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未來5年都沒有大年三十”的消息引發關注。消息稱,2024年2月9日是近年來最后一個大年三十,因為從2025年起至2029年都沒有大年三十,只有大年二十九。天文科普專家表示,大年三十時有時無是正常歷法現象,系農歷大小月所致。
中國天文學會會員楊婧表示,我國農歷中的月是按月亮盈虧圓缺變化的周期定義的,稱之為“朔望月”。這源于我國歷法規定,將完全看不到月亮的那一天定為農歷初一,稱之為“朔”;看到滿月的那一天稱之為“望”,可能出現在農歷十四、十五、十六甚至十七;再到下次“朔”的日期為下一月的農歷初一。這樣,一個完整的周期就是“朔望月”。
由于月球、地球、太陽之間的相對運動是自然節律,朔的確定要根據月亮和太陽的真實位置來確定,所以每個“朔望月”并不相同,平均長度為29.5306天。由于一個月是整數表示,因此有時是小月(29天),有時是大月(30天),且可能出現連續幾個大月或連續幾個小月的情況,總的來說,大月數量要比小月多,同樣有大年三十的農歷年份要比沒有大年三十的農歷年份多。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 周潤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