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珂 戴文獻 施學文 姚瑞霞
【摘要】目的:研究家庭干預對孤獨癥兒童康復效果的影響。方法:選取50例孤獨癥患兒,均為我縣康復護理院2022年1月—2023年7月時間段內所收治,按抽簽法做隨機分組,分為對照組(常規護理,25例)與干預組(家庭干預,25例),比較兩組的孤獨癥癥狀評分與康復總有效率。結果:與對照組比較,干預組干預后的各項孤獨癥癥狀評分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較于對照組的60.00%的總有效率,干預組取得的康復總有效率96.00%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家庭干預應用于孤獨癥患兒康復中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緩解消除其癥狀,促進其康復,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家庭干預;孤獨癥;康復效果
The effect of family intervention on the rehabilitation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HU Xueke1, DAI Wenxian1, SHI Xuewen1, YAO Ruixia2
1.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Sihong County, Sihong, Jiangsu 223900, China;2.Educ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Department of Sihong Rehabilitation Nursing Home, Sihong, Jiangsu 2239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impact of family intervention on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Methods: Fifty children with autism were selected and treated at our count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center from January 2022 to July 2023.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routine nursing, 25 cases) and an intervention group (family intervention, 25 cases) using a lottery method. The autism symptom scores and overall rehabilitation efficienc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tervention group had lower scores for various autism symptoms after intervention,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mpared to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60.00%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chieve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rehabilitation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96.00%, with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Conclusion: Family intervention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rehabilitation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which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and eliminate their symptoms, promote their recovery, and is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Family intervention; Autism; Rehabilitation effect
孤獨癥于嬰幼兒期起病,主要表現為局限興趣、重復行為方式、刻板行為方式、交流障礙、社交障礙等癥狀,還常常伴發程度不一的精神發育遲滯[1-2]。目前,孤獨癥尚未明確病因,多認為與遺傳因素有密切關系,也有認為可能與學習、環境刺激等因素有關。隨著青少年健康受到廣泛關注,孤獨癥也被更多人認識,相關研究也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入,以期改善孤獨癥患兒的心理健康。有研究顯示,家庭干預能改善孤獨癥患兒的癥狀[3-4]。為了明確家庭干預對孤獨癥的應用價值,本研究將選取50例孤獨癥患兒,采取分組對照形式進行研究家庭干預的效果,為孤獨癥康復提供參考依據,現將研究的各項資料內容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時間2022年1月—2023年7月,研究對象為我縣康復護理院收治的50例孤獨癥患兒,隨機分組方法為抽簽法,抽取其中25例設置為干預組,另25例設為對照組,用于參照對比。對照組,男15例,女10例,年齡2~4歲,平均年齡(3.21±0.53)歲;干預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2~4歲,平均年齡(3.15±0.55)歲。運用統計學軟件統計兩組各項數據,P>0.05,可比性良好。本次研究向倫理委員會報備相關資料,經審核與批準之后,開展研究工作。納入標準:①經過檢查確定診斷為孤獨癥;②病歷資料較為齊全;③對本次研究的各項基本內容知情,且簽字同意參與。排除標準:①精神疾病者;②驚厥患兒;③合并其他嚴重疾病患兒。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性護理,即指導患兒家屬遵守醫囑督促患兒,每周指導患兒運用平衡木等器具進行康復訓練,指導其學習語言等。
干預組實施家庭干預,干預的具體措施如下:(1)語言干預:孤獨癥患兒通常難以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應重視觀察患兒的注意力。護理人員可指導患兒家屬采取吹口哨方式進行吸引患兒集中個人注意力,并且干預其語言時可增加聽覺刺激、視覺刺激幫助習慣正常生活,如播放電視音樂節目,引導其跟隨音樂節奏進行擺動身體,適當地調節學習氛圍,幫助其放松身心。(2)聽覺干預:孤獨癥患兒常常活在自己的小世界,對外界反應的敏感性較為缺乏,可指導其家屬置辦聲響玩具,制造聲響吸引患兒尋找玩具,訓練其感知能力與行為能力,使其感知能力得到提升。(3)行為動作干預:向患兒家屬宣教行為動作訓練方法,教會患兒進食、坐立、行走、穿衣等行為動作,患兒家屬應保持耐心,格外重視患兒的行為動作訓練,如訓練其穿衣,指導其先穿一只袖子,再穿另一只,不斷地指導其練習行為動作,以便形成反射,在其完成動作時,給予適當的獎勵進行激發其自信心,提升其訓練配合依從性,通過不斷地反復訓練達到掌握技能的目的。(4)人際關系干預:指導患兒家屬引導患兒參與朋友間的互動游戲、親屬間的共同游戲,可根據患兒情況設計有吸引力的游戲,吸引其參與,針對性設計模擬情景鍛煉其學習能力。指導患兒家屬多帶患兒參與戶外活動,多接觸陌生人,鍛煉患兒的社交能力,還可帶領患兒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參觀博物館,多引導患兒參加有意義的活動。通過干預患兒的人際關系與社會行為,幫助其克服心理障礙,促進其成長,通過社會活動,培養其人際交往能力,提升其自信心與處理能力,使其學會自我管理、自我保護,增強其自豪感與集體榮譽感,還可吸引其參與集體活動。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的癥狀評估、康復效果。
癥狀評估:使用ABC孤獨癥行為量表[5]從感覺方面(包含9個條目,30分)、交往方面(包含12 個條目,35分)、軀體運動方面(包含12個條目,28 分)、語言方面(包含13個條目,31分)和生活自理方面(包含11個條目,25分)進行評估,得分高低與孤獨癥嚴重程度成正比。
康復效果:若經過干預后ABC量表評分低于53分,則可以評定為顯效;若干預后的評分53~67分,則可判定為有效;若治療后評分高于67分,則為無效[6],顯效率+有效率=總有效率。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的癥狀評估,見表1。
2.2 對比兩組的康復效果,見表2。
孤獨癥對患兒生長發育有直接的不良影響,屬于精神發育障礙性疾病,嚴重地影響其身心健 康[7],需要及時采取干預措施,以改善其癥狀,保障其生成發育。
對于孤獨癥患兒來說,家庭是一個最為熟悉的特殊環境,家庭干預會更加方便容易,取得更佳的效果。在家庭干預中,作為主要執行者的家長需要接受家庭干預知識的培訓,學會家庭干預方法及相關知識,詳細地了解孤獨癥知識及干預注意事項。在家庭干預過程上,患兒家長應多注意觀察患兒區別于正常兒童的特殊情況,針對性設計相關活動進行干預,以糾正其異常情況,促進其正常發育。家庭干預主要從語言方面、聽覺方面、行為動作方面、人際關系方面進行干預,通過不斷重復的干預措施進行訓練患兒的語言能力、聽覺能力、行為動作,提升其人際交往能力,幫助其不斷地融入到正常生活中,以減輕其孤獨癥狀。

在本次研究所獲得的結果數據之中,相較于常規護理的對照組干預后的ABC孤獨癥行為評分,采取家庭干預的干預組更低(P<0.05),與梁美銀[8]研究中護理后觀察組ABC評分低于對照組,提示家庭干預對孤獨癥癥狀的改善效果更加明顯;相較于對照組干預后的康復總有效率,干預組更高(P<0.05),提示家庭干預能提升孤獨癥患兒的康復效果。
總而言之,針對孤獨癥患兒應用家庭干預能降低ABC孤獨癥行為評分,還能提高其康復總有效率,值得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曹瑩瑩,陳建軍,劉佃振.虛擬現實技術應用于孤獨癥兒童干預的研究述評[J].中國特殊教育,2022,29(9):39-46.
[2] 張龍飛,萬鵬,于騰旭,等.孤獨癥者社會定向缺陷的研究方法、行為表現及影響因素[J].中國特殊教育,2022,29(2):37-44.
[3]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發育行為學組,中國醫師協會兒科分會兒童保健學組.中國低齡孤獨癥譜系障礙患兒家庭干預專家共識[J].中華兒科雜志,2022,60(5):395-400.
[4] 潘施旭,王佳,武麗杰.孤獨癥譜系障礙家庭干預國際熱點與趨勢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22, 43(6):880-883.
[5] 何迎霜,劉桂華,張鈺紅,等.親子合作式音樂療法對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及其母親影響的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22,24(5):472-481.
[6] 陳霞.早期介入丹佛模式對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康復效果與家長育兒壓力的影響[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22,22(13):118-121.
[7] 趙峰,李夢青,高環,等.十堰市茅箭區3~6歲兒童孤獨癥譜系障礙的流行病學特征[J].按摩與康復醫學,2021,12(22):48-50.
[8] 梁美銀.以家庭為中心的早期護理干預在孤獨癥患兒中的應用分析[J].母嬰世界,2022,22(3):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