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凌晨,位于紅海海域的美國海軍“佛羅里達”號巡航導彈核潛艇,與美英海空力量一起,對也門胡塞武裝發起海空聯合打擊行動。據美國國防部透露,美英聯軍發射的遠程精確制導導彈,對胡塞武裝掌控的多個關鍵目標進行了打擊,以此作為對胡塞武裝襲擊商船事件的回應。此次打擊行動,讓“佛羅里達”號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外界質疑這艘接近服役年限的核潛艇,為何依然能夠作為美海軍水下主戰力量,在世界熱點地區頻頻出沒?
“佛羅里達”號是美海軍現役4艘俄亥俄級巡航導彈核潛艇之一,最初為該級彈道導彈核潛艇的3號艇。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是美海軍于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對標蘇聯三角洲級核潛艇建造的。它采用圓柱形水滴流線殼體和超靜音設計,配備24管潛射彈道導彈垂直發射系統。其中,前8艘艇裝備“三叉戟-Ⅰ”(C-4)型洲際彈道導彈,從9號艇起,改裝威力更大的“三叉戟-Ⅱ”(D-5)型洲際彈道導彈。由于性能先進、毀傷力強,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被認為是冷戰時期的戰略核潛艇之最,美海軍原計劃建造24艘,最終僅建成并保留18艘。
進入新世紀后,該級艇中最先服役的幾艘艇老化嚴重,不再適合承擔戰略核威懾任務。自2002年開始,美海軍對前4艘艇進行升級改造,使其成為能攜帶常規導彈的巡航導彈核潛艇。
俄亥俄級巡航導彈核潛艇完成改裝后,被頻繁運用于地區威懾和各類作戰行動中,以提升美海軍水下任務能力。該級艇具有“武庫艇”容量和較強的遠程對陸精確打擊能力,使得美海軍在實施水下核威懾的同時,擁有常規巡航導彈對陸打擊能力,增強了常規威懾的現實打擊效果。例如,巴以沖突爆發后,“佛羅里達”號被部署在中東地區,并參與此次對胡塞武裝的打擊行動。
(據中國軍網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