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個司法案例都是公平正義的現實寫照。北京市三中院審理了一起利用微信等社交軟件工作牽出的“隱形加班”案件。記者了解到,該案是全國首例在裁判文書中明確“隱形加班”問題的案件。
該起案件中,勞動者李某起訴公司向其支付2019年12月21日至2020年12月11日的加班費。李某所主張的加班內容系其下班后,在微信或者釘釘等軟件中與客戶或者同事進行溝通交流付出的勞動。但公司認為這不屬于加班。
北京市三中院審理后認為,李某在部分工作日下班時間及休息日利用社交媒體工作已經超出了簡單溝通的范疇,該工作內容具有周期性和固定性的特點,有別于臨時性、偶發性的一般溝通,體現了用人單位管理用工的特點,應當認定構成加班,據此判決某公司向李某支付加班費3萬元。
該案判決創造性地提出“提供工作實質性”原則和“占用時間明顯性”原則作為對“隱形加班”問題的認定標準,順應了數字時代勞動形態的變化趨勢,切實保護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入選“新時代推動法治進程2023年度十大案件”候選案例。
日常工作中,有些看起來平平無奇的做法實際上也是“隱形加班”:如把團隊建設活動安排在周末;不許休息時間關手機,要保持電話暢通;24小時不得關機,收到消息10分鐘內回復;領導不走你也不能走;開會都安排在晚上,美其名曰叫培訓等等。
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閻天表示,隱形加班主要有三個特點,第一,隱形加班往往不在工作場所。第二,隱形加班往往采取待命工作的形式?!袄缈赡苷硪矝]有真正的工作要做,但老板說必須隨時微信在線,需要隨時待命的狀態?!钡谌[形加班往往不符合法律要求。
(綜合北京日報客戶端、新京報官微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