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化學習是一種建構性的教與學方式,教師要把學習任務項目化,指導學生基于真實情境提出問題,并結合研究、設計和實踐操作等方式解決問題。對于項目化單元教學設計的評價,在內容上要注重大情境的創設,在設問上要關注概念間的關聯,以解決問題為主線,培養學生概念建構的能力,形成科學思維。項目化單元教學設計的評價內容要與學習目標保持高度緊密的聯系。
1.項目化單元學習目標中對系列同類概念的評價內容設計
物理學中有一些概念的定義方式比較相似,基于這些概念,教師進行教學評價設計時就不能對單一概念提問,而是要對系列概念設計關聯問題,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培養學科核心素養。
例如:“運動的描述”單元的學習目標之一是通過位移、速度、加速度概念的學習讓學生知道用物理量之比定義新的物理量是物理學中常用方法。對此,教師可設計系列測試題目:
問題一:百米運動員從靜止開始運動,跑前60m所用時間為8s,跑后40m所用時間為5s,兩段時間里哪段運動快?
問題二:一輛小汽車在10s內,速度從0達到100 km/h,一列火車在300s內速度也從0達到100 km/h。你覺得用“速度大”或“速度變化大”能描述這種不同嗎?如果不能,應該怎樣描述呢?
問題三:用物理量之比定義新的物理量是物理學中常用方法,結合上面兩個問題請說明速度、加速度兩個物理量分別是怎么定義的?
2.項目化單元學習目標中對系列遞進概念的評價內容設計
有些章節的單元學習目標中,理解一個概念需要前期的其他概念理解作為鋪墊,存在遞進關系。教師可以通過遞進問題式評價題目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度,用科學思維有邏輯地進行推理、拓展和延伸,落實單元學習目標,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萬有引力與宇宙航天”的學習目標是,學生要學會根據不同情境選擇合適的方法求天體質量、平均密度。教師可設計遞進情境問題進行評價:
問題一:有了萬有引力定律,測得引力常量G之后,就可以“稱量”地球的質量,若已知地面的重力加速度g和地球半徑R,如何“稱量”地球質量M?
問題二:能進一步獲得地球平均密度ρ嗎?
問題三:實地測量太陽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不可能的,所以用上一問的方法并不能“稱量”太陽的質量。但是,人們只需要知道地球繞太陽的公轉周期T,日地距離r,就能測出太陽的質量M。請試一試,引力常量為G,若想進一步測量太陽的平均密度ρ,還需要知道什么?
問題四:太陽平均密度的表達式是什么?
本文系北京市物理學會2024-2025年度一般課題“中學物理學科核心素養認識路徑診斷性評價設計研究”(課題編號:WLXH242062)成果
編輯 _ 岳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