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師是推動工程科技發展的創新主體,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1月19日,“國家工程師獎”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對81名“國家卓越工程師”和50個“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進行了表彰。湖南有湖南科技大學教授、正高級工程師萬步炎、三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正高級工程師易小剛和湖南軌道交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正高級工程師胡建華3人以及中聯重科起重機械技術創新團隊入選。
萬步炎:讓中國深海鉆探更有“深度”
2021年4月,萬步炎團隊研制的我國首臺“海牛Ⅱ號”海底大孔深保壓取芯鉆機系統,在海底成功下鉆231米,遠超日本海底鉆機的鉆探深度的同時,刷新了世界海底鉆機鉆探深度新紀錄。那一日,團隊歡欣鼓舞,萬步炎揚眉吐氣。
他打破了業界的“傲慢與偏見”
1964年1月,萬步炎出生于湖南省華容縣。大學畢業后,萬步炎進入長沙礦山研究院。1992年,萬步炎受邀去日本開展海洋技術合作研究。那是一段改變了他此后科研“路徑”的經歷。因在研究中表現出創新見解和超強動手能力,日方想以高薪留下他。他們的“勸說詞”里,透露出當時中國海洋技術研究實力薄弱,“配不上”萬步炎的才華與實力,甚至可能影響其科研生涯的想法。
“中國不行”的傲慢與偏見,讓萬步炎極度不適。而此后在中國遠洋科考船上見到的進口鉆探裝備,更激發了他強烈的“中國造”激情。
1999年,在國內深海探測裝備基本全靠進口、研發基礎薄弱的情況下,萬步炎帶領團隊從零開始,沒日沒夜攻關。他先后主持研發出了我國首臺深海淺地層巖芯取樣鉆機、首臺深海底中深孔巖芯取樣鉆機,實現了我國海底鉆機裝備與配套深海地質鉆探技術“從0到1”的突破,以及從“淺孔到中深孔”的突破。海底鉆探,中國還能更深更“牛”
嘗到了自主創新甜頭的萬步炎,開啟了一“牛”再“牛”的人生。
針對我國深海海底工程地質勘察重大戰略需求,他主持研發了我國首臺海底多用途鉆機系統(海牛號)及高品質低擾動地質取芯工藝,開創了我國利用海底鉆機開展海底工程地質勘察的先河。
在萬步炎看來,沒有什么事是發奮圖強不能解決的。
團隊科研從租賃資料、自學成才開始,他們最終研發了世界首臺全孔全程海底大孔深保壓取芯鉆機系統(海牛Ⅱ號)及復雜地層自適應智能鉆進取芯工藝。據記者了解,“海牛Ⅱ號”的勘探成本僅為目前國際同類工程普遍采用的海洋鉆探船的1/5,母船使用成本降低40%以上,勘探效率更是海洋鉆探船的4~5倍,也達到同類海底鉆機2~3倍。
“海牛Ⅱ號”不是終點站,萬步炎和他團隊開始研制“海牛Ⅲ號”。
“我的理想中,‘海牛Ⅲ號’能夠‘全球達’。它能去海底的任何一個地方鉆探,包括人類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鉆探過的地方,因此,它的鉆探必須更有‘深度’。”萬步炎說。
目前,萬步炎團隊擁有150多項國家專利、16項國際發明專利,將相關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易小剛:“振臂”揚威 永不言棄
1963年9月,易小剛出生于湖南武岡。大學畢業后,易小剛前往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工作。在這段工作時期,他先后參與和主持開發的兩個項目,分別獲機械工業部、機械工業部機械科學研究院授予的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5年,剛成立不久的三一重工遭遇發展困境,90%的混凝土泵市場和拖泵核心產品液壓控制系統被國外壟斷。那時的易小剛臨危受命,選擇到長沙縣星沙鎮“拓荒”。面對親友的不解,他說:“國家和行業有需要,我義不容辭!”
與三一重工結緣后,易小剛開始向難題發起挑戰。當時,身為“外援”的他一個多月就攻克拖泵的核心元件集流閥組技術,不僅解決了三一的產品積壓問題,還攻克了長期困擾行業的泵送堵管難題。
1998年,三一依靠拖泵在工程機械行業站穩腳跟,年收入超過2個億。
同年,易小剛成功研發出我國第一臺37米長臂架混凝土泵車,打破了“臂架加長一米比登天還難”的魔咒,徹底擺脫國外壟斷。2002年11月,三一超高壓混凝土輸送泵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創下單泵垂直泵送406米世界紀錄,三一被譽為中國泵王……紀錄不斷被刷新,三一重工在國內、國際市場的影響力也越來越高,帶動了整個行業的發展。
隨著三一產品市場占有率的不斷提高,原材料“卡脖子”問題又被擺了出來。高強度材料研制,勢在必行。研究并不熟悉的材料領域,對于擅長液壓技術的易小剛來說,是個相當大的挑戰,但他從不放棄,“如果不創新,只是模仿,永遠只能跟在別人后面。創新是一種文化、一種理念、一種膽量”。
憑借這股創新精神,在工程機械領域,三一集團殺出一條血路。易小剛主持和指導21大系列120多個規格產品的開發,突破了混凝土高壓泵送、超長臂架設計和工程機械核心液壓部件等多項“卡脖子”關鍵技術,開發出一大批世界領先的核心產品。打破了國外混凝土機械長期以來的技術及價格壟斷,改變了我國混凝土機械依賴進口的局面,并多次創造和刷新世界紀錄。
雖然已經成為很多核心技術攻關破題的“金鑰匙”,但易小剛學習的腳步卻從未停止。步入數字化時代,易小剛積極投身智能制造的浪潮中,肩負起三一“燈塔工廠”升級改造的重任。如今,這一亞洲最大的智能化制造車間成為三一混凝土泵車的總裝車間,被稱為“最聰明的廠房”,代表著全球智能制造的最高水平。
胡建華:只為那一輪『中國的圓月亮』
湘西崇山峻嶺之間,全國“精準扶貧”首倡地,創造了四項“世界第一”的矮寨大橋,2012年3月建成通車。曾經需要1個小時才能穿越的德夯大峽谷,從此僅需1分鐘!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矮寨大橋時稱贊:這就是中國的圓月亮。
這一輪“中國的圓月亮”的背后,是1966年出生的湖南軌道交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正高級工程師胡建華40年的躬耕與付出。
矮寨大橋以創新的技術、凌空飛翔的身姿,被海內外專家稱為世界橋梁建造史上的路標,“將入選每一本橋梁工程教科書”。這,不得不提大橋結構與自然的完美融合。
為了尋找“美美與共”的答案,胡建華帶領20多人的工程師團隊,在峽谷深處安營扎寨,夙夜不懈。最終,他在世界上首創了一種橋塔與橋面分離的橋梁結構體系,既避免了山體上百萬方的破壞性開挖,又使得橋梁結構如同自然生長于天際,與峽谷渾然天成!
胡建華常說:橋梁建設不是鋼筋與混凝土的簡單堆砌,而應該能承載技術的精度、時代的溫度和歷史的厚度。
1996年,岳陽洞庭湖大橋開始建設,多塔斜拉橋建設方案被他提了出來,當時國內還未有人涉足。胡建華堅定地說:“中國的斜拉橋建設,不能僅僅停止在傳統的兩塔,時代需要我們去創新、去跨越!”他帶領團隊啃下了這塊“硬骨頭”。洞庭湖大橋建設中,主橋11號墩樁基施工時,設備故障造成澆筑中斷,在河床下27米處出現斷樁。為了弄清具體情況,時任項目負責人的胡建華不顧個人安危,毅然順著內護筒第一個下到水下斷樁處作業。
進入21世紀,作為專家組組長,他還主持了數十座長江大橋、跨海通道等國家重大工程的咨詢與審查工作,如港珠澳大橋、楊泗港長江大橋、深中通道等,細節總是一摳再摳,方案一磨再磨。
胡建華堅信,經過一代代工程師們的不懈奮斗,必將有更多“中國的圓月亮”驚艷世界!
(本版稿件綜合《科技日報》、澎湃新聞、新湖南客戶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