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藝淼, 郗海濤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康復醫院社區康復中心,北京100144
腦卒中指大腦中血管堵塞或驟然破裂阻止血液流向大腦,導致腦組織發生損傷[1]。部分腦卒中患者容易引發偏癱,從而對患者運動、步行及平衡功能造成影響,進一步導致其生活質量下降[2]。康復訓練為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的一種有效康復手段,通過訓練可有效改善肢體功能和肌力,避免肌肉萎縮及關節僵硬,降低致殘風險,從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3]。人-環境-作業(people-environment-occupation,PEO)模式強調人、環境及作業之間的相互作用,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目前已廣泛用于康復領域[4]。本文觀察基于PEO模式的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功能恢復、肌力水平以及表面肌電信號變化的影響,望為腦卒中后偏癱的康復治療提供指導。
選取本院2020年1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腦卒中后偏癱患者15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n=75)和PEO組(n=75)。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表1)。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腦卒中偏癱的診斷標準[5],并經影像學檢查確診;②首次發病,病程<6個月;③單側偏癱;④能夠配合訓練;⑤可正常溝通、交流;⑥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近1個月內進行過其他康復研究;②其他疾病所引發的偏癱;③精神病疾患;④患側腿部表皮存在創傷、潰瘍、嚴重感染等;⑤骨關節疾病、脊髓損傷等其他原因引起的下肢運動功能障礙;⑥惡性腫瘤;⑦伴有神經肌肉疾病;⑧合并心肝腎等嚴重臟器疾病。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75)
對照組采用常規康復訓練。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向患者普及康復訓練的相關知識,并指導患者進行訓練。常規康復訓練主要分為運動訓練、平衡訓練、肌肉活動協調訓練,患者根據自身康復情況及耐受性,適當調整訓練強度,30 min/次,2次/天;同時進行穿衣、如廁、握杯倒水等日常生活活動訓練。連續干預3個月。
PEO組采用基于PEO模式[6]的康復訓練。建立PEO干預小組,包括主治醫師、康復治療師、心理咨詢師、作業治療師各1名和2名專科護士。負責制定PEO干預方案。①個體因素。a.運動干預:康復訓練的訓練方式、訓練強度均同對照組,由康復治療師指導訓練。b.認知訓練:由專科護士對患者進行培訓,并指導患者完成認知功能訓練。讓患者通過背數字、倒背數字、詞語配對以及自制卡片、記事本等方式完成記憶訓練。c.注意力訓練:患者進行簡單的卡片游戲、數獨等游戲,或閱讀書籍、報紙等方式提高注意力。d.心理干預:了解患者康復目標和期望,若患者在康復訓練過程中出現不良情緒,心理咨詢師可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從而降低患者心理壓力,調節不良情緒。②環境因素。在康復過程中,先由作業治療師評估患者家居環境或病房,如有不合適再進行調整,以便于患者日常生活。如地板、地磚應注意防滑,房間或病房需干凈整潔、寬敞明亮等。③作業治療。由康復治療師和作業治療師每天指導患者訓練。a.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患者應盡量獨立完成翻身起床、穿衣、進食練習,家屬需在一旁觀察患者完成各項活動的情況,并陪同患者完成步行練習,可適當完成上下樓梯練習;b.娛樂活動:患者積極參加娛樂活動,讓其傾聽輕音樂、演唱歌曲、觀看影片等,在此過程中家屬也參與其中。連續干預3個月。
訓練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7]。顯效為患者訓練后癥狀與訓練前相比明顯減輕,可以獨立完成大幅度的自主運動;有效為患者訓練后癥狀與訓練前相比顯著緩解,可以獨立完成少量自主運動;無效為患者訓練后癥狀未改善,不能獨立完成自主運動。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Fugl-Meye assessment,FMA)[8]對兩組患者訓練前后的下肢運動功能進行評估。FMA總分為34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下肢運動功能越好。選擇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級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9]對兩組患者訓練前后的步行功能評估。FAC量表總分為5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步行能力越好。
采用美國Biodex等速肌力測試系統,兩組患者在角速度60°/s狀態下進行膝關節屈伸,測定屈、伸肌峰力矩,并計算屈伸肌峰力矩比[10]。屈、伸肌峰力矩值以及屈伸肌峰力矩比比值越高,肌力水平越高。
采用Infiniti 10通道表面肌電信號儀,采集兩組患者患側股二頭肌、股直肌、脛前肌肌電信號,包括最大收縮力量(maximum voluntary contraction,MVC)、肌電積分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phy value,iEMG)、均方根值(root-mean-square value,RMS)[11]。MVC、iEMG、RMS值越高,表面肌電信號越強。
使用SPSS 21.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組內比較用配對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PEO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訓練效果比較(n=75) 例(%)
訓練后兩組患者FMA、FAC評分較訓練前顯著升高(P<0.05),且PEO組高于對照組(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下肢功能比較(n=75) 分
與訓練前比較,訓練后兩組患者屈肌峰力矩、伸肌峰力矩及屈伸肌峰力矩較訓練前顯著升高(P<0.05),且PEO組高于對照組(P<0.05;表4)。

表4 兩組患者肌力水平比較(n=75)
訓練后兩組患者股二頭肌、股直肌、脛前肌的MVC、RMS及iEMG較訓練前顯著升高(P<0.05),且PEO組高于對照組(P<0.05;表5)。

表5 兩組患者股二頭肌、股直肌、脛前肌表面肌電信號比較(n=75)
偏癱是腦卒中最常見的并發癥,通常表現為運動、平衡、語言障礙以及吞咽困難;由于生理功能的突然變化,腦卒中后偏癱患者易產生負性心理,導致其對生活失去信心,抗拒治療,進而產生焦慮、抑郁、自殺的心理[12]。腦卒中后偏癱患者若及時進行康復訓練,可有效改善其運動功能,但因患者缺乏對康復知識的認知,容易出現訓練方式錯誤、依從性下降等問題,進而影響康復效果[13]。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改進康復訓練方案,增加訓練效果,降低康復時間。
腦卒中后偏癱患者可伴膝關節穩定性下降,從而出現下肢功能障礙。峰力矩是指肌肉在關節活動中收縮所出現的最大力矩輸出[14]。若膝關節屈、伸肌峰力矩增加,則說明患者下肢肌力提高,意味著下肢運動功能也更好。本文PEO組總有效率及訓練后FMA、FAC評分、屈肌峰力矩、伸肌峰力矩、屈伸肌峰力矩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可見基于PEO模式的康復訓練用于腦卒中偏癱康復治療中具有明顯康復效果,能更好地改善患者下肢功能,提高肌力水平。
表面肌電是神經系統肌肉活動時的生物電信號,能夠反映肌肉功能狀態[15]。MVC、RMS、iEMG是表面肌電常用檢測指標。其中表面肌電信號的MVC越大,則說明肌力越大;RMS是指肌肉活動過程中運動單位的激活數量及同步程度,可反映肌力狀態[16];iEMG是單位時間里肌肉的收縮特性,能夠評估肌肉活動狀態[17]。本文結果顯示,PEO組訓練后股二頭肌、股直肌及脛前肌的MVC、RMS、iEMG均高于對照組,說明基于PEO模式的康復訓練可增強腦卒中偏癱患者表面肌電信號。
基于PEO模式的康復訓練是由各領域醫師共同組成干預小組,通過人、環境、作業3個方面對患者進行評估后,干預小組可為患者制定最佳康復方案,有效促進患者早日康復。研究指出,基于PEO模式的康復訓練,可使患者全身心地參與作業治療中,有助于提高患者在康復治療中的信心[18]。基于PEO模式的康復訓練可通過全面、深入地分析患者個體、所處環境及作業治療的特征,并根據患者情況建立起個體化的治療方案;調整患者家居環境或病房,創造出適合患者進行日常生活的舒適、便利的環境;同時,鼓勵患者進行適當的娛樂活動以便轉移注意力,減輕患者心理壓力。這一系列措施均能夠提高患者康復積極性,增加康復訓練效果。
綜上所述,基于PEO模式的康復訓練用于腦卒中偏癱康復治療具有明顯康復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下肢功能,增強表面肌電信號,提高肌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