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治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其中,政治認同素養是首要的。作為一名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大思政”背景下,如何將課堂打造成為立德樹人、核心素養培養的主陣地,如何在學科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提升課程的實效性,是筆者一直思考的問題。在實踐中,筆者嘗試運用有效資源,優化整體教學設計,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
巧用戲劇資源,構筑愛家之情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應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過程,戲劇表演就是一種適合的教學方式。
筆者作為學校教師劇團的一員,參與了紅色經典劇目《趙一曼》的排演,從最開始喜歡看戲劇表演到自己親身表演,這一過程讓筆者深深體會到戲劇教育的魅力,也激勵著筆者不斷思考與嘗試,結合教材內容,尋找課程中可以融入戲劇元素的相關內容,讓學生在課前或者課上進行小組角色扮演的活動。例如,在三年級“爸爸媽媽在我心中”一課教學中,筆者設計了“幫助爸爸改掉愛看手機的毛病”這一情境,讓學生通過演一演的形式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在五年級“讀懂彼此的心”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運用有效溝通的方法表演如何幫助解決家長和孩子間的矛盾,實現與家長的有效溝通。這一活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體驗中學會自律,在感悟中提高道德品質,從而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進而促進教學的整體優化,為培養學生政治認同奠定堅實基礎。
深挖校園資源,培育愛校之情
在教學中,筆者注重挖掘學校作為百年老校的歷史資源,激發學生愛校之情。
例如,在學習“我們的校園”一課時,筆者讓高年級的學生化身宣講員,向低年級學生講述學校樓門口有著300多年歷史的鐵獅子,了解這所百年老校的歷史發展脈絡,拉近文物與學生們的距離,這也為中年級開展家鄉主題的學習奠定了基礎。通過課前實地走訪調查等方式,學生了解了學校周邊的文物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再將信息進行分析整理,通過這種階梯式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樹立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提升其人文素養。
在學校的升旗儀式上,我們還結合校訓開展德育微課教學,教師適時引導,通過故事的串聯,讓學生深刻理解了“勤、慎、誠、敬”校訓的精神內涵,回望百年校史,傳播校史文化,同時更激勵著全校師生將這種精神自覺地踐行并傳承下去,也為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培養政治認同打下堅實的基礎。
智借學科融合,培植愛鄉之情
在三年級“請到我的家鄉來”教學中,為了更好地突破教學難點,幫助學生理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深刻含義,筆者首先開展了學情調查,了解到班中有學生來自內蒙古,而草原英雄小姐妹——龍梅奶奶和玉榮奶奶是學校校外輔導員,于是,筆者利用這一資源,又引入科學課“生物與環境”主題內容,將內容融合后呈現龍梅奶奶和玉榮奶奶用內蒙古的咸奶茶招待客人的故事。觀看視頻后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這一難點,并運用學到的方法嘗試分析:東北地區為什么會出現那么多奧運會冰雪運動項目冠軍,再次理解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深刻含義,學生也自然而然會對自己的家鄉產生認同感。
又如,在六年級“人大代表為人民”教學中,為了準確了解學情,在課前調查時筆者讓學生思考:“提到人大代表,你最想了解哪些問題?”之后,將學生的問題進行匯總、梳理,發現有一部分學生聽說過人大代表及人民代表大會,但對人大代表是怎樣產生的、人大代表具體要做哪些工作并不了解。為突破這個難點,筆者思考既能夠貼近學生又能有效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方式,于是將內容與語文學科的口語交際課相融合,學習小記者采訪的方法和技巧來完成本次教學。語文教師課上指導學生設計采訪提綱,筆者則安排了六年級學生通過視頻采訪人大代表校友。學生通過采訪了解了人大代表的工作內容,體會到人大代表工作的辛苦,并立志要好好學習,早日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
善用社會資源,植根愛國之情
作為一名思政課教師,筆者深知自己肩負著立德樹人的責任,應時刻關注時事,并適時適度利用時事資源,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政治認同。為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參與感,筆者在課上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課程需要,開設了“課前、課后三分鐘活動”。
例如,在低年級教學中,利用課后三分鐘開展“這節課有收獲”活動,學生通過說一說或作品展示,鍛煉語言表達、客觀評價他人等能力。又如,在中高年級教學中,利用課前三分鐘,適時開展“我向英雄人物致敬”活動,小組交流分享,之后寫下自己的學習體會;開展“知黨史 做聽黨話的好孩子”活動,以時間為軸線,結合重要時間節點發生的真實歷史事件對學生開展黨史教育,讓學生知史愛黨、知史愛國,感受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厚植愛國主義情懷,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有效利用各種資源,不斷豐富課堂教學,同時優化整體教學設計,科學設計實踐活動,不僅為學生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還將政治認同厚植于學生心中,有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初步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編輯 _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