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更新成為當前城市發展的重要課題。舊社區作為城市更新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營造對于提升城市品質、改善居民生活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設計學視角出發,探討了城市更新中舊社區營造的探索與啟示。
綜述與研究方法
一、城市更新背景與意義
根據人民日報報道,2020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明確城市更新的主要任務是完善城市空間結構、實施城市生態修復和功能完善工程、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但是從廣義上講,城市更新是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長期伴隨的。根據戴德梁行提供的資料發現,城市更新有一個時間線,推倒重建也是最原始的階段。
伴隨國營企業改制深入,部分工礦企業因經營不善破產倒閉,土地被政府收回并拍賣給開發商。廠辦宿舍轉型為現代化住宅小區,標志房地產企業崛起。自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居住需求不僅限于“住”,更追求娛樂、消費等多元活動空間,街區商業、綜合體融入房地產開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促使國家調整房地產政策,強調避免盲目擴張,注重人文社會、鄰里關系、物業服務等綜合考量,實現人與環境和諧共存,推動城市更新向可持續性發展模式轉變,契合低碳環保理念,響應“碳中和”“碳達峰”戰略目標。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宜居、韌性、智慧城市,提升治理能力和現代化水平。《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明確了城市更新和安全韌性提升的重點任務。
二、設計學在城市更新中的應用
設計學在城市更新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設計學通過創造性的思維和方法,為城市更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決方案。從城市規劃、建筑設計、景觀設計、公共藝術、社區營造設計等多個方面入手,為城市更新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設計學在老舊社區的更新中發揮多方面的作用,包括空間形態塑造、歷史文化傳承、社區活力激發、生態環境保護和公眾參與。設計學也需要與其他學科和專業進行合作,共同推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獻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圍繞城市更新和社區營造的相互關系展開。通過文獻分析,梳理城市更新和社區營造的發展脈絡,提煉相關理論體系和實踐方法。再結合案例分析,對現有社區營造項目進行深入剖析,以產生啟發。最后基于設計學原理,提出一種創新性的社區營造策略。
舊社區的現狀與問題
一、濟南市營市西街社區更新現狀
營市西街社區位于山東省濟南市槐蔭區營市街街道,地處槐蔭區中部,北至經六路,南至經十路,原濟南軍區部隊建設干部住房。周邊配套設施完善,有幼兒園至初中學校,大型醫院較多,醫療衛生較全面。營市西街社區內建有創意文化產業園區,該西街工坊的設計借鑒了北京“798”的設計理念,對原濟南市皮鞋廠老廠房進行改造,形成了創意街區、文化包容街區、活力街區和休閑街區4個功能區,總建筑面積3萬平方米,總投資1億元。設立了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成立了西街工坊文化創業創客空間,形成了濟南市獨具特色的文化創意建筑群體。但現如今園區逐漸被教育培訓機構所取代。
二、面臨的問題
營市西街道路狹窄且電動車亂放,雖配備兩個收費停車場,但仍出現私家車在路邊亂停亂放的問題,給居民出行帶來不便。房屋老舊,導致墻皮脫落,樓道時常出現墻壁亂涂亂畫。布局混亂,屋內采光不足,有部分被西街工坊遮擋。由于地處學校和大型醫院附近,社區內老人和孩子偏多,年輕人較少。因此,西街工坊創意園區也逐漸向教培靠攏。路邊樹蔭處不少老人納涼,空間功能劃分失衡導致休憩空間的不足。文化活動場所缺乏,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單調乏味。這些問題導致居民生活質量難以提升,也影響了社區的整體形象和發展。綠化覆蓋率低、公共區域缺乏維護等問題影響居民的生活質量,限制社區的整體形象和發展,居民的社區參與度和歸屬感普遍較低。社區文化底蘊逐漸流失,使營市西街逐漸同質化,忽視了歷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舊社區營造策略
老舊社區作為城市發展的歷史見證,承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和居民記憶。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進步,社區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問題。營造宜居、和諧、有特色的老舊社區環境,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營市西街社區出現的問題,提供了一系列社區營造的策略,為老舊社區更新營造提供新的參考。
一、空間環境的設計策略
在設計學的視角下,需要對老舊社區的空間布局進行重新規劃和優化,針對營市西街道路狹窄及電動車亂放的問題,計劃通過修改人行道及設置非機動車道等方式進行改造。考慮社區實際情況,引入自行車道等綠色出行方式,以減少交通擁堵和環境污染。為解決私家車在路邊亂停亂放的問題,合理規劃停車布局,將停車場改造為綠化停車場,避免私家車暴曬,并引入智能化停車管理系統,增加智能自助洗車機器,提高停車效率和便民性。針對房屋老舊、采光不足等問題,采用修繕加固、功能置換等方式進行改造,并重新規劃設計被西街工坊遮擋的房屋,保障居民的采光權益。同時,通過增加綠地面積、種植樹木花草等方式改善營市街社區的綠化狀況,引入垂直綠化、屋頂花園等新型綠化方式,提高綠化覆蓋率和美觀度。加強綠化帶的建設和管理,提高雨水的滲透和吸收能力。通過合理的建筑布局和景觀設計,提升社區的整體形象和品質。注重挖掘和展示社區的歷史文化特色,恢復傳統建筑風貌、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等方式,使社區在更新過程中保持其獨特的文化韻味和歷史底蘊。為了激發社區活力,需要創造多樣化的公共空間,對營市西街街道的涼亭、健身設施等進行升級改造,滿足居民的多樣化需求,促進居民互動交流。引入商業和文化設施等方式,增強社區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加強社區治理和居民自治機制的建設,提高居民的參與度和滿意度。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設計原則的應用。通過采用環保材料和技術、優化能源利用結構、促進綠色出行等方式,降低城市的能耗和排放,實現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二、滿足社區居住群體的多樣化設計
在社區公共空間的設計中,針對社區人群需求,設置適宜的步行綠道,便于居民飯后散步。應考慮不同年齡段(如兒童、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和能力層次(包括殘疾人士)的需求。例如,為兒童設置游樂場,為老年人提供休閑座椅和步行道,以及確保無障礙通道的普及。創造可以適應多種活動的空間,如可轉換為戶外電影放映、市集或臨時表演場地的開放空間。
在設計創意工業園區時,滿足社區居住群體的多樣化需求是至關重要的。綜合考慮不同年齡、性別、文化背景和興趣愛好的人群的需求,確保園區的設計能夠滿足多樣化需求。通過問卷調查、座談會等形式,了解社區內不同人群的數量、分布、興趣愛好、需求等信息,為制定具體策略提供依據。根據調研結果,將社區居住群體進行分類,如老年人、兒童、學生、上班族等,針對不同群體的特點和需求進行深入研究。根據不同群體的活動特點和需求,合理規劃園區的空間布局,如設置兒童游樂區、健身休閑區、文化交流區、老年活動區等。注重園區環境的營造,如綠化景觀、公共藝術、標識系統等,以提升園區的整體品質和吸引力。提供多樣化的服務配套,如餐飲、購物、醫療等,以滿足不同群體的生活需求。
舊社區營造的成功案例及啟示
一、香港灣仔舊區更新改造項目
該項目地處低密度的灣仔舊區,獨特的空間設計——區內綠洲,使得居民能夠在城市的心臟區域得到休息。這一設計理念和實施模式,不僅在灣仔舊區得到了廣泛認可,也在我國的城市更新領域產生了積極影響。它揭示了城市更新不僅僅是物質空間的改造,更是人文、生態、社會等多重因素的融合與平衡。這種綜合性的更新模式,為我國其他城市的更新項目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在更新過程中,項目團隊充分尊重和挖掘灣仔舊區的文化底蘊,將歷史元素與現代生活有機結合,使得更新后的區域既具有現代氣息,又保留了獨特的歷史風貌。不僅提升了區域的文化價值,也讓居民和游客能夠更好地了解和感受灣仔舊區的文化內涵。通過設立區內綠洲,項目為居民提供了一個宜居的生態環境,使他們在繁華的城市中心也能享受到寧靜與舒適。公眾參與活動基地的設立,讓居民能夠直接參與到更新過程中,表達他們的需求和期望。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居民的參與度和滿意度,也有助于確保項目的實施更加符合居民的實際需求。在保護原有社區特色的基礎上,鼓勵有機發展,實現了居民、商業和環境的和諧共生。
為了更好地推進這個項目,開發商與區議會采取了公私合營的方式,通過小店改造的公眾參與活動基地,讓居民能夠表達他們對更新的期望。這種方式不僅提高了居民的參與度,也使得項目的實施更加符合居民的需求。項目在2012年8月完工后,受到了廣泛的好評。新的街道景觀不僅提高了行人的出行體驗,還為市民提供了一個充滿活力的公共空間。歷史性的標志和設施使得這個區域更具個性化和識別度,充分體現了香港城市更新的成功案例,它將居住、商業和環境利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二、舊社區營造的成功案例的啟示
灣仔舊區更新項目以居民為中心,充分考慮了歷史文化、生態環境、居民需求等多重因素,為我國城市更新提供了一個成功的典范。它揭示了城市更新應當注重綜合平衡,以人為本,實現人文、生態、社會等多重價值的融合,以期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希望我國其他城市在面臨更新改造時,能從該項目中汲取經驗,借鑒其成功模式,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規劃是社區建設的基石,合理的規劃能夠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提高社區的整體品質。要結合當地的文化底蘊、地理特點和居民需求,進行社區特色規劃,打造出具有獨特風格的社區。例如,在住宅設計上,可以采用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建筑風格,體現出歷史與文化的交融;在公共設施布局上,充分考慮居民的生活需求,設置休閑廣場、公園、健身房等設施,滿足居民的休閑娛樂需求。
整合資源是實現企業快速發展、提高市場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在我國經濟發展的新階段,企業應充分利用國內外市場資源,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核心競爭力。企業首先要明確自身的發展戰略和目標,明確目標有助于企業有針對性地進行資源整合,提高整合效率。充分利用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多元力量,共同推進社區改造工程。
鼓勵居民參與社區治理,培養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形成社區內部的良性循環。通過建立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等社區組織,加強居民之間的溝通與協作,共同維護社區和諧穩定。充分考慮生態環境保護,提高綠化覆蓋率,優化人居環境。嚴格執行環保法規,加強對社區內污染源的治理,確保社區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
通過文獻分析和案例研究,本文揭示了城市更新不僅僅是物質空間的改造,更是人文、生態、社會等多重因素的融合與平衡。設計學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設計學通過創造性的思維和方法,能夠為城市更新提供全方位服務,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同時,設計學與其他學科和專業的合作也是推進城市更新的重要途徑,只有多學科合作,共同推進,才能實現城市的全面更新和可持續發展。未來舊社區營造將會面臨更大的挑戰,設計學研究者應緊跟時代發展,積極探索新的城市更新社區營造策略,為我國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作者簡介:
陳國榮,1999年生,女,漢族,山東藝術學院設計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