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區兵馬司胡同15號,是個看似很普通的胡同院落,但這里是中國第一個近現代科學機構——中國地質調查所的舊址。
1913年,從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動物學、地質學雙學位畢業回國的丁文江、剛獲得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理學部地質系學位的章鴻釗,以及后來歸國的比利時魯汶大學地質學博士翁文灝等人一起,組建起了中國地質調查所。1936年,時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蔡元培曾評價地質調查所“名副其實地享有中國第一個科研機構的聲譽”。
丁文江1887年出生在江蘇泰興一戶鄉紳之家,從小接受私塾教育。丁文江之所以能15歲東渡日本留學,17歲又赴英國留學,就是因為他少年時正好趕上戊戌維新運動。1901年,倡導新學的龍研仙從故鄉長沙到泰興任知縣,認識了丁文江,龍研仙確信,對這樣一個孩子來說,唯一恰當的培養途徑就是把他送出國去深造,最終龍研仙說服丁家,“舉債以成其行”。1911年,24歲的丁文江獲得格拉斯哥大學動物學、地質學的雙學士學位。
1911年,身為第一位接受過現代學術系統訓練的“洋地質”,丁文江在離家10年后歸國。他回到家20多天后,武昌起義就爆發了。1912年,南京成立了以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的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設有實業部,實業部下轄礦物司,礦物司下設地質科。1913年9月,在后來的北京臨時政府工商部(1914年初和農林部合并成農商部)礦物司地質科的基礎上,地質調查所和地質研究所在北京成立,丁文江任首任所長。
丁文江提議,如果想要建立起完整的地質學科學體系,光靠他一個專業人士是不行的,需要先培養一批人才,同時開展與教學相輔的地質調查。隨后他找到章鴻釗,章是當時除了他之外在中國唯一懂得專業地質學的歸國留學生。
翁文灝1912年從比利時魯汶大學留學歸國,是中國第一位地質學博士,他拒絕了高薪的鋼鐵公司總工程師職位,加入地質調查所,此后成為丁文江最親密的同事和朋友之一。
盡管此前中國也有煤鐵礦產和鐵路修建,但如今人們將1913年地質調查所成立視為中國現代科學機構之始。這是因為此前西方傳教士、探險隊乃至李希霍芬等學者來到中國進行科學考察,都可被認為是個人行為,而丁文江建立的中國地質調查所則是由政府部門組織,并建立起全面系統的科學體系。(摘自《三聯生活周刊》 張星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