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教學作為落實史料實證素養的重要路徑,是培養學生像歷史學家一樣思考的重要內容。它是指通過教師選擇合適的史料,引導學生運用史料研究歷史問題,學生在理解史料、解釋史料的過程中,形成歷史評價,解決如何認識歷史的問題。
史料教學意在由“記憶和背誦”為主的歷史教學轉向“理解和解釋”為特征的歷史教學。理解是學生憑借史料“走入”歷史,拉近與歷史的距離,實現“由內而外”叩問歷史的過程;解釋則是以史料為依據,在充分理解、辨析的接觸上形成歷史敘述,即“走出”歷史。因此,史料教學中,史料怎么選和史料怎么用是兩個關鍵問題。
1.史料怎么選
史料教學中,史料的選擇要做到“三依據”,即依據課標、依據教材、依據學情。課程目標是對一門課程學習的總體要求,反映了這門課程的教育宗旨和基本要求。史料教學首先要符合課標中對這部分內容的要求。史料的選擇要依據教材內容,要根據不同類型的內容,選擇合適的史料。如在說明某一制度的變化時,可選用文獻史料;在講述古代中國歷史文化成就時,可選用圖像史料等。依據學情則是指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史料的選擇,要知曉學生學習的起點,讓每個學生都真正學有所獲。
史料品質要適恰,即要適當選擇類型豐富、具有權威性的史料。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史料,如文獻史料、實物史料和口傳史料等。教師還可選擇易于理解的、具備吸引力的史料作為教學補充,如小說、漫畫、詩歌等文學藝術作品,以及數據、圖表等經過整理的史料。
史料數量要適當。在史料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實際教學需要,整合、篩選史料,去雜求精,避免史料的大量堆砌,造成盲目地使用史料、簡單呈現史料的教學行為,突破為史料教學而教的困境,讓歷史課變得有趣。
史料深度要適宜。史料教學中,教師要遵循最近發展區理論,逐漸增加史料閱讀的難度,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材料,挖掘真實歷史。史料理解首先要“聚”,即聚焦史料寫作的時空背景,明確史料何時形成、出自何處,依據歷史學科的特性,解讀史料所表現的時空信息,更深層次的是了解作者,從而揣摩史料作者的意圖。其次是“找”,找史料中的關鍵信息,如人物、時間、事件、地點等,還有一些判斷性的語句。再次是“融”,也就是依據所學歷史知識,融合所呈獻的史料,歸納史料所包含的意義。最后是“辯”,即辯證地思考這種歷史現象產生的原因和條件,辯證地思考其結果對以后的歷史發展進程產生的作用和影響。
要用好教材,把教材當成最基礎的史料。《中外歷史綱要》中設有“學習聚焦”“歷史縱橫”“學思之窗”“史料閱讀”“探究與拓展”等欄目,內容都是經過精心設計和編排的,教材中每部分的內容都是有層次、有延展、有結構的,為教學重難點的突破提供了思路。在史料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是依靠所搜集的史料,而要以教材為基,用好教材,把教材從厚用到薄、再從薄用到厚。
2.史料怎么用
在精挑細選史料之后,如何使課堂“活起來”“動起來”,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另一個問題點。
史料的使用要有適當的時機。史料作為課堂教學的載體,是學生思考的一個契機,憑借史料,學生適時地“走入”歷史,拉近與歷史的距離,在教師的指導下,全面地理解史料,再慢慢“走出”歷史,形成歷史的評價。所以,在史料教學中,教師要依據史料進行一些歷史情景的設計,圍繞史料的內容,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通過“提問—思考—追問”的過程,學生在歸納、領悟中完成歷史知識的構建和素養的發展。
史料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史料教學最理想的狀態是學生參與史料搜集、史料篩選、史料教學中追問的全過程,這些應該在學生身上自然而然地發生。教師起的是引導作用,是在學生困惑時進行點撥,是利用史料引導學生預習、探索、協作,是為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提供助力。
史料教學中要設計具有層次性的問題。教師圍繞史料的內容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學生利用現有史料形成對問題的初步認識并發現新問題;伴隨著理解的加深,教師提供更全面的史料,再次提出啟發性問題,促進學生深度思考,學生不斷更新對問題的見解,進而能夠利用史料證據解決舊問題和新問題,逐步完善自己的結論。最后,學生總結歸納在學習過程中所用到的策略,領悟史料證據過程,形成史料實證素養。
編輯 _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