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僅不少軍迷把在特定戰場上廣泛使用的“質優價廉”的武器裝備歸入“白菜化”一類,而且就連經濟學家和軍事專家也格外關注這一新的變化。
俄羅斯的“柳葉刀”巡飛彈是個典型例子,該武器被廣泛用于攻擊烏軍的坦克和其他車輛。在社交媒體上,“柳葉刀”巡飛彈摧毀德國“豹2”等先進坦克的視頻廣為流傳。據英國路透社報道,一枚“柳葉刀”巡飛彈成本約為3.5萬美元,其生產也比較容易且高效。而據美國資訊網站“247wallst”報道,平均一輛“豹2”主戰坦克的成本約為1100萬美元,且生產速度較慢。
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對以色列發射了大量火箭彈,并出人意料地未被以色列的“鐵穹”攔截系統成功攔截。這種火箭彈成本十分低廉,有材料說每枚造價約為800美元。而“鐵穹”攔截系統的“塔米爾”攔截彈單發成本就有4萬至5萬美元。此外,以色列國防軍針對城市巷戰而打造的“梅卡瓦”主戰坦克,似乎也無力抵御哈馬斯使用廉價無人機投擲反坦克手榴彈的攻擊。
無獨有偶,美國《防務新聞》周刊網站近日刊文稱,最近幾個月,美國海軍用驅逐艦的“標準”-2(SM-2)導彈在紅海擊落了大量攻擊無人機和導彈,相比SM-2導彈每枚約240萬美元的造價,伊朗制攻擊無人機的價格便宜得多。
中國軍事專家張學峰表示,對于“白菜化”武器裝備的“不對稱”攻擊能力,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在俄烏沖突中,俄烏雙方大量使用軍事化改裝的民用級產品,其背景是高科技武器裝備難以發揮作用。至于巴以沖突,正是因為加沙地帶人口和建筑物密度大,一些“質優價廉”、簡易制作的武器才會發揮一定作用,一旦脫離了這種戰場環境,這些武器裝備很難發揮作用,即便派上用場,它們給以軍造成的威脅也是有限的。
(據環球網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