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小時能收獲5~8噸
甘藍聯合收獲機實現國產化
甘藍是我國大宗蔬菜之一,近日,遙控式甘藍收獲機成功研發并下地作業,有效解決了甘藍機械化收獲的行業難題。我國甘藍聯合收獲機實現國產化零的突破,正式投入生產。
近日,在河南省獲嘉縣蔬菜種植農場,一壟壟甘藍個頭飽滿。由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研發的國內首臺套遙控式甘藍收獲機,正在與智慧轉運車“默契”配合,來回穿梭在田間地頭。
“針對遙控的機器,我們通過北斗導航實現自動跟隨,所以人要輕松得多,它通過三個點來自動跟隨,然后一鍵返航,如果滿了以后它自動稱重,達到一定的位置重量了以后,它就自動一鍵返航,一鍵返航以后自動入庫,可以減少人工。”遙控式甘藍收獲機農機手孫洪友介紹說。
“間距跟行距調整好以后,機器工作效率會大大提升。”獲嘉縣亢村鎮甘藍種植大戶田鴻鋒告訴記者,現在一個小時能收1~2 畝地,損耗率也大大降低,也減少了人工成本。
相比于以往菜農“提刀上陣”收摘甘藍,新研發推廣的甘藍收獲機集收割、稱重、運輸為一體,只需要1~2個工人操控一臺機器,就可以實現“一掃而過”,再加上智慧轉運車的運輸,每小時平均能收獲5~8 噸甘藍,較人工收獲作業效率提高10 倍以上,畝均節約勞動力10 個人次。據了解,這種收運聯運的多集群智能作業模式,不僅解決了甘藍機械化收獲的痛點,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同時通過減損創新設計,還助力了甘藍增產增收。
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張健飛解釋道:“我們在減損上做了大量的設計工作,包括拔取輥設計的對輥式光滑拔取輥,能降低機械對甘藍的機械損傷。同時夾持輸送帶也選用了高密度的CR 海綿,可以有效包裹甘藍菜球,防止損傷,后續的剝葉機構和集箱機構都加入了一些柔性的技術處理,進一步降低它的損失。”
據了解,這臺甘藍聯合收獲機具備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目前已進入小批量生產環節,銷售價格是國外同類進口機型的1/6,相關成果已在內蒙古、江蘇、山東、浙江、陜西等11 個省區市開展試驗示范推廣。
一天作業200 畝
為棉花“理發”的機器人來了
7 月2 日,在八師石河子市新疆天業(集團) 有限公司蘑菇湖現代節水農業示范基地,一臺搭載了棉花智能打頂機器人的拖拉機駛進棉田。拖拉機后部的機器人從三行棉花植株上方經過時,伸出多個機械手臂,靈巧地去除棉花頂心,為棉花“理”出適宜“發型”。
“研發的2024 款棉花智能打頂機器人,2024 年首次在疆大面積推廣。”深圳市緯爾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柳錚說。作為入駐溢達集團科創平臺溢達創研村的企業,3 年來,深圳市緯爾科技有限公司的機器人不斷進行測試改進,技術日趨成熟,2024 年作業訂單超過10 萬畝,近期將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七、八師作業3 萬畝棉田。
據了解,在棉花生長期,水分和養分會優先供應頂端。通過打頂,可讓棉花減少無效養分消耗,使其營養更多向蕾鈴輸送,早開花、早結鈴、結大鈴、促早熟,從而實現增產增收,同時棉花打頂必須要在六七月間完成。
作為全國棉花種植大區,目前新疆棉花在播種、覆膜、灌溉、采摘等工序上已全面實現機械化。因受氣候影響化學打頂使用面積不多,棉花打頂仍以人工作業為主,效率較低。
柳錚介紹,一個人一天能打頂4畝棉田,而一臺緯爾棉花智能打頂機器人一天可作業200 畝,打頂效率是人工的40~50 倍。在棉田試驗中,機器人不僅能高速全天候持久作業,還有一鍵啟動、不同高度切割、方便運輸轉場、滿足田地作業動力需求及拖拽靈活等特性。機器人集“雙目視覺三維重建+AI規劃算法+精準作業控制技術”為一體,可以模擬人工打頂動作實現高精度、高效率作業,為大田棉花高效打頂。
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加盟”
蘑菇“科技味”十足
溫濕度傳感器、二氧化碳傳感器、光照傳感器、風速控制器……走進山東友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友泓生物)的超級工廠,發現這里到處是“機關”。工作人員只需動動手指,通過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就能實現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排放等環境參數的自動控制,營造出適合蘑菇成長的良好環境。
當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的“春風”吹遍鄒城農高區眾多企業時,這里的食用菌產業率先完成了從手工化農藝到智能化生產的升級。猴頭菇、玉木耳、金耳、羊肚菌、赤松茸、黑皮雞樅等眾多珍稀品種也在這里獲得了良好的生長環境,不但為當地農民撐起“致富傘”,更為當地的鄉村振興激活了產業引擎。
“我們引入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實現了從菌種培育到銷售數據全流程可追溯,配備機械化設備374 臺套,裝瓶、接種、栽培等生產環節機械化程度達到80%以上。”友泓生物生產部副廠長葛強說。得益于科技加持,友泓生物超級工廠日裝瓶量達32 萬瓶,日產金針菇160 噸,年產值達2.8 億元。
在友泓生物超級工廠的全自動生產線上,金針菇被裝在一個個透明的玻璃瓶里,通過“輕軌”一樣的空中傳送設備運送到恒溫、恒濕、光線適合的車間里進行培育。在這種潔凈環境中生長起來的金針菇,就像工廠流水線上的標準產品一樣,口味和規格均處于最佳狀態。
“像這樣的食用菌超級工廠,在我們這里還有20 多家。”鄒城農高區管委會主任張弘說,鄒城農高區內食用菌種植面積已超2600 萬平方米,智慧化種植超八成,其應用的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模擬生態環境智能化控制技術等均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正是因為科技含量十足,鄒城農高區年產鮮菇達38 萬噸,產值35 億元,涵蓋金針菇、杏鮑菇、玉木耳等20 個名優品種及延伸產品,其中金針菇產量約占全國工廠化產量的14%。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