,一邊跑,一邊捂耳朵,一邊歡呼:“過年啦,過年啦!”放好鞭炮,回到餐桌,把酒杯里的酒倒掉,筷子重新擺正,就代表把“老輩子”“送走”,然后我們落座。餐桌上,盤子擠盤子,盤子疊盤子,不知是桌子小了還是盤子大了,抑或是菜品過于奢侈了,眼睛不夠用了。那就慢慢咀嚼,慢慢品味,就著這琳瑯滿目的滿漢全席,輕煮這最驚艷最溫馨的時光,邊吃邊聊,邊喝邊互相祝福著,吉祥的話重復一遍又一遍,誰也不會在意拉長的滴答聲。等到收桌時,其實還有很多菜都沒有動過一筷子。
年味,其實就是這豐盛年飯的味道。
看春晚到夜里十二點,新年的鐘聲響起,到處是爆竹煙花辭舊迎新。心中忽然覺得,年的味道,還必須有這煙花爆竹濃墨重彩的盛大儀式。
以往在山區老家,辭舊迎新最重要的儀式是“出天星”。帶上供盤,還有酒和火紙,敬拜財神和喜神,然后就是放鞭炮。現在,城里儀式簡約直白,就是鞭炮和煙花比著放。看誰家鞭炮響,看誰家煙花好看。鞭炮聲此起彼伏,煙花像一個個感嘆號在天空爭相綻放,千姿百態,五彩繽紛,璀璨奪目,讓人心潮澎湃。歡呼的眸子,映著夢想的豐饒,映著希望的喧鬧。心里奔涌著最虔誠的祝福,希冀一切愿景都能實現,希冀一切努力都沒有遺憾。
人間煙火,最撫凡人心。
“歲歲年年花相似,年年歲歲人不同。”
漫天鞭炮煙花中,心中答案亦是斑斕明麗。
年味,其實就是這人間煙火的味道。
當然,內心也知道,當我們再出發到世界各個角落,又如那段美麗的文字,“一年辛苦360天,又會做那5天的回家夢”。
為什么要做這個夢?
因為,年味濃濃。
責編:王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