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麗 薛惠倩 張雨琪 石學慧
《針灸大成》[1]是明代醫家楊繼洲對歷代針灸學科的總結,此書共分十卷,包括基本理論、經絡腧穴、刺法灸法、楊繼洲醫案、歌賦、小兒按摩法等內容,概括了明代之前主要學術思想及經驗,首次提出“寧失其穴,勿失其經”理論,并使針刺手法得到擴展,推動針灸學的發展與進步。筆者通過對《針灸大成》[1]中極穴有關條文進行整理,發現書中共有41處條文與之相關,結合對現代文獻的歸納、分析,對中極穴的定位、治療方法、配穴規律、臨床應用特點等多個方面進行總結,詳析如下。
《針灸大成》[1]中對中極穴名稱的描述有兩處,見《任脈圖·考證穴法》及《穴同名異類以下俱·聚英》,兩者論述基本一致,“中極:一名玉泉,一名氣原,一名膀胱募”。中極穴最早記載于《素問·骨空論》[2],其言:“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即由曲骨傳來的陰濕水氣在此達到了天部中的最高點,故名中極。又有一說中為中間,極為最,此穴在人身上下左右的最中間,故名“中極穴”,以募集膀胱經水濕為主。《針灸穴名解》[3]云:“本穴內應胞宮、精室。胞宮、精室為人體極內之處,猶房室之堂奧也,乃人體至中至極,故名中極”。書中有關中極穴定位記載有兩處,《任脈圖·考證穴法》及《穴法圖以下至瘡毒門俱〈神應經〉》均提到:“中極,在關元下一寸,臍下四寸”。與《經絡腧穴學》[4]的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4寸”一致,其取穴時選擇仰臥位,在肚臍與恥骨聯合連線上下1/5處,按時感酸脹即為此穴。
《針灸大成》[1]中記載中極穴的治療方法有刺法及灸法,針刺深度和艾灸壯數具體記載分別見《任脈圖·考證穴法》所言:“《銅人》針八分,留十呼,得氣即瀉,灸百壯,至三百壯止。《明堂》灸不及針,日三七壯。《下經》灸五壯”;《穴法圖以下至瘡毒門俱〈神應經〉》與《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內容基本相同。“針八分”即現代的0.8寸。隨著解剖學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中極穴皮下組織結構認識更加深刻,《經絡腧穴學》[4]記載此穴直刺1~1.5寸,進針前需排尿,針尖略向會陰方向傾斜,避免針刺過深,傷及膀胱,孕婦不可針刺;艾炷灸為5~9壯。現臨床亦可在中極穴進行埋線治療、隔物灸、熱敷、穴位注射等療法。
中極穴屬任脈,是膀胱之募穴,足三陰經與任脈交會之穴,因此也可治療足三條陰經相關疾病。其主治病證在《任脈圖·考證穴法》中有詳細記載:“主冷氣積聚,時上沖心,腹中熱,臍下結塊,賁豚搶心,陰汗水腫,陽氣虛憊,小便頻數,失精絕子,疝瘕,婦人產后惡露不行,胎衣不下,月事不調,血結成塊,子門腫痛不端,小腹苦寒,陰癢而熱,陰痛,恍惚尸厥,饑不能食,臨經行房羸瘦,寒熱,轉脬不得尿,婦人斷緒,四度針即有子”。可見中極穴有溫腎陽、調胞宮、利濕熱、暢氣血、助氣化、通經帶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療生殖與泌尿系統疾病。相關研究表明中極穴常用于內科、婦科、外科病證等,如積聚、腹痛、虛勞、淋證、癃閉、遺精、水腫、崩漏、不孕癥、帶下、血塊、產后惡露、閉經、月經不調、男性不育癥、疝氣、陰莖痛、脫肛等,通常與其他穴位配伍[5]。
《針灸大成》[1]書中有關中極穴的記載達41次,其中有1條記載中極穴的所主疾病,有27條關于具體應用中極穴治療的疾病,共涉及十二條經脈。見表1。其配穴主要分布在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及任脈,占總體穴位的 70%(64/92),其中與中極穴配合使用頻率最高排名前3的穴位有三陰交、腎俞、氣海。三陰交是足太陰脾經上穴位,是足三陰經的交會穴,有健脾利濕、調經助產、調和氣血、疏經活絡等作用;腎俞在足太陽膀胱經上,有補腎益氣填精的作用;氣海屬任脈,可升陽補氣、益腎調經、通調二便。中極穴亦常與督脈相配,任脈主血,是陰脈之海;督脈為人體經絡主脈,主氣,是陽脈之海。一陰一陽,任督兩脈氣機旺盛,則十二經脈通暢,故任督通則百脈通,其穴位常用命門、大椎、百會、水溝等。

表1 中極穴配穴及所屬經絡
5.1 內科疾病中極位于下腹部,足太陽膀胱經經氣匯聚于此,為膀胱募穴。任脈起于中極之下,“經脈所過,主治所及”,與肝、脾、腎系相關內科病癥可用中極穴。書中相關條文少而精,如《八脈圖并治癥穴徐氏楊氏》中有:“夜夢鬼交,遺精不禁:中極、膏肓……腎俞”“虛陽自脫:心俞、中極……三陰交”;《治癥總要楊氏》云:“小便滑數:中極、腎俞、陰陵泉”,并解釋小便滑數是因膀胱受寒所致;《治癥總要楊氏》云:“大便泄瀉不止:中脘、天樞、中極”。可見中極穴可治療遺精、尿頻、尿失禁、泄瀉等疾病。《素問·靈蘭秘典論》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與腎失調,則氣化失調,且與三焦、肺、脾、肝相關。腎的氣化功能影響人體內水液分布與排泄,腎氣充,則腎與膀胱氣化正常,膀胱開闔有度,小便藏泄正常。上焦屬肺,肺失通調,則不能下輸膀胱;中焦屬脾,若脾氣虛弱,則不能升清降濁;下焦屬腎,腎陽虛衰,命門火衰,則腎氣不固;肝郁氣滯,肝失疏泄,不能通暢三焦,則會引起一系列泌尿系統疾病。現代研究發現中極穴可改善前列腺的血液循環,調整生理機能,在中極、關元處針刺可使交感神經抑制、副交感神經興奮,內括約肌松弛、膀胱逼尿肌收縮[6]。因此現代臨床多選用任脈經穴治療泌尿系統疾病,提高排尿功能,選用中極、關元,用針刺、艾灸、電針、熱敷、穴位注射等方式來治療術后或產后尿潴留、尿失禁、前列腺增生、神經源性膀胱、神經性尿頻等疾病[7]。李海燕[8]以“臟腑腹背、氣相通應”理論指導將膀胱俞與中極配伍應用為俞募配穴法,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振奮膀胱氣機,調節膀胱經經氣而通利水道,治療尿潴留、尿失禁,取得一定療效。戰軍林等[9]臨床研究表明選用氣海、中極、關元、腎俞、委中等穴針刺加艾灸治療前列腺增生,以理氣和血、溫經通絡,對比發現服用普樂安的患者臨床效果不及針刺治療。
5.2 婦科疾病書中中極穴與婦科病相關條文有15處,涉及月經不調、血崩、胎衣不下、赤白帶下、不孕、陰腫、陰癢等病癥,主要分布在《婦人門》如“絕子:商丘、中極”“月脈不調:氣海、中極、帶脈一壯、腎俞、三陰交”等,以及《治癥總要楊氏》如“血崩漏下:中極、子宮”“胎衣不下:中極、三陰交”等。中極屬任脈,任脈經氣源于腎,其下為女子胞宮、男子精室所在。任脈為“陰脈之海”,可調節陰經氣血、調節月經、妊養胞宮。任脈與足三陰經在小腹相交,“腧穴所在,主治所在”,故中極穴在女性經、帶、胎、產各個階段均可發揮作用。在婦科疾病中,多選取任脈穴位治療。《素問·骨空論》云:“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其中“瘕聚”相當于卵巢囊腫、卵巢巧克力囊腫、子宮肌瘤、宮頸納囊、輸卵管積液等現代婦科疾病。《針灸大成》[1]中極與三陰交配合次數最多,三陰交為血之要穴[10],體現女子以血為本,以調氣血為治則,脾統血、肝藏血、腎藏精,精血同源,故中極與三陰交配合可調和氣血、調理沖任胞宮。如《八脈圖并治癥穴徐氏楊氏》提及:“女人子宮久冷,不受胎孕:中極、三陰交、子宮”。《治癥總要楊氏》云:“婦女血崩不止:丹田、中極、腎俞、子宮;問曰:此癥因何而得?答曰:乃經行與男子交感而得,人漸羸瘦,外感寒邪,內傷于精,寒熱往來,精血相搏,內不納精,外不受血,毒氣沖動子宮,風邪串入肺中,咳嗽痰涎,故得此癥。如不明脈之虛實,作虛勞治之,非也。或有兩情交感,百脈錯亂,血不歸元,以致如斯者。再刺后穴:百勞、風池……三陰交”,以問答形式詳述血崩的病因與選穴治療,因外邪、房勞、久病勞倦、情志過極、飲食不節、熱病傷陰等以致沖任不固、血失統攝,遂經行量多是為血崩,故應調理沖任、止血。中極是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配合其他穴位以固經攝血。現代研究發現針灸中極穴配合關元、氣海、三陰交、子宮、太溪、腎俞、命門等穴位可治療排卵障礙性不孕、痛經、多囊卵巢綜合征、崩漏、帶下、盆腔炎、子宮內膜炎、子宮脫垂、產后宮縮痛等疾病[11,12]。王強玉等[13]在中極、關元上用隔物灸治療原發性痛經,經治療后其電阻值明顯降低,可見腧穴能反應人體臟腑經絡的病變及氣血的盛衰,中極、關元皆屬任脈,可培養固本,調理沖任及胞宮,緩解痛經。董華等[14]用“通調三焦”針刺法選取百會、膻中、中極、中脘、氣海、關元、血海、子宮、三陰交等穴位,治療不孕癥、圍絕經期綜合征等疾病,均有較好療效,治療上取任脈穴位以補益腎元、通經行血,配合其他穴位疏肝理氣,以調暢三焦氣機,使氣血和,陰陽平衡。
5.3 外科疾病及雜病《陰疝小便門》云:“陰莖痛:陰陵、曲泉、行間……中極;陰莖痛,陰汗濕:太溪、魚際、中極、三陰交”;《雜病源流犀燭》[15]云:“七疝,任脈病也……蓋疝病在中極之中,少腹之間,總諸陰之會,而上于關元,無不由任脈為之,以任總諸陰之所聚也”,其陰莖痛、疝氣為外科疾病,表現為陰囊腫大或兼有疼痛,多因氣機逆亂、筋脈不利,與任脈、足厥陰肝經密切相關,故治療上以疏肝理氣、調和氣血。潘杰[16]通過觀察43例疝氣患者,明確針刺任脈等相關穴位配合中藥內服可提高治療效果,預防疝氣復發。雜病見于《續增治法徐氏 ·聚英》記載“專主濕熱相交。灸中極、曲骨、膏肓、腎俞”。《治癥總要楊氏》曰:“中暑不省人事:人中、合谷……中極、氣海”“六脈俱無:合谷、復溜、中極,陰癥多有此” “傳尸癆瘵:鳩尾、肺俞、中極”,條文提及中極穴可治療濕熱、中暑、無脈、尸厥等,現代臨床較少用中極穴治療此類疾病。
通過對《針灸大成》中極穴相關條文的歸納分析,發現中極穴的應用具有如下規律:①定位在臍下4寸,針刺深度8分,可灸,未強調過多補瀉手法;②配穴以足太陰脾經、足太陽膀胱經為主,多與其他穴位配伍使用,也可單獨使用,配穴頻率最高的如三陰交、腎俞、氣海;③中極穴在臨床應用廣泛,涉及內科、外科、婦科甚至兒科部分疾病,現主要集中在泌尿系統疾病和婦科病,如尿潴留、前列腺增生、尿失禁、小兒神經性尿頻、痛經、多囊卵巢綜合征、盆腔炎、產后惡露不絕、月經不調等。
筆者認為應不拘泥于古籍文獻,把握中極穴與任脈的特性,挖掘其治療寬度和深度。如對不孕癥的研究,此類患者多以調理任脈、足少陰腎經腧穴為主。任脈起于胞中,與子宮直接聯系,并且與足三陰經交匯于關元、中極、曲骨,通過針刺、艾灸中極、關元等交匯穴位可直達病所,調暢氣血,以濡養胞宮;配合其他穴位,如子宮、歸來、三陰交、足三里、八髎等以理沖任、培胃氣、疏通胞絡之氣血,促使卵泡生長發育,調節腎-天癸-沖任-胞宮的生殖軸[17],提高妊娠率。亦可根據穴位特性研究相關疾病的穴位貼敷、穴位注射、埋線、耳穴等治療手法。
綜上所述,臨床上對于中極穴的應用應在掌握其特性的基礎上,具體分析,將循經取穴、辨證取穴相結合,靈活運用,擴大其臨床主治范圍,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