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勝,華東師范大學“紫江學者”特聘教授、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小學《道德與法治》統編教材執行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初中《思想品德》《道德與法治》教材主編。出版《生活德育論》《道德教育的時代遭遇》《道德教育的30個細節》《道德冷漠的教育省思》等專著10部。主持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一般項目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著作與研究曾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全國首屆優秀教材特等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上海市基礎教育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和其他多項部(?。┘墐炐愠晒?。
有邊界意識,在日常生活中能守住行為的尺度與邊界,是文明與教養的表現。對邊界的堅守,從正面看是對他人“領地”的尊重、對自身“領地”的守護;從反面看則是不侵犯他人“領地”、不容許他人侵犯自己的“領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領地”,最為根本的原因在于,每個人都是道德主體(moral agent),在一定范圍內,都可以自主地決定自己的事務,他人不得干預。我們越界侵犯他人的“領地”,表面上看是越界,實際上,是對他人道德主體地位的侵犯。
個體有自己的“領地”,由個人所構成的各種功能實體,如家庭、學校、工作單位等,也有自己的“領地”與邊界。實體之間,也應有邊界意識,既不侵犯其他實體的邊界,也不容許其他實體侵犯自己的邊界。對他人“領地”的侵犯是對他人主體地位的侵犯,對實體邊界的侵犯則是對實體權屬范圍的侵犯。
邊界意識的形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F代社會中的邊界意識,與對個人權利的尊重、工作倫理的建構是相輔相成的。對個人權利的承認與尊重,是現代文明的一個巨大成果。對個人邊界的尊重,實際上也是尊重個人權利的一種表現?,F代工作倫理的形成,一方面體現的是對公私二分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預防商業公司對個人權利的侵犯。現代經濟社會是追求效率的,但效率與人的權利之間要有一個基本的平衡,沒有這種平衡,經濟效率也不會有可持續性。
隨著技術的發展與經濟競爭的加劇,歷經數百年才得以建立的邊界意識受到了強烈沖擊,可以說是搖搖欲墜。比如,過去時代那種下班后就進入私人生活空間,工作世界被關在私人生活之外的好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借助電子通訊手段,無論是下班時間,還是節假日,工作上的事情都可以輕易找到我們。在電子信息技術的加持下,私人生活的邊界被打破、被拆除,侵犯者不覺得自己有什么錯誤,被侵犯者也不得不默認這種侵犯。
邊界意識淡漠不只發生在職場,也發生在教育領域。學校與家庭是各有邊界的實體,但如今學校對家庭邊界的突破已經到了理所當然的地步。比如,學校通過布置家庭作業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家庭生活方式的改變。有學生的家庭,下班時間、節假日都是圍繞著學生的作業與學習來安排的,家庭生活所應有的內容與方式,包括休閑、親情交流、共同家務勞動等都讓位于學校任務??梢哉f,通過家庭作業,學校影響著家庭生活的內容與方式。而且,學校與家庭對此都習以為常,不認為有什么不妥。
更嚴重的是,中小學不單要教育學生,還要“教育”家長。很多學校都有兩塊牌子,一塊是“某某學校”,一塊是“某某家長學?!保坪鯇W生與家長都是自己的教育對象。實際上,家庭與學校是各有邊界的功能實體,是以學生為紐帶的平等教育實體;家長與教師同樣是以學生為紐帶的不同的、具有平等地位的教育者。中小學及其教師與家庭、家長共同擔負教育的職責,前者沒有資格去教育后者。但由于學校教育的強勢,學校與教師越界去教育家長的行為,已經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
一些人會用家校社協同育人來合理化越界行為,但這種合理化并不成立。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前提條件是三者各有邊界,是區分彼此基礎上的協同。如果學校總是越界干預家庭生活,家庭變成了學校的“附庸”,那就談不上協同,而是學校對家庭的“支配”與家庭對學校的“屈從”。清楚各自的邊界與相應的權力、責任,才有真正意義上的協同。
無論是學校時空還是社會上的越界行為,越界的都是強勢方,被侵犯的都是弱勢方。這說明,一方面,當下社會的法律與倫理規范對權勢的約束不夠。另一方面,被侵犯的一方往往也沒有維權意識,在客觀上助長了優勢方的越界行為。被侵犯的一方之所以容忍被侵犯,既有權利意識不強的原因,也有生存策略下不得已的自保。當下社會,競爭日趨激烈,每個人都有時刻被他人替代的朝不保夕之感,為了生存,為了保住來之不易的崗位,就會委屈自己、容忍優勢方的越界侵犯。再就是,電子技術的高度發展為各種越界行為提供了技術便利。比如,在電子通訊技術高度發展之前,教師要給家長布置任務并不容易,如今則不同,在家長群里說一聲就可以了。
邊界意識淡漠、越界行為常態化,受害的是我們每個人。優勢都是比較性的,在一個關系中處于優勢,在另外一個關系中則可能就成了弱勢。以學校與教師為例,其在與學生、家長的關系中處在強勢,總是扮演越界方,但在與行政、社會的關系中則處在弱勢,就成了越界行為的受害方。如今的學校、教師負擔沉重,要將巨大的精力花在應付各種檢查、評比之中,自己的專業與工作邊界被沖得七零八落,苦不堪言。在這種狀態下,大家都不容易,但最艱難的還是學生,他們壓力重重,心理負擔沉重。
邊界意識的淡漠、越界行為的常態化,學校教育雖然不是始作俑者,但卻可以成為最早清醒者。要重新樹立邊界意識、抵制越界行為,首先要認識到問題的存在。認識到問題的存在,就為解決問題開啟了可能。學校教育可以通過教育過程,讓師生認識到邊界意識的意義、越界行為的危害。同時,學校在這一認識的基礎上,一方面守住自身行為的邊界,不去越界干預學生、家長的家庭生活,另一方面則是守住學校教育的專業邊界,抵御外在世界對學校教育的干預。
編輯 _ 李剛剛" " " 配圖 _ 陳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