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藝術領域的跨媒介融合與創新已成為一種新趨勢。本文聚焦于繪畫作品的舞臺化轉化問題,探究其轉化路徑。主要以中國著名畫家黃永玉的“荷”畫作品為研究對象,采用跨媒介轉化理論和符號學理論來探究繪畫作品轉化為舞蹈作品的路徑,以期實現藝術的跨界融合與創新。另外,還細致分析了黃永玉“荷”類作品中的繪畫元素如何在舞蹈創作中得以提煉和轉化,揭示了跨媒介轉化過程中符號意義的變遷,為舞蹈作品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同時,這一研究也促進了舞蹈藝術與繪畫藝術之間的跨界融合與互融互通。
【關鍵詞】繪畫作品" 舞臺化轉化" 黃永玉" “荷”畫" 跨界融合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24)19-0031-06
繪畫與舞蹈作為兩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各自擁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表現手法。然而,在藝術的多元發展背景下,兩者的跨界融合已成為一種趨勢。這種跨界的轉化不僅涉及形式上的改變,還深刻體現在符號意義的傳遞與提煉中。黃永玉的“荷”類繪畫作品,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刻的文化內涵,為繪畫作品的舞臺化轉化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以黃永玉“荷”類繪畫作品為例,探究繪畫藝術向舞臺藝術轉化的路徑與方法,以期為更多優秀舞蹈作品的創作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
一、繪畫與舞蹈的關系
(一)繪畫藝術與舞蹈藝術的定義
繪畫藝術是以點、線、面、光、影、色、形等造型手段,在二維平面空間里塑造出藝術形象的靜態視覺藝術,它的特點主要包括造型性、直觀性、表現性、構成性。舞蹈藝術是以有韻律的肢體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運用舞蹈語言、表情和構圖等多種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觀性和動態性的舞蹈形象,從而表達人們思想感情的藝術類型。它的特點主要包括身體表達性、表演性、動態性、情感表達性。
(二)繪畫藝術與舞蹈藝術的個性與共性
繪畫藝術與舞蹈藝術,這兩種看似截然不同的藝術形式,盡管都有著自己的個性,但在深層次的藝術效果、表現手法等方面,實則展現出了許多共通之處。
1.個性
繪畫藝術通常是一種二維空間的造型藝術,是以靜態的形式呈現給觀眾,主要以線條、色彩、構圖作為媒介,給觀眾無盡的遐想空間去理解作品。就觀眾理解作品而言,它具有一定的間接性。而舞蹈藝術是一種三維空間的動態藝術,是以舞者肢體的運動形成動態的形式呈現給觀眾,主要以舞者的身體作為媒介。舞蹈作品由舞者在動作上有規律的律動或不同造型銜接在一起而形成的作品。通常,舞者通過身體語言傳遞信息給觀眾,使觀眾與作品產生直觀聯系。就觀眾理解作品而言,舞蹈藝術更具有直觀性。
2.共性
兩種藝術形式都強調虛實結合、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都講究“點”與“線”的結合,在構圖上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它們都是作者或編導表達思想感情與作品內涵的方式。繪畫藝術以線條、色彩和構圖為載體表現物象的靜態美,將藝術家的內心世界映射到畫作上,其一筆一畫、一個點、落筆的輕重都反映著作者的所思所想;而舞蹈則是通過舞者的肢體動作以及舞蹈構圖表現物象的動態美,將情感與敘事通過身體語言展現得淋漓盡致。舞者動作中點與線的鏈接、隊形的編排、節奏的快慢、速度的變化等,都傳遞著無盡的韻味與情感內涵。舞蹈的構圖與繪畫構圖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但是二者的區別在于,繪畫是平面的、靜止的畫面;而舞蹈是立體的、瞬時的畫面。二者的表達方式不同,導致側重點也不同。舞蹈的側重點在于追求時間、空間以及表演者瞬時動作的完整統一,其要素主要有空間、時間、形狀、動作、節奏等。這兩種藝術形式都以獨特的方式,表現了作者或編導對世界的審美感知能力和對各自精神世界的追求。
兩種藝術形式都追求行意和諧的藝術效果。繪畫藝術運用線條、色彩、構圖等表現畫家的情感和與畫作的意境,而舞蹈則通過肢體動作、身體語言等傳遞編導的用意和舞者的情感。同時,繪畫藝術與舞蹈藝術都充滿了創造性。藝術家們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和獨特的視角,將祖國的秀美以及社會生活中平凡的人物、細微的事物轉化為具有藝術化和創造力的藝術作品。無論是繪畫中的設色方式、構圖設計,還是舞蹈中的動作編排、節奏掌控、音樂選擇,都展現了作者或編導對事物的獨特理解和追求。這些共性特點為繪畫作品的舞臺化轉化提供了無限可能。
二、相關理論及其在黃永玉“荷”類繪畫作品中的運用
(一)跨媒介與跨媒介轉化
“跨媒介”這一概念是由美國學者迪克·希金斯于1966年在其著作《跨媒介與理論》中提出的。他使用“跨媒介”一詞來指代媒介之間的“位置”,認為“‘中介’是不同媒介之間的‘未開發的土地’,跨媒介作品不受規則約束;每件作品根據其需要決定自己的媒介和形式”。藝術形式中的跨媒介,是指不同藝術形式之間在某種媒介上產生的互通、鏈接、轉化等關系。它強調的是藝術形式之間的關系性,而非單一藝術形式的獨立性。有學者也稱這種關系“是作品本身的媒介轉換,將一種媒介中的元素、形式或概念引入另一種媒介中,來創造新的藝術表達方式”。
國內學者歐榮在其著作《媒介的模態:跨媒介研究理論與實踐》中提出“跨媒介轉化”這一理論,他將跨媒介視角與多模態研究相結合來支撐這一理論。藝術形式中的跨媒介轉化,是指藝術作品從一個媒介轉化到另一個媒介,同時保持其核心內容和主題不變。
筆者在繪畫作品的舞臺化轉化路徑探究中,運用“跨媒介”與“跨媒介轉化”這兩個理論,來探討繪畫與舞蹈如何進行相互轉化、如何將繪畫中的點、線、構圖等元素轉化到舞蹈作品的創編中、如何使視覺和動作元素相互作用和融合、如何將繪畫中的內容和主題以舞蹈形式呈現出來等問題。
(二)符號學
符號學提供了一套分析和理解符號系統的方法,可以用它來探討繪畫與舞蹈如何通過不同的符號系統來傳達意義。皮爾斯根據符號與對象的關系,將符號分為三種:像似符、指示符、規約符,并提出了符號的無限衍義。他認為,任何東西都可以是一個符號。上述關系構成了皮爾斯符號學的核心,即“符號三元說”,它包括符號、對象、解釋者三個要素。“符號”,指符號的代表形式;“對象”,指符號所指的對象;“解釋者”,指觀察者對符號的理解。將皮爾斯符號學的定義對應到舞蹈創作上,便能發現“符號”可以指代舞蹈語匯中的造型、動作、舞段、調度等;“對象”指代創作者通過動作、造型(符號)表達的思想感情、作品內容,也就是舞蹈中的“舞蹈語言”;“解釋者”指觀眾的感受、對作品的理解等。
從皮爾斯的符號學理論角度來說,繪畫中的每一個點、每一個線條、每一種色彩都是具有特定意義的符號。在舞蹈轉化過程中,這些符號都需要被解讀和重新編碼。例如,如何將黃永玉“荷”畫中的以黑顯白的技法,通過舞蹈動作、隊形調度將這些符號意義以動態的方式呈現出來,并通過符號的轉換,使觀者能夠理解從繪畫到舞蹈之間意義的延續。
(三)繪畫與舞蹈的媒介特性對比
1.繪畫的媒介特性
繪畫是一種靜態的視覺藝術,黃永玉的“荷”畫通過二維平面展示了荷花的千姿百態。從結實的莖蔓,到“小荷才露尖尖角”,再到傲然挺立綻放的花朵,再到凋零的殘荷,都以一種靜態定格的形式展現出來,每一種姿態都有著豐富的內涵。
繪畫的表達具有間接性。黃永玉通過不拘一格的筆墨技法來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創造出了極具視覺沖擊力的畫面。這種間接表達,需要觀者通過自己的感知去理解畫作的意蘊。在色彩的運用上,黃永玉通過色彩的搭配和對比來突出荷花的姿態。他用濃墨重彩描繪著眾多畫作,用以黑顯白的技法突出荷花,使荷花在畫面中成為視覺焦點。色彩的運用也隱含了黃永玉對故土湘西的熱愛。這些都需要靠觀者細細揣摩并了解創作背景,才能理解作者的意圖,而且每個人的理解都可能有所不同。
2.舞蹈的媒介特性
舞蹈是一種動態的視覺藝術,是在時間和空間中展開的藝術形式。舞者通過連續的肢體動作在速度上和空間上進行無限的變換,以三維空間來展現藝術形象。這樣的手段,能夠使荷花動起來,以動態的形式展現荷花的每一種姿態。通過舞蹈節奏與空間的變化可以強化動態表現力,例如,快節奏的動作可以展現荷花的絢爛與生機勃勃,慢節奏能夠體現荷花的濯清漣而不妖與寧靜。這樣通過舞蹈的形式呈現繪畫上的內容能使繪畫元素更加多元化。
相對于繪畫來說,舞蹈的表達更具直接性。舞蹈是以舞者的身體為媒介直接表達情感。舞者可以通過肢體動作產生的身體語言,直接將荷花所象征的情感傳遞給觀眾,從而更容易與觀者建立起情感的鏈接和交流。
(四)黃永玉“荷”類繪畫作品的符號學分析
1.形態符號
從黃永玉“荷”類繪畫作品的線條形態上看,他筆下的線條大多都是不規整、自由奔放、不拘一格的。在描繪荷葉與荷花時,他的線條時而抽象不規整,時而具象有規則。他筆下的荷葉有的是一個圓圈,有意像形不像的特點;時而粗獷有力,時而細膩柔和,呈現出不同的質感與形態。這種獨具一格的繪畫手法使得他的畫作內容更為豐富且有特點。例如,抽象的手法可以給觀者無盡的想象,讓人思考正常的荷葉不是奇形怪狀的,為什么黃老先生要用這樣的手法去作畫。這樣的思考可以引導人們去探索畫作背后的深層意蘊。因此,這種線條的變化不僅豐富了畫面的表現力,也體現了老畫家對繪畫語言的獨特理解和掌握。
從黃永玉“荷”畫作品的荷葉形態上看,荷葉通常起到襯托荷花的作用。荷葉的形態寬大、圓潤,為荷花提供一種支撐,展現出一種包容與承載的力量。有時,荷葉的邊緣會出現不規則或卷曲的狀態,這樣的形態不僅增加了畫面的自然感和生動性,也與荷花的形態相呼應,形成一種整體有機和諧的畫面。
從黃永玉“荷”畫作品的荷花形態上看,他筆下的荷花形態各異,有的含苞待放,有的飽滿盛開。這些不同的姿態以一種符號存在,代表著黃永玉不同的狀態和情感,同時也寄托著畫家內心的想法。
2.色彩符號
在黃永玉的“荷”畫作品中,運用了大面積的黑色來凸顯荷花,因此,黑色是一種很重要的色彩符號。傳統國畫講究留白,而黃永玉卻是反向繼承,大面積使用黑色用于襯托荷花。在黃永玉的“荷”畫中,黑色不僅是背景色,還是他內心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是深邃與厚重的象征。同時,這種黑色襯托出荷花的明亮純凈、鮮艷亮麗。這種黑與白的強烈對比,給人視覺上帶來強烈的震撼感與力量感。
受湘西地域文化的影響,他的設色方式還體現了濃墨重彩。有學者總結到黃先生喜歡用色彩濃郁的朱砂、藤黃、石青、石綠、胭脂紅,對比強烈。在黃老先生的作品《荷》中,他用褚黑色的荷葉、暗紅色的荷花兩種形態來呈現畫作,兩者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這種夸張處理色彩的方法, 正是他對鄉土文化特色的有力表現,也凸顯了他對傳統國畫設色程式的突破。這樣的設色方式也使荷花呈現出絢麗燦爛的氣質,也體現出黃老先生積極熱愛生活的態度和對生命的贊美。
3.構圖符號
黃永玉在構圖上善于運用非對稱與疏密對比的方式。畫作中的荷葉、荷花分布時密時疏,但使畫面構成一種和諧感。密集的部分會使得觀者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呈現出強烈的視覺焦點;而稀疏的部分則給人以停留和想象的空間。這種非對稱、疏密對比的布局不僅使畫面具有形式美,還能夠引發觀者對此畫面的思考,將觀眾帶入畫中,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黃永玉雖以“以黑顯白”的表現手法著稱,但他的作品中也存在著一定的空間留白。留白部分與畫面中的實體元素互相映襯,構成了一種虛實相生的關系。留白可以被視為一種潛在的空間,讓觀者在欣賞作品時能夠自由發揮想象力,去填補和理解畫面中未被描繪的空缺,從而增加作品的內涵和深度。
4.文化符號
黃永玉筆下的“荷”畫作品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傳統古典文化精神的傳承,另一種是個人情感的寄托。荷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著出淤泥而不染、高潔的品質,黃永玉的作品也繼承了這種文化內涵。由于黃永玉從小在湘西鳳凰成長,在他的作品中,荷花不僅承載了他對故土的思念與熱愛,還成為他在逆境中的心靈支撐。黃老先生曾說過:“沒有淤泥,荷花如何活下去,它們之間是供養關系。”可見,黃老先生對于淤泥也是有著特殊情感的。他在畫荷的過程中,將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個人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荷花成為他內心世界的一種符號。
三、黃永玉“荷”類繪畫作品舞臺化轉化的路徑
(一)元素提取與轉化
1.色彩元素的提取
黃永玉“荷”畫色彩的主要特點為以黑顯白和濃墨重彩。這兩種色彩是他區別于其他“荷”畫畫家的主要特點。黃永玉的“荷”畫,色彩鮮明,其中,白色象征純潔,是荷花的主體色彩,凸顯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質;黑色常作為背景或用于增強畫面的層次感,體現深邃與神秘,暗示黃永玉所認為的“淤泥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淤泥,而是給予我們養分的地方”,這也是黃永玉精神世界的一種體現方式。彩色部分,如鮮艷的紅、綠、黃等,賦予荷花綻放感與生命力,用于突出重點,同時暗示了“老頑童”黃永玉內心的陽光與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對于黃永玉的“荷”畫,在舞蹈編創中,可以著重去表現以黑顯白、濃墨重彩這兩種獨特的色彩特點。例如,舞者服裝顏色可以以白色為主色調,體現荷花的純凈,并通過隊形的變化體現以黑顯白的意境感;舞者通過大幅度的旋轉、打開式的動作,以色彩艷麗的服裝為輔,體現濃墨重彩的特點。在意境營造方面,主要進行舞臺燈光的設計。舞臺燈光可以根據舞蹈情節調整,例如,寧靜含苞待放的畫面,使用柔和的白光;表現荷花盛開富有活力的畫面時,用彩色燈光,如黃色、紅色、藍色或綠色;畫中的“黑”色彩元素可通過黑色的紗或在特定舞蹈段落調暗燈光來營造神秘氛圍。總之,一切舞臺燈光的設計需與繪畫作品中所營造出來的氛圍相吻合。
2.形態元素的提取
黃永玉筆下的荷花千姿百態,盛開的荷花花蕊綻放、花瓣盡數展開,有蓬勃向上之感;含苞待放的荷花蘊含著內斂的生命力和寧靜的生活態度;秋天的殘荷則有著獨特的凋零美,荷梗彎曲、荷葉殘破。荷葉有大小、卷曲程度的變化,與荷花相互呼應。
在舞蹈動作設計上,盛開的荷花通過舞者伸展雙臂、挺胸抬頭,身體向四周展開的大幅度動作來表現,手指可模擬花瓣形狀。含苞待放的荷花轉化為舞者身體微微蜷縮,手臂環抱胸前,然后逐漸展開的動作。殘荷表現為舞者動作緩慢、身體前傾或下蹲,手臂下垂并微微顫抖。荷葉形態通過舞者的身體姿態和動作軌跡體現,如表現大荷葉時,舞者以圓潤、舒緩的動作移動,模擬荷葉的平鋪;表現卷曲荷葉時,舞者手臂和身體有彎曲、扭轉動作。在舞蹈隊形方面,可根據畫面中荷花的疏密分布設計,稀疏的荷花用分散的隊形,繁茂的荷花用密集的圓形或多邊形隊形。
3.主題與情感的提取
黃永玉的“荷”畫主題圍繞生命、自然與精神品質展開,有對荷花生命歷程的展現,從萌芽到凋謝體現生命的輪回;有對荷花在自然中與周圍環境和諧共生的描繪;還有對荷花高潔、堅韌精神品質的贊美。
在舞蹈情節上,以生命輪回為主題時,可分為萌芽、生長、盛開、凋謝四個階段。萌芽階段,舞者動作輕柔、緩慢,象征新生;生長階段,動作逐漸豐富、加快;盛開階段是舞蹈的高潮,動作奔放、舒展;凋謝階段,動作回歸緩慢、內斂。表現自然共生的主題時,可融入模仿風、水、魚、鳥等自然元素的動作,以體現荷花與環境的和諧。對于贊美荷花精神品質的主題,舞者需展現出優雅、端莊的姿態,動作需簡潔流暢,并通過表情傳達出敬仰之情。
(二)符號轉譯
1.繪畫符號到舞蹈符號的轉譯
繪畫中的荷花符號是畫面的核心,不同姿態有不同含義,盛開象征繁榮、生命力,含苞待放代表希望、新生,殘敗暗示生命消逝或堅韌。其位置和排列也有表意功能,中心位置的荷花通常是重點,分散或密集排列一般用以表達不同的氛圍。
在舞蹈畫面上,可以設定特定舞蹈動作象征荷花,如用雙手在頭頂合十并微微顫抖表示花蕊,手臂波浪式的上下擺動模擬花瓣開合。舞者在舞臺上的站位和隊形體現荷花的排列,中心位置的舞者可作為重點荷花表現,分散的舞者表現自由生長的荷花,密集舞者表現盛開的繁茂景象。
另外,繪畫中還有許多輔助符號構成畫面,如畫中的山水象征著生命的流動性和對故鄉山水的思念,魚、鳥等元素增添了生命力與趣味性。在舞蹈中,山水可以通過舞者群體造型的營造、身體的起伏和搖擺表現,如用群像模擬群山的形象感,并結合身體前傾后仰營造山水間的氛圍。
2.符號意義的傳承與創新
在舞蹈轉化過程中,需保留繪畫符號的核心意義。荷花的高潔品質,通過舞者優雅、挺拔的姿態傳承。無論是表現何種狀態的荷花,都要讓觀眾感受到其內在精神。對于生命輪回等主題,也要遵循繪畫中原有的意義邏輯,并在舞蹈中準確呈現。同時,需結合舞蹈特點創新符號意義。例如,在現代舞風格的舞蹈化中,可賦予荷花更具現代感的活力,并通過融入現代舞蹈動作元素,如地面動作、身體的扭曲以及快速的旋轉等,來使荷花形象更符合當代審美,從而展現出荷花在現代語境下的新生命力和精神內涵。
(三)媒介特性的應用
1.舞蹈的時空特性
在舞蹈化轉化過程中,可以根據荷花的生長過程或繪畫情感氛圍設計舞蹈節奏。如萌芽生長階段,節奏緩慢,動作輕柔簡單,象征生命起始;生長過程中,節奏逐漸加快,動作幅度和復雜度增加;盛開時,節奏明快,動作奔放舒展,達到高潮;凋謝階段,節奏放緩,動作遲緩內斂。同時,還需根據情感氛圍進行調整:寧靜場景動作持續時間長、停頓多;歡快場景動作銜接緊密、節奏快。
同時,可以利用舞蹈空間特性突破繪畫的二維限制。通過舞者在舞臺上的高低、前后、左右位置變化來營造三維空間感。其中,前排舞者的動作細節豐富,模擬前景荷花,后排舞者動作幅度大,表現背景荷花。舞蹈隊形變化體現荷花空間分布和動態,如用波浪形隊形表現荷花在風中的搖曳,用螺旋形隊表現荷花的生長趨勢。
2.舞蹈的身體語言特性
在肢體語言上,頭部可象征荷花花蕊,通過微微點頭、仰頭表現其姿態;肩部聳動表現荷花在風中受力,輕微聳動表示微風,大幅度聳動表示強風。手臂和腿部是主要表現部位,手臂伸展、彎曲、旋轉模擬花瓣開合、卷曲和舞動;腿部跳躍、滑動、彎曲表現荷花在水中的漂浮、搖曳。身體整體姿態也很關鍵,挺直身體表現荷花高雅,前傾后仰體現不同角度下的形態,扭轉身體模擬風中或水流中的動態變化。
此外,通過夸張和細膩的身體語言也可以增強表現力。表現盛開荷花時,可用夸張的手臂伸展和高難度跳躍突出其繁茂美麗;表現荷花微妙變化時,如清晨露珠下的狀態,可用手指輕微顫抖、身體微微顫動等細膩動作表現。同時,舞者表情要與舞蹈情感相匹配,通過表情的喜怒哀樂傳達荷花蘊含的情感,使舞蹈更加生動和富有感染力。
四、結語
本文以黃永玉“荷”畫作品為切入點,深入探究了繪畫作品的舞蹈化轉化路徑,在跨媒介與符號學理論的框架下進行了系統剖析,展現出多方面的重要意義與價值。這不僅為舞蹈藝術從繪畫藝術汲取靈感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法論,還揭示了跨媒介轉化過程中符號意義轉變的規律與邏輯,有力推動了舞蹈作品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同時,還極大地促進了舞蹈藝術與繪畫藝術在語匯、元素、表現手法、結構等多方面的深度交流與融合。此外,這一跨媒介轉化路徑可以為更多創作者提供理論參考,激發更多新穎、獨特且富有深度的藝術創作,進一步拓展藝術的范圍,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以更多元的形式面向人民群眾,實現更廣泛的傳播。這為藝術形式的多元融合與創新性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彭吉象,王一川.藝術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鄺若梅.淺談美學心理對舞蹈構圖的作用——以舞劇《沙灣往事》為例[J].藝術評鑒,2023(23):171-176.
[3]周計武,麻嫻.藝術跨媒介研究的概念“星叢”[J].藝術管理(中英文),2024(03):36-45.
[4]歐榮.媒介的模態:跨媒介研究理論與實踐[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4.
[5]皮爾斯.皮爾斯:論符號[M].趙星植,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
[6]胡玲玲.十萬狂花入夢寐——張大千與黃永玉畫荷藝術比較[J].國畫家,2013(06):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