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肖斯塔科維奇的《二十四首前奏曲與賦格》通常被認為是現代復調音樂創作的經典之作。本文通過分析《降D大調前奏曲與賦格》中的主題寫作、結構安排、和聲運用、調性布局、節奏變化等音樂元素,從而揭示出肖斯塔科維奇獨特而生動的前奏曲寫作風格與賦格寫作特征,同時也反映了肖斯塔科維奇在古典主義音樂上的繼承性和革新性。
【關鍵詞】賦格" 肖斯塔科維奇" 前奏曲" 半音化" 寫作風格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24)19-0061-07
蘇聯作曲家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維奇是蘇聯最具代表性的鋼琴家和作曲家之一。他通過現代音樂技法獨特地詮釋了音樂思想,并將復調藝術的表現手法進一步拓展,為傳統的賦格等復調形式注入新的內容。在他的作品中,旋律線條鮮明的復調結構占據主導地位,對位手法尤為突出。
1950年7月,肖斯塔科維奇來到東德萊比錫參與紀念巴赫逝世200周年的活動。為表達對巴赫的深厚敬仰,他在作品中融入俄羅斯民族音樂風格及現代技法,結合巴洛克風格創作了《二十四首前奏曲與賦格》。這部作品被視為20世紀重要的平均律鋼琴作品集之一,集中展示了肖斯塔科維奇在復調技法上的獨創思維,在主題構造、調性規劃、節奏變化、和聲應用、結構設計等方面均有顯著創新。
本文研究的《降D大調前奏曲與賦格》是肖斯塔科維奇為鋼琴而作的《二十四首前奏曲與賦格》中的第15首作品,它處在全集的黃金分割點上,肖斯塔科維奇在這首作品中傾注大量心力:主題結構的精妙構造、材料的局部與整體呼應、高度半音化的旋律、和聲與調性的精心設計,以及主調織體形式的融合等,這些要素共同構成作品獨特的特點與個性。另外,該作品又很好地繼承了古典復調音樂的傳統——尤其是巴赫復調音樂傳統,是一首兼備繼承與創新精神的典范之作。
一、作品創作風格與特征
肖斯塔科維奇的前奏曲各具特色,每一首都在主題形象與織體結構上展現出獨特的風格,且形象鮮明、效果多樣。本文聚焦于其創作的《二十四首前奏曲與賦格》中的第15首作品——《降D大調前奏曲與賦格》,這首作品不僅形象生動,還位于整部套曲的“黃金分割點(0.618)”上,可謂是整部套曲的高潮與核心所在。
首先,從主題形象來看,前奏曲的主題具有鮮明而富有戲劇性的特點,尤其體現在旋律和節奏的處理上。該曲開篇便以輕快的節奏吸引聽眾,使整個作品充滿節慶意味。在速度上,肖斯塔科維奇采用小快板,并加入了類似圓舞曲的韻律感。這種創作手法在為作品帶來活潑輕松之感的同時,也凸顯了其對現代情感表達的深刻理解。通過對主題的反復和發展,前奏曲的音樂呈現出一種不斷上升的能量和情感張力。
其次,從節奏與織體來看,肖斯塔科維奇也有意結合傳統復調與現代節奏語言,以增強作品的表現力。例如,在圓舞曲節奏型的運用中,他不僅保持了傳統圓舞曲的三拍子特征,還在節奏的細節上進行了巧妙變化,使音樂在保留傳統特征的同時,又具有現代的自由和活力。而在織體方面,肖斯塔科維奇并未拘泥于單一的主調織體,而是通過多聲部的交織,使音樂顯得更加豐滿,尤其在重復段和再現段中,不同聲部的交替和對話給人以立體的感受。
再次,調性布局的處理是肖斯塔科維奇創作中的亮點之一。他善于運用民間調式中的自然體系,尤其在表達抒情主題時,更是通過調性上的自由變化呈現出獨特的音響效果。前奏曲毫無疑問地運用了西方音樂中的中古調式,特別是在全曲的中部部分,該部分正是基于降A混合利底亞調式所構建的。通過降低調式音階中的VII級音,使得該部分形成一個比原主題調式高五度的類似“主屬關系”的調式。
賦格曲在情感表達上也極具多樣性。從輕快的旋律到富有張力的和聲,肖斯塔科維奇通過音樂中的各個要素傳遞出豐富的情感體驗。該曲通過半音化的旋律走向、對主題的變化發展,以及復雜的對位技巧,將作品中的幽默感與戲劇性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種幽默感在肖斯塔科維奇其他的賦格作品中也屢見不鮮,它體現了作曲家對生活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對生活中各種情感的獨特表達方式。
最后,賦格曲的主題生動活潑,與前奏曲在風格上相得益彰。其主題的基本動機以半音級進為主,貫穿于整曲的發展與變化之中。與肖斯塔科維奇的其他賦格曲相比,這首賦格在和聲的功能性上有了明顯削弱。在調式布局上,采用20世紀獨特的復雜調性變化,以及半音化旋律帶來的調性模糊。節奏和節拍方面區別于肖斯塔科維奇大部分作品中對傳統節奏的遵循,這首降D大調賦格大膽融入20世紀的節奏元素,使其洋溢著現代音樂的氣息。觀察整個結構布局,可以看到這首《降D大調前奏曲與賦格》具有顯著的三部性特征。
二、《降D大調前奏曲與賦格》結構分析
肖斯塔科維奇在這部作品的前奏曲部分以輕松明快的音調和幽默的氛圍帶出舞蹈般的特征。不同于大多數作曲家在創作前奏曲時采用簡潔、集中材料的方式,這首作品的前奏曲部分,其篇幅所占共計206小節,曲式結構復雜且宏大,是一首帶有回旋性質的復三部結構。開篇的4小節使用圓舞曲節奏,先由高聲部引入主題,隨后轉至低聲部演奏。第一部分的主題旋律以降D伊奧利亞調為基礎,隨后轉移至高聲部,整體情緒變得更加輕快,帶有一絲幽默的色彩。緊隨主題之后的第28~47小節這個部分是連接段落,該連接段落具有插部屬性,旋律在降B愛奧尼亞調式基礎上展開,旋律線條流暢,富有較強的節奏感。在連接段之后(48~85小節)是第一主題的嚴格重復再現,這里就像回旋曲式中的疊部一樣。疊部結束后通過2小節的連接句,從第87小節開始,出現第二個具有插部性質的中段部分,這一段的調式建立在降A混合利底亞音階上,帶有濃厚的俄羅斯民族音樂風格,力度柔和輕盈,整體以一種安靜的情緒流動,直至138小節結束。第二插部結束后是再現部分,再現部從139小節開始,至206小節結束,調性再次回歸至降D伊奧利亞調式,至此完成了整首樂曲的結構安排。
賦格曲從結構上看,分為三部分:前4小節為引子,引子之后接著是呈示部分(5~85小節),這個部分可以認為是樂曲的第一部分;在呈示部分和展開部分之間,存在一個2小節的過渡樂句,隨后便進入樂曲的中間展開部分(88~138小節),展開部分繼續使用賦格主題的旋律及音調。展開部分至138小節結束,隨后進入再現部分。賦格的情緒與前奏曲一致,帶有幽默、戲劇性的特質和詼諧的色彩。
這種三部性結構使得整首作品在情感與音樂表現上極具層次感和對比性。在引子部分,肖斯塔科維奇通過簡單而富有節奏感的旋律迅速吸引聽眾注意力,引導他們進入作品的主要部分。第一部分的旋律主題充滿活力,結合圓舞曲的輕快節奏與豐富的音色變化,使得音樂生動有趣。中間部分的插入段則出現了一種情緒的變化,旋律線條變得更為舒緩,音調更為柔和,從而為整體作品的情感起伏增添了深度與張力。而在再現部,肖斯塔科維奇通過對主題的重新陳述,使得音樂再次回到開頭的活潑氣氛,形成完整的閉合結構,這種結構不僅增加了作品的連貫性,也使得整體音樂的敘述性更為突出。表1展示了《二十四首前奏曲與賦格》中的第15首賦格的結構。
綜上所述,可以清晰地認識整首賦格的構成,其篇幅大,結構嚴謹。這組作品中的前奏曲以主調形式呈現,充滿幻想性和即興風格;賦格曲則以復調方式表達,邏輯清晰而理性,且結構嚴謹。兩者在調式和調性上保持一致,形成均衡而鮮明的對比,展現出多層次的音樂內容。從這一點來看,肖斯塔科維奇的音樂理念與巴赫有著一脈相承之處。
三、調性布局與和聲對位
作為近現代作曲家之一,肖斯塔科維奇的創作手法以繼承傳統大小調體系為主,并適當融入各種變化元素。從直觀聽覺上,人們就能感受到作品的鮮明個性,這種個性主要體現在音樂的縱向與橫向表達方式上。橫向方面,作品展現出濃厚的俄羅斯音樂風格,以調式旋律結構為主。在調式運用上,肖斯塔科維奇展現了廣泛而豐富的技巧,手法極具多樣性。
在本曲中,肖斯塔科維奇將同主音的不同調式融入同一主題或段落中,形成調式的相互滲透。這種滲透手法多樣,主要表現為大小調式與中古調式的結合,以及同主音大小調的交替使用。通過片段化的調式音列和旋法處理,音樂呈現出大調、小調或混合中古調式的特征,既具有明確的調式色彩,又帶有混合的調式特點。
通過對巴赫賦格的深入研究,肖斯塔科維奇的作品在調性安排上呈現出明顯的規律性,典型布局如下:在呈示部中,調性范圍局限于主調與屬調;中段從主調的平行調出發,調性逐步向遠調擴展,最終回歸主調。密接關系多以五度或八度間隔構成。為增強再現部的表現張力與推動力,肖斯塔科維奇廣泛運用多調式或多調性的密接手法。從表1可見,《二十四首前奏曲與賦格》中的第15首賦格,在調性布局上繼續沿用巴赫的傳統模式,即在呈示部遵循“主與屬”關系的調式邏輯,在中部的開頭,調式轉到前面屬調的關系小調上,隨著音樂發展,中部的調性逐漸偏離,向遠關系調擴展,再現部和尾聲則回到主調上。整曲中,主題由兩個反向半音音型組成,對題線條也采用半音化手法,音響效果尤為緊張有力。
再現部的開始標志著全曲發展的最高峰。由于這首賦格曲從一開始便具有較高的音響緊張度,若繼續增強,則難以通過同音列的調式結合實現。因此,肖斯塔科維奇選擇多調性的處理方式。在再現部的開端,主題的密接合應(第118小節)結合了降D大調與c小調,產生強烈的不協和小二度音程關系。到第126小節,答題及其密接合應再次出現,調性變為降A大調與降E大調,使得音樂的緊張度逐漸緩和,直至樂曲結束時回落至高潮前的水平。賦格曲中間部分的調性布局體現了一種規律:從調性上逐漸遠離再逐漸回歸(見表2)。
上面總結的調性布局充分說明了本曲與傳統賦格在調性思維上的同源性。
在肖斯塔科維奇的對位和聲中,以級進為特征的多線條運動起著關鍵作用。旋律線條決定了和聲的縱向組合,以及和聲進行方向,為了符合線條流動的需求和音樂表達的效果,任何音程的組合都可以被采用,和弦外音的地位甚至可以提升到與和弦音平等的程度。橫向線條在這里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其關鍵在于線條的流動使那些表面上難以解釋的音程組合變得合情合理,成為音樂自然發展的結果,從而賦予作品更豐富的音響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肖斯塔科維奇的對位設計并非隨意而為,縱向結合也并非偶然產生,而是由聲部的線條運動構成的縱向音響效果,均經過精心安排。換言之,作曲家對整體音響效果加以控制,這種“自由”是在他掌控之下的自由。
值得一提的是,本曲主題由兩個反向半音級進的線條構成,其旋律自帶一定的緊張感,因此只有較高緊張度的對位才能與之匹配。作品中的對位結合充滿大小二度、七度,以及增減音程,整曲彌漫著不協和音響。肖斯塔科維奇正是根據不同材料的緊張度特性來設計音樂的,具體而言,他是根據音樂內容的表達需求來設計相應的緊張度。
四、賦格主題分析
這首賦格的主題活潑生動,帶有一種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感,與前奏曲在風格上頗為相似。與許多賦格曲一樣,該作品采用單一結構類型,僅有一個主題,通過對這一動機的多樣化變化與發展,使樂曲在結構上更加緊湊而連貫。在創作過程中,主題明顯受到現代作曲技法的影響,通過閱讀譜面可以發現肖斯塔科維奇對主題進行了不同層次的處理,不斷加入變化音和節奏上的細微調整,以創造出豐富的層次感。同時,在賦格主題中運用大量的變化音,拍號經過多次變換,節奏的變化豐富多樣。通過表層的單一旋律線條,還可以隱約展現出兩條潛在的旋律線,增添了作品的趣味性。
在旋律處理上,半音級進成為本曲主題的核心動機,貫穿于整首樂曲的發展與變化過程。賦格的主題以及三個固定對題都展現出鮮明的半音特性,通過分析統計,光是賦格的主題部分就包含十一個半音,雖然有如此多的變化音級,但其調性始終是可以明確辨識的。究其緣由,可以歸結為在節拍重音位置上,旋律以主題調式的主音、下屬音和屬音三個骨干音級為核心構成。在主題陳述結束后,該曲的答題從屬調上進入,第一固定對題也隨之開始,對題的主要材料來自主題的核心動機。在節奏上與主題相比,第一固定對題的節奏強度相對平緩,但音樂并未因此而失去發展,其中的切分節奏起到了關鍵性作用,為音樂的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不同于肖斯塔科維奇多數作品中嚴謹的傳統節奏處理,這首《降D大調前奏曲與賦格》大膽地融入20世紀的節奏元素,充滿現代氣息。僅在6小節的主題中便經歷了4次拍號變換:前3小節為3/4拍,之后依次變為4/4拍、3/4拍和5/4拍,拍號的切換頻率為每小節一次。縱觀整首樂曲,該主題總共出現了二十次,所反映出的是樂曲在節拍上的頻繁切換,而插部部分的拍號則保持穩定,以3/4拍貫穿始終,與主題中頻繁切換的拍號形成鮮明對比。盡管主題中的節拍強弱規律處于一種極不規律的狀態,但其第3與第4小節的重音并不依賴拍號,這使得拍號在這里僅作為宏觀上的節拍組織框架,音符的實際時值組織則懸浮于這一框架之上,從而凸顯了節奏的現代感與復雜性。
這種節奏的多變性不僅體現在賦格的主題呈示中,也在整個樂曲的發展過程中得到延續。通過頻繁變換拍號和節拍重音位置,肖斯塔科維奇在賦格中創造了一種不穩定而又充滿張力的音樂流動感。這種處理手法體現了20世紀音樂對傳統節奏觀念的突破,也展現了作曲家在節奏運用上的獨特創造力。此外,節奏上的多變與旋律的半音化相結合,使得整個賦格在表現上充滿戲劇性,時而幽默,時而充滿懸念,給聽眾帶來不斷變化的聽覺體驗。
五、肖斯塔科維奇對古典復調傳統的繼承
巴赫憑借其非凡的才智和堅持不懈的努力,將賦格曲提升為復調音樂的至高典范,實現了“統一中求變化”的藝術境界。在他的《平均律鋼琴曲集》中,巴赫采用一種高效的套曲結構:每組由一首前奏曲和一首賦格組成,共計24組,涵蓋大小調,匯集成冊。肖斯塔科維奇完全繼承了這一套曲形式,但在調性排列上有所創新:巴赫在《平均律鋼琴曲集》中采用同主音大小調交替、半音上行的順序,而肖斯塔科維奇在《二十四首前奏曲與賦格》中則使用平行大小調交替、五度上行的排列,各個樂章的調性緊密關聯。若整部套曲連續演奏,調性之間自然流暢,充分展現出古典主義音樂的審美理念與藝術特質。
首先,肖斯塔科維奇繼承了巴赫在復調音樂中對主題發展的高度重視。巴赫的賦格作品以其精巧的主題結構和嚴格的對位技法著稱,肖斯塔科維奇則在《降D大調前奏曲與賦格》中延續了這種對主題的精細處理。他的賦格主題旋律富有半音化特征,緊湊而有力,繼承了巴赫主題寫作中的邏輯性與嚴謹性。在賦格的呈示部中,肖斯塔科維奇采用類似巴赫的對位技法,主題與對題的結合方式顯示出嚴密的邏輯關系。在這一過程中,巴赫的傳統得到傳承,同時肖斯塔科維奇還通過在節奏和調性上的創新,使主題的表現力更為豐富多樣。
其次,肖斯塔科維奇在賦格的結構安排上也延續了巴赫的傳統。他的賦格具有典型的三部性結構:呈示部、中部與再現部,并且在結構的嚴謹性上表現出與巴赫相似的特征。巴赫的賦格中,呈示部的調性通常限定于主調和屬調范圍內,肖斯塔科維奇在《降D大調前奏曲與賦格》中同樣遵循了這一原則。然而,他的創新之處在于對調性布局的大膽處理,尤其是在中部部分,調性逐漸走向遠關系調,然后在再現部重新回歸主調。這種調性安排方式既符合傳統復調邏輯,又充滿現代音樂的自由精神。
最后,肖斯塔科維奇在復調織體的運用上也繼承了巴赫的傳統。巴赫在復調音樂中以多聲部的均衡性著稱,所有聲部都具有獨立的音樂價值,而非單純的伴奏角色。肖斯塔科維奇在創作《降D大調前奏曲與賦格》時,也充分體現了這一點。每一個聲部都在作品中占據重要地位,尤其在賦格部分,不同聲部的相互模仿與對話使音樂顯得立體而富有層次感。這種聲部之間的對話與互動,正是古典復調音樂的重要特征,而肖斯塔科維奇在繼承這一傳統的基礎上,通過對旋律和節奏的現代化處理,使得作品更具活力。
肖斯塔科維奇在作品中還繼承了巴赫對和聲功能的獨特理解。巴赫在復調音樂中雖然注重線條的獨立性,但他對和聲的控制同樣嚴密。肖斯塔科維奇在《降D大調前奏曲與賦格》中,雖然在和聲的功能性上有所削弱,但他通過半音化和聲與不協和音的大膽運用,使得音樂充滿現代色彩。他的和聲處理不僅具有和聲功能意義,同時也增強了音樂的表現力,使得作品在繼承巴赫傳統音樂的基礎上,展現出更加復雜和富有戲劇性的音響效果。這種繼承與創新的結合,不僅使他的作品在結構上保持高度的嚴謹性,也使其在音樂表現力和情感表達上達到了新的高度,成為復調音樂創作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六、結語
通過對肖斯塔科維奇這部作品的分析,筆者清晰地看到他在創作中將傳統與創新巧妙結合,達到了完美的平衡。他不僅尊重西方音樂的偉大傳統,還融入俄羅斯民族音樂元素。肖斯塔科維奇的音樂創作深深植根于這些傳統之中,同時融合20世紀的多種創新技法,當然,其中也包括他個人獨特的創意。
本曲復雜的節奏和高度半音化的旋律幾乎展現了20世紀音樂最激進的一面。其調式風格讓人仿佛回到中世紀,但又以濃郁的俄羅斯民族風情呈現。肖斯塔科維奇的作品兼具古典主義的嚴謹形式,同時毫不妨礙其表達強烈的情感。20世紀的作曲家們通常遠離傳統,不斷嘗試各種實驗,以尋找新的表達方式,而肖斯塔科維奇的創作路徑卻獨具一格。他既不試圖成為先鋒革新者,也絕非保守主義者。對他而言,不同時代的音樂元素從古代到20世紀,都是其獨特創作方法的資源和創新的基石。肖斯塔科維奇在作品中完美地實現了傳統、民族特色與創新的結合。
總體來看,肖斯塔科維奇的《二十四首前奏曲與賦格》的第15首作品在構思上精致巧妙,音樂形象鮮明且富有表現力,創作手法多元且靈活,既展現了作曲家的獨特個性,也帶有濃郁的20世紀現代音樂的時代風采。無論是這首樂曲還是整部《二十四首前奏曲與賦格》,都體現出情感與理性的平衡,更體現了傳統與創新的有機結合。值得注意的是,肖斯塔科維奇在創作中深深扎根于俄羅斯民族音樂傳統,通過《降D大調前奏曲與賦格》這一復調形式,探索了豐富的現實表達層面。他在復調音樂領域的創新探索、創作理念,以及成功實踐為后來的作曲家提供了珍貴的資源和啟發,擴展了人們在學習與創作上的思考維度。他的作品證明了傳統的繼承與現代元素的融合并不矛盾,而是可以通過深思熟慮和個性化的創新找到和諧的結合點。學習這首作品不僅讓人們看到肖斯塔科維奇在復調技法上的嫻熟運用,以及對現代音樂元素的巧妙融合,更讓人們深刻體會到作曲家在面對傳統與現代時的思考與抉擇,這正是在未來創作中應不斷追求與探索的方向。
參考文獻:
[1]繆天瑞.音樂百科詞典[Z].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
[2]葉東瑛.從巴赫到肖斯塔科維奇:論《平均律鋼琴曲集》對后世鋼琴音樂的影響[J].鋼琴藝術,2000(04):23-26.
[3]段平泰.復調音樂(下冊)[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
[4]陳銘志.肖斯塔科維奇的《24首前奏曲與賦格曲》(上)[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1999(04):30-40+47.
[5]陳銘志.肖斯塔科維奇的《24首前奏曲與賦格曲》(下)[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0(01):38-46+3.
[6]鄒建平.肖斯塔克維奇《24首序曲與賦格》對當代賦格曲寫作的啟示[J].藝苑,19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