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走出魚湯面館的時候,兒子突然左轉,跑向附近的便利店,扭頭對我們說:“買幾瓶水去。”我心里疑惑,腳步跟著。店里,兒子俯身察看一排大瓶純凈水的標牌:“買四瓶吧?”愛人眼疾手快,搶著掃碼買單,4瓶,一共36元。
回到停車位,兒子打開后備廂,我發現里面已有了同樣的瓶裝水4瓶,他這才抖露謎底:“這些水,夠外婆他們用兩三天了吧?”
最近,岳父岳母所居的小城突然降溫,樓棟的水管總閥凍住了,家里用水告急。剛從國外回來度假的兒子,聽說這一情況后,當晚就買了四大瓶純凈水,這又追加了四瓶。他細心地叮囑外婆:“喝水還是喝我買的純凈水吧,物業拎來的水,留著洗漱用。”
岳母是個善于表達的老人,對我兒子一頓花式夸贊,沒有注意到愛人在我身邊嘀咕:“9塊錢一瓶呢。”
這個雞毛蒜皮的家庭瑣事,假如沒有后續,也許并沒有提它的意義。
后來,我們回農村老家,看望我的老母親。上次我們回來看她時,母親抱怨家里種的稻米不好吃。這次回來,我早早買了兩袋品牌大米。看到鮮亮的包裝袋,母親眼里放出亮光。我告訴她:“媽,這是好米。”最后,我又多說了一句:“這一袋,10斤,50塊,肯定比家里的米好吃。”
我以為我的補充強調,會大大激發母親吃米的興趣。可一周后,姐姐打來電話,又氣又急:“飯煮出來了,媽媽不吃。說要等你們過年回來再吃。”
我突然后悔那天的“多說一句”。母親覺得,好的米,貴的米,肯定要留給重要的人享用。他們這一代人,省吃儉用已刻入基因。
想想兒子處事的淡然,那天他如果反復提醒外公外婆:這是純凈水,喝下去好哇……這瓶水,9塊錢呢!外婆同樣會感激,可是一轉身,也可能不舍得喝。
好心不是都能辦成好事,有對象問題,有程序問題,有邊界問題,還有不為人所重視的話術問題,別以為親人之間就該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有時候,少說一句,效果更好。
(據澎湃新聞 周云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