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至明 周淼葭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也是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的重點任務之一,對推動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協同共促具有深刻意義。
自2021年被四川省確定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地區以來,大邑縣圍繞生態產品價值核算、供需對接、可持續經營開發、保護補償、價值考核、綠色金融支持等六個方面重點任務,大膽探索、先行先試,依托其優良的生態本底,以川西林盤保護修復為突破,突出生態賦能,雪山大邑公園城市大美形態初步形成,生態價值進一步顯現。
空間轉變新型林盤重塑鄉村生態格局
川西林盤是成都平原特有的鄉村聚落形式,是集生產、生活和景觀于一體的復合型農村人居環境形態。然而,生活在傳統林盤的居民燃氣使用困難,畜禽糞污無法集中處理,導致美麗風景與生活不便同時存在。打造新型林盤,重塑川西鄉村生態格局,實現林盤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成為大邑縣上下的共識。
由于林盤生態產品的形式多種多樣,指標體系、具體算法、統計口徑等核算規范難度較大,加之市場化認知度不高,生態資源權益獲取綠色金融支持的路徑短時間內難以有效形成等問題,導致生態補償績效評估機制頂層設計嚴重滯后,依據生態保護成效實現生態補償轉移支付力度不大。對此,大邑縣按照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聚焦川西林盤保護修復與合理開發利用,克服現實困難,積極探索川西林盤生態價值轉化路徑,扎實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著力構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試點以來,我們全面梳理了川西林盤資源,系統編制《川西林盤保護修復規劃》《大邑新川西林盤民居規劃建設標準圖集》《川西林盤民居建設導則》等文件,建立林盤開發利用、規劃建設等技術標準,聯動中央美術學院等‘九大美院’開展林盤美學設計,推動綠色生態空間向綠色經濟空間轉變?!?023年11月8日,大邑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蒲天樂陪同四川省縣域經濟學會調研組調研時如是介紹。
與此同時,大邑縣在深挖林盤生態資源,創新培育新業態方面也有全面考慮和亮眼表現。圍繞川西林盤“田、林、水、院”基本要素,深度挖掘川西林盤的人居狀況、建筑風貌、古樹名木、生態濕地等生態、生活、生產價值,植入商務、會議、博覽、度假、旅游、文創等現代功能業態,以此實現生態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的高效統一。
高效的協同推進機制亦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在這個方面,大邑縣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市場主體”,采取“國有平臺公司+金融資本+村集體經濟”模式,促進林盤內的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企業等共建產業開發聯盟,推動各集體經濟組織共建聯營體,實現對林盤的高效開發經營。

全域改造煤炭小鎮變身清新文藝共享地
斜源小鎮是通往西嶺雪山的“進山第一鎮”,因大邑縣母親河——斜江河發源于境內而得名。這座被綠水青山環繞的古鎮,青磚黛瓦、碧波流光,參天古樹遍布其中,流露出古樸而清曠的氣質。
“斜源的礦藏和林藥資源都很豐富,在很早以前就有‘煤炭小鎮’和‘藥材之鄉’的美譽。”大邑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周宇帶著記者一邊參觀小鎮一邊介紹。
在與周宇的交談中得知,斜源在2009年以前一直以煤炭產業作為經濟支柱,在其鼎盛時期,斜源境內有大小煤礦20余家,產業工人多達1.5萬人,流動人口高達3000人,是大邑縣所有鄉鎮中屈指可數的發達鎮。
如今,遠處雪山清晰可見,四周樹木層林盡染,清幽的小鎮里氤氳著濕潤的空氣,三三兩兩的人群漫步小道,寧靜愜意,實在很難與周宇口中那個繁華喧囂的小鎮聯系起來。
當時,長年累月的煤礦開采對斜江河水體及植被破壞都非常嚴重,兼之成都市全面退出煤炭產業,2009年之后,斜源經濟一落千丈,場鎮設施設備破敗不堪,呈現出“臟亂差”的場鎮形態。
2013年起,斜源小鎮開始加速蛻變。斜源按照以鎮帶村、整鎮全域的思路,聚合農村扶貧開發、農村土地整治、特色鎮建設等政策資源,實施“場鎮改造+生態移民”工程,沿襲原有山體與水系脈絡,以“鎮在山中,水在鎮中,景鎮一體”布局原則,讓設計規劃生根于自然,將生態保護與城市建設有機結合,把山區地災戶和交通落后的散居農戶全部納入場鎮改造,集中在場鎮安置。
2016年,斜源整鎮拆遷改造完成,建起的新區面積 350余畝,生態移民3000余人,城鎮化率由30%提升到85%。
2019 年,斜源與?江鎮合并,轄區面積大幅增加,擁有萬畝良田、萬畝青梅、3萬畝“三木藥材”(黃柏、杜仲、厚樸)等更為富足的生態資源。
在此兩項改革后,通過轉換生態價值、盤活閑置資產、發展文旅產業等,斜源2020年常住人口增至5000余人,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2.59萬元,同比增長15.8%。
在不斷的改革中,斜源小鎮開始物色更有作為的團隊,借助他們先進的經營理念給小鎮帶來更美好的改變。事實證明,這是成功的。水吧、民宿等精品項目短時間內陸續在小鎮上開了起來,讓時尚與鄉村慢生活融為一體。這不僅提高了小鎮的品質,解決了當地許多居民的就業問題,也為更多居民參與文旅發展給出了示范。 據統計,斜源小鎮目前已有60%—70%的居民參與到文旅相關產業中來了。
“現在,小鎮上的商家幾乎都是當地居民,旅游淡季種地、旺季從事旅游服務?!敝苡畋硎?,如今的斜源鎮已搖身一變成了清新文藝的共享小鎮,斜源的開發模式帶來的是居民和小鎮的雙贏。


高低搭配南岸美村解鎖集體經濟發展密碼
離開斜源小鎮后,記者又來到位于安仁鎮的南岸美村。兩年后再到這里,南岸美村更美了,田地里是連片的白菜秧苗,在蕭瑟的冬日里讓人眼前一亮。道路兩旁有零星散落的高大喬木,一戶戶農家院落點綴在喬木與菜地之間,溫婉而寧靜。
相較于其他林盤,南岸美村相對完善成熟,大邑縣用“農創+文創”的方式解鎖這片土地,重構了村口的煙火氣。從最開始傳統的原始村落分散耕種,到依托華僑城的資源結合自身實際發展村集體經濟,并沒有花太長時間。
周宇說,南岸美村總規劃面積2262畝,已引進華僑城項目建設10個,總投資5.2億元。聚焦以“生態田園+民宿聚落+文創公益+親子科普”為特色,目前已打造形成錦繡安仁花卉公園鄉村客廳、鄉苑酒店、耕學農場、鄉村生態博物館、藝術公舍、溪地阿蘭若精品民宿等消費場景。項目建成以來累計吸引135萬游客前往消費,實現收入5000萬元,帶動1000余農戶實現增收100萬元。
開闊的田野中間,一棟紅色磚房格外引人注目,它是以前的老酒廠,更是今天的鄉村客廳?!斑@里的外墻、屋頂、發酵池、蒸餾罐都原樣保留,但功能卻發生了本質變化,以前的生產區域變成了鄉村文創講堂、文創產品展區、游客休閑區?!敝苡顚@里如數家珍。記者沿著酒廠發酵池的玻璃棧道舉步慢行,老酒廠的歷史與鄉村的故事合二為一,很難不讓人沉醉。
四川省縣域經濟學會顧問、省委省政府決咨委副主任、省委原副秘書長張寧認為,南岸美村這種將研學體驗、餐飲住宿等中高端群體聚集在一起,實現高低搭配、錯位發展的模式非常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