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揣夢想返鄉創業
馬永秀,1965年出生在太原市清徐縣一個富裕家庭,在太原農校(現太原生態工程學校)工作時,也是從事政工,對于種植養殖等問題,并沒有實質性接觸。
2014年,單位安排馬永秀負責組織一個“新型農民培訓班”,身為班主任的馬永秀在清徐縣招了200余位農民參加培訓。馬永秀說:“老師講西紅柿種植時,學員們踴躍提問,后來紛紛表示聽了課才知道家里常種的西紅柿還有這么多講究。這是我第一次跟農民面對面打交道,當時我感覺到農民們太需要農業知識了。”這一次的培訓對馬永秀觸動很大,心中第一次有了回丈夫老家五臺縣扶貧的念頭。
2015年9月退休的馬永秀讓丈夫帶著她開始在五臺縣走村進戶實地了解當地的貧困狀況,了解每個鄉村的經濟作物。對五臺不了解的她,還反復研讀《五臺縣志》,查閱大量有關五臺農村經濟發展的資料,努力找尋幫助五臺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路徑,隨后她又帶著問題回到省城太原,求教自己大學的教授和農科院的專家,咨詢五臺貧困地區適宜高產的蔬菜經濟作物,甚至一次次帶著土樣、牛糞等樣本來到山西農業大學(山西省農科院)農村環境資源所(原土肥研究所)進行土和糞的專業測試,掌握第一手數據。經過近三個月的連續走訪,了解到當地的實際情況后,2015年11月她注冊成立五臺縣晉北大有農產品有限公司,計劃著手生產加工五臺豆腐丸子、五臺桃桃饃饃等原生態、原工藝、原風味的“三原”晉北特色的優質農產品。
2016年清明節后,馬永秀就回到興坪村投資5萬多元,開始把丈夫老家的房子改造成加工間,購買了和面機、大面案、竹制大蒸籠等工具。同年9月,加工廠正式運營,主要制作“桃桃饃饃”、豆腐丸子、手工濕粉條等。一年的時間里,其組織貧困戶用1000余千克面粉加工“桃桃饃饃”1萬多個,制作豆腐750余千克,豆腐丸子和燒豆腐650多千克,人均增加收入近1000元,供應原材料的貧困戶都跟著直接受益。現在馬永秀的加工廠已基本具備年產“三原”農產品3000千克的生產能力。
2017年,馬永秀在山西省婦聯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全國唯一的以婦女為主的“山西巾幗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聯合全國35家婦女法人的巾幗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加工高科技富硒農產品。2022年入駐晉中國家農高區,成立山西農谷乾博科技有限公司,在太谷區婦聯、科協的大力支持下,積極為晉中市太谷區的果農做富硒農產品,為胡村鎮北陽村王滿華合作社富硒技術指導長山藥十畝,為小白鄉李栓民合作社富硒技術指導富硒壺瓶棗三十畝,郭里村郭江合作社富硒技術指導富硒西瓜三十畝,受到廣大農民朋友的口口稱贊。
幾年來,馬永秀深入田間地頭和農民探討微量元素硒在作物生長過程中的吸收利用情況,鉆進實驗室和富硒研發團隊探索微量元素硒在不同區域、不同經濟作物的使用和反應。
建設發展生態園區
做好廠子和農產品推廣的同時,馬永秀也謀劃著能做更多的事情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2017年3月,一次與豆村鎮書記盧永昌、鎮長羅漢峰的交談中,馬永秀得知井灣村有18座日光溫室大棚廢棄,覺得很是可惜,其當時就承諾承包大棚帶領井灣村的貧困戶脫貧。沒想到的是,井灣村的這18座大棚卻是18個“燙手山芋”。
井灣村是興坪村的鄰村,當時村里有能力、有想法的人都外出謀事,留下來的100多人中有五保戶老人、五十歲以上的中年婦女和病弱者。昔日的18座溫室大棚經過3年多的閑置,后墻倒塌了,鋼架生銹了,草簾腐爛了。棚頂塑料膜已經破爛不堪,被風一吹張牙舞爪。面對野草叢生、滿地狼藉的大棚現狀,馬永秀這個“女漢子”也發愁了。晚上回到家,她翻來覆去睡不著,心里直打鼓,自己沒有種大棚的經驗,村里又缺勞動力,該咋弄?思來想去,馬永秀決定回太原請教專家種植品種和銷路,到清徐了解大棚種植的技術,并開始聯系大棚所需的建材。與此同時,馬永秀開始深入井灣村的貧困戶家中,挨家挨戶講扶貧政策,動員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來大棚工作。2017年3月,馬永秀與井灣村村兩委和8戶貧困戶正式簽約。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由馬永秀投資大棚基礎設施、種子、后期農產品銷售,由貧困戶投資人工。2017年7月馬永秀投資29萬訂做大棚保溫棉被14560平方米,購買塑料棚膜14740平方米,還購買了鐵絲、楞棍、鐵釘保護繩等配套材料,在9月底完成第一期5個大棚的恢復修建工程,作為一名城市女性,她經歷了數不清的艱辛和磨難。
歷經艱辛,“燙手的山芋”終于被解決,這處“荒蕪”之地逐漸向著生態園區建設發展。截至2018年3月,占地40余畝的18座日光溫室大棚已有3個種植了生菜、香菜、水蘿卜、奶白菜、茴子白、綠油菜、富硒紫油菜、富硒養生菜等蔬菜,還有清徐葡萄、“白馬牙”和“金皇后”玉米等各類農作物,整個種植區無化肥、農藥,全部施用農家肥和有機生物肥,現已基本具備年產綠色有機蔬菜5000公斤的生產能力;5個大棚已鋪設塑料薄膜和草簾,其中3個棚即將種植蘋果、玉露香梨、食用菌等農作物,2個棚將飼養黑豬、家雞等。由此馬永秀的創業扶貧成果也初見成效,2018年1月2日,她的扶貧創業項目“紫凝綠園生態園區建設”項目,被山西省婦聯評為婦女雙創標兵項目。
提質向新逐綠前行
馬永秀的足跡跑遍了三晉大地,在運城的蘋果、冬棗,臨汾的玉露香梨,晉城的紅薯,呂梁的核桃,晉中太谷的西瓜、長山藥、壺瓶棗,榆次的西紅柿,太原的綠葉菜,忻州的谷子和土豆,朔州的豬肉,大同的辣椒上進行富硒種植試驗,并取得可喜的成績,受到了原中國農科院院長翟虎渠和院士趙琪國的好評,基地被山西功能農業院士工作站作為示范基地。2020年在全國中部六省產品博覽會上,該公司參展的富有機硒動、植物營養液和富有機硒小米、蘋果等受到各省市領導的高度好評。
2021年,公司基地生產的富硒小米和蘋果等農產品漂洋過海來到德國的超市,為種植戶換取了外匯收入,同時,在深圳綠博會上,受到主辦方和深圳客戶的一致好評。
馬永秀說,科技賦能農業,科技賦能農產品,提高農產品的營養功能和口感質量,讓農產品增值、讓農民增收是每個農業科技人的使命與責任。巾幗不讓須眉,毛主席曾說過,男同志能辦到的事,女同志也能辦的到,婦女是半邊天,我們要發揮婦女在科技戰線的主動性,為農業增產,為農民增收,貢獻三晉婦女的科技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