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偉 江山
【摘要】目的:針對開胸手術中采取超聲引導胸椎旁神經阻滯與右美托咪定聯合使用的麻醉效果展開分析與探討。方法:選入研究對象95例,時間為2021年8月—2023年2月,按照麻醉方案不同,劃分為常規組(n=50,硬膜外阻滯復合全麻)、觀察組(n=45,超聲引導胸椎旁神經阻滯聯合右美托咪定復合全麻),對照麻醉效果。結果:觀察組阻滯起效時間、阻滯平面固定時間短于常規組,且術后蘇醒時間長于對照組(P<0.05);該組術后不同時間疼痛評分及鎮靜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該組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常規組比較無差異(P>0.05)。結論:應用超聲引導胸椎旁神經阻滯與右美托咪定聯合的方式,可將開胸手術麻醉效果明顯提升,且不會增加過多不良反應,安全性良好,值得普及。
【關鍵詞】右美托咪定;開胸手術;超聲引導;椎旁神經阻滯;麻醉效果
Observation of anesthesia effect of ultrasond-guided 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combined with dexmedetomidine in thoracotomy
FANG Wei, JIANG Shan
Zhijiang People’s Hospital , Yichang, Hubei 4432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anesthetic effect of ultrasound guided 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combined with dexmedetomidine during thoracotomy. Methods: Ninety-five cases were selected from August 2021 to February 2023. According to different anesthesia program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ventional group (n=40, epidural block combined with general anesthesia)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n=45, ultrasound-guided 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combined with dexmedetomidine combined with general anesthesia), and the anesthetic effect was controlled. Results: The time of block onset and block plane fixa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and the postoperative recovery time was long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postoperative pain score and sedation score in the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t different time(P<0.05);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 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 ultrasound guided 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and dexmedetomidin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anesthetic effect of thoracotomy without increasing too many adverse reactions, and it is safe and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Key Words】Dexmedetomidine; Thoracotomy; Ultrasonic guidance;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Anesthetic effect
開胸手術在臨床上屬于一個比較常見的手術治療方法,為保證手術進程更加順利,科學的麻醉方式十分關鍵[1]。目前硬膜外阻滯復合全麻屬于開胸手術中最為常見的麻醉方式,可以使機體應激反應得到的緩解,并滿足手術實際需求、但是該方法容易出現各類并發癥,且部分患者容易有硬膜外穿刺失敗等情況,因此效果具有不足之處[2]超聲引導下椎旁神經阻滯是一種在超聲引導下完成的區域神經阻滯技術,不僅可以起到良好的麻醉效果,同時也具備理想的鎮痛作用,并降低感染、血腫等問題的產生概率[3]。在此基礎上配合右美托咪定,可使鎮痛效果進一步增強。本研究在2021年8月— 2023年2月期間抽取95例開胸手術患者實施對比,數據詳情如下。
1.1 一般資料
總計納入95例2021年8月—2023年2月期間來院接受開胸手術治療的患者,根據麻醉方案劃分為常規組50例和觀察組45例。常規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34~57歲,平均年齡(45.66±2.41)歲;觀察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34~57歲,平均年齡(45.74±2.37)歲。一般資料對照P>0.05。納入標準:①符合開胸手術條件;②有完整資料;③有正常認知;④知曉并簽訂告知協議。排除標準:①存在麻醉藥物過敏史;②有精神疾病;③有內分泌或代謝性疾病;④有皮膚感染等問題。
1.2 方法
常規組麻醉方式為硬膜外阻滯復合全麻:穿刺點選擇第6-7胸椎,予以3mL含腎上腺素的利多卡因(1%),然后間斷向硬膜外腔推注羅哌卡因,達到阻滯平面后,予以全麻誘導。
觀察組麻醉方式為超聲引導胸椎旁神經阻滯聯合右美托咪定復合全麻:在超聲引導下,在第4胸椎實施阻滯,予以右美托咪定及羅哌卡因20mL,達到阻滯平面后,按每公斤體重每小時1μg的標準泵注右美托咪定,連續10min,然后予以全麻誘導。
全麻誘導方法:按每公斤體重0.05~0.1mg的標準靜脈注射咪達唑侖,按每公斤體重0.3mg的標準靜脈注射依托咪酯,按每公斤體重0.4μg標準靜脈注射舒芬太尼,按每公斤體重0.6mg的標準靜脈注射羅庫溴銨。
麻醉維持方法:將丙泊酚、瑞芬太尼施以目標靶控輸注,將順阿曲庫銨保持恒定速度輸注,確保手術期間患者腦電雙頻指數能夠維持在40~55之間。
1.3 觀察指標
觀察對照兩組麻醉效果、術后不同階段疼痛及鎮靜評分、不良反應發生率統計結果。(1)麻醉效果:具體包括阻滯起效時間、阻滯平面固定時間、術后蘇醒時間。(2)疼痛評分:具體是用VAS視覺模擬疼痛指數打分,0~10分,分高疼痛重,打分時間為術后6h(T1)、術后12h(T2)、術后24h(T3)、術后48h(T4)。(3)鎮靜評分:具體是用Ramsay鎮靜量表打分,0~6分,分高,鎮靜程度更深,打分時間同上。(4)不良反應發生率:統計眩暈、惡心嘔吐、瘙癢、心動過緩等不良反應。
1.4 數據處理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麻醉效果對照結果
觀察組麻醉效果相比常規組更優,P<0.05,見表1。
2.2 術后不同階段疼痛及鎮靜評分對照結果
觀察組各階段疼痛及鎮靜評分均較常規組更低,P<0.05,見表2。
2.3 不良反應發生率對照結果

觀察組統計結果和常規組比較差異無意義,P>0.05,見表3。
開胸手術的操作內容比較復雜,患者機體會在手術期間受到較大損傷,并出現強烈的應激反應以及明顯的疼痛癥狀,具有較高的治療難度。有效的麻醉方式是緩解機體炎癥反應,提高預后效果的關鍵[4]。傳統方案為硬膜外阻滯復合全麻,雖然能夠具有較好的麻醉效果,但是易產生硬膜外血腫等問題,因此有很多不足之處。
本研究針對超聲引導胸椎旁神經阻滯與右美托咪定聯合方式展開探討,其數據統計結果良好,其中觀察組麻醉效果、各階段疼痛評分及鎮痛評分均較常規組更優,P<0.05。分析原因:超聲引導胸椎旁神經阻滯在應用的過程中,可以在可視化技術引導下完成麻醉藥物的注射,在緩解圍手術期疼痛反應的同時,最大限度內降低麻醉藥物使用劑量[5]。而在此基礎上,配合其他麻醉藥物聯合使用,會使手術期間患者機體承受的刺激得到緩解,進而提高疾病康復效果[6]。而右美托咪定主要是可以抑制交感神經活性,其為一種高選擇性α2受體激動劑,可以在確保患者自主呼吸的同時,維持其各血流動力學指標處在更為穩定的狀態[7]。在治療過程中,能夠使麻醉藥使用劑量得到有效控制,進而降低不良反應產生概率[8]。此外,通過增加使用右美托咪定,能夠使患者在手術期間的麻醉效果得到提高,并使鎮痛時間進一步延長,因此其各項臨床指標也會有更好改善[9]。另在本次研究中,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照差異無意義,P>0.05,這一結果能夠看出該方法擁有著較好的安全性,且不會顯著提高不良反應事件的產生概率,因此具有較強可行性。
綜上所述,對開胸手術施以超聲引導胸椎旁神經阻滯與右美托咪定聯合方式,可顯著提高麻醉效果,適合推廣。

參考文獻
[1] 陳偉濤,朱蕓蕓.超聲引導右美托咪定結合羅哌卡因胸椎旁神經阻滯麻醉在開胸手術患者中的應用[J].吉林醫學,2020,41(9):2160-2161.
[2] 陳華永,馬丹丹,張華朋,等.超聲引導右美托咪定聯合羅哌卡因胸椎旁神經阻滯對開胸手術患者的麻醉及術后鎮痛效果的影響分析[J].系統醫學,2021,6(23):137-139,147.
[3] 王中玉,王銘,郭培霞,等.超聲引導下小劑量右美托咪定復合羅哌卡因胸椎旁阻滯在胸腔鏡手術麻醉誘導前應用的效果觀察[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21,35(3):310-313.
[4] 王宏亮,王學佳.右美托咪定聯合胸椎旁神經阻滯對開胸食管癌根治術后鎮痛效果的影響[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22,29(9):1029-1032.
[5] 陳莉,唐濤,郎鳳嬌,等.超聲引導下胸椎旁神經阻滯復合右美托咪定在肝癌微波消融術中應用效果觀察[J].臨床軍醫雜志,2021,49(10):1168-1170.
[6] 趙海蕊,張同軍,柴鳴,等.直視下前路胸椎旁神經阻滯在開胸手術麻醉中的應用[J].河北醫藥,2022, 44(21):3285-3288.
[7] 陳超,黃少松.超聲引導下胸椎旁神經阻滯在開胸手術中的臨床效果[J].臨床醫學前沿,2022,4(5):156.
[8] 李修良,萬磊,董鵬,等.單次胸椎旁神經阻滯聯合自控靜脈鎮痛對開胸患者術后急性和慢性疼痛的影響[J].國際麻醉學與復蘇雜志,2022,43(11):1168-1171.
[9] 路凱,陳海燕,徐瑞芬,等.超聲引導下胸椎旁神經阻滯對開胸手術患者應激反應指標水平、術后鎮痛效果的影響[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1,6(21):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