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科技創新打造新引擎
走進山西農業大學韓淵懷雜糧分子育種創新工作室,只見一排排谷子幼苗正隨著傳送帶依次通過高通量作物表型成像系統,高精度的攝像頭和傳感器以驚人的速度捕捉著每一株幼苗的細微變化,從葉片的顏色到莖稈的粗細,從生長速度到病蟲害跡象,無一遺漏。
與此同時,科研人員在監控屏幕前緊盯著實時傳送的數據圖像,認真分析著每一株谷子幼苗的生長狀況。“過去育種靠的是育種家的經驗、勞動和堅守,這種方式耗時、耗力,一個品種的育成往往要10年甚至更久。”創新工作室主任韓淵懷說,“而現在,隨著對植物基因的認識越來越深入,生物技術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大量新技術正被快速且廣泛地應用,這使得農業育種變得更精準、更高效。”
晉谷21號是由山西農業大學經濟作物研究所選育的谷子品種,因其商品性好、適口性好、營養品質高,已成為國內谷子常規育種及雜交種育種的優質資源。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圍繞雜糧作物“營養健康”和“抗逆耐瘠”兩大主題,晉谷21號的一些性狀已經不能滿足現代有機旱作和產業發展的需求。
技術攻堅,創新破難。“我們選用晉谷21號作為底盤材料,經過多次誘變和長期篩選,創制了迷你型谷子———‘小米’。該品種生育期僅有2個月,植株高度僅30厘米。”韓淵懷向記者介紹,“2023年5月,這一新品種搭載神舟十六號載人航天飛船飛向太空進行了空間誘變育種試驗。”
科技賦能農業現代化,是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題中應有之義。韓淵懷帶領的雜糧分子育種團隊運用分子定向育種技術,精準地定向改造生物體的遺傳性狀,培育出更加適應市場需求的谷子新品種,這成為山西農業大學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有力見證。
如今,返回地球的“小米”落戶晉中國家農高區有機旱作種業繁育基地。這片充滿科技力量的土地正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有望培育出遺傳穩定、品質優良的航天新品種,為農業生產提供新的可能性。
向實:校地融合注入新活力
校地合作是高校與地方政府之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創新,共同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高校科研、教學水平提升的有效手段。
2月24日,山西農業大學與壽陽縣政府簽訂了共建玉米產業研究院、共創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的戰略合作協議。依照協議,山西農業大學將基于有機旱作農業發展需求,在農業農村人才引進、技術創新、示范推廣等方面,為壽陽縣農業產業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助力解決壽陽縣當前玉米產業化進程中的關鍵、重大技術難題,聚焦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以及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近年來,我校注重加強與地方政府的合作,在晉中全市建設了大寨鄉村振興研究院、左權核桃產業研究院、壽陽玉米產業研究院這三個貼合地方發展需求的產業研究院。百余名科研人員合力攻關,努力推動地方將資源稟賦轉化為產業優勢和效益優勢。”山西農業大學規劃合作部部長程剛向記者介紹道。
校地之間頻繁往來,專家駐地落地實施。山西農業大學以校地合作為抓手,以共建產業研究院為切實舉措,以“點對點”幫扶為著力點,通過科技驅動、人才支撐、項目支持等方式,不斷探索科技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新模式,持續實現科技賦能本地特色產業新發展,攜手推動產業的發展瓶頸取得新突破。這正是山西農業大學以校地合作的實在成果推動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真實寫照。
在校地合作的“選題開題”“破題解題”過程中,新質生產力成為了“關鍵詞”。該校不斷加強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廣,目前共有275名專家受聘為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專家,25項產業技術標準入選“山西省2023年農業農村領域主推標準”,4項標準獲第一屆“山西省標準化創新貢獻獎”;同時,服務于科技成果供需對接、揭榜招標和成果交易,推動辦學地域融合。特別是聚焦晉中國家農高區發展需求,開展了省部共建有機旱作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山西功能農業研究院、山西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等9個研究平臺的建設,取得了卓越成效。
合作共贏,共謀發展。校地合作不僅為全市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搭建了廣闊的平臺,提升了農業科技含量和整體競爭力,更以助力鄉村振興為途徑,實現雙向賦能,為全市農業農村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向未來:人才培養探索新模式
日前,在太谷生豬科技小院近1000平方米的晉汾白豬核心育種場內,兩名山西農業大學的“00后”碩士研究生身著防護服,認真地為斷奶仔豬進行稱重記錄。與此同時,在科技小院的數據中心,他們記錄的數據被實時上傳,與仔豬的身份信息、健康狀態、飼養記錄等進行匹配,全面而準確地記錄在冊。
自2019年山西農業大學合署改革以來,集教學、科研、示范推廣于一體,聯結科技人才、科研成果和特色產業的“科技小院”在晉中大地方興未艾。壽陽玉米科技小院、祁縣果蔬科技小院、和順牛科技小院、太谷生豬科技小院等先后建成,成為山西農業大學培養知農愛農新型農林人才的重要載體。通過在科技小院開展教學活動、科研訓練、技術服務,讓學生深入田間地頭去發現和解決農業問題,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
新質生產力,特點在于“新”,根本在于“質”,關鍵還在于人才。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山西農業大學著眼于服務區域“三農”發展,不斷探索科教融合、產學研一體化協同育人的新模式,通過科技小院、實訓基地、耕讀教育等載體,為科研與“三農”的協同發展提供了新路徑,書寫了“人才就是未來”的嶄新農業篇章。
在榆次區,有著山西農業大學最大的耕讀教育實踐基地———東陽試驗示范實習實訓基地。這里建有2.7萬平方米日光溫室、1.15萬平方米連棟溫室、65畝示范果園,每年接納5000余人次學生進行專業實踐、科研訓練和觀摩實習;在太谷區北洸村和祁縣西六支村成立的“興農學舍”,廣大青年學生走進田間地頭,參與社會服務,解決農民生產難題,在實踐中鞏固學習成果,更以實際行動踐行著農大學子將論文寫在大地上的承諾;……
“面對現代農業的快速變革,我校深感肩負著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使命。我校將緊密圍繞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求,構建交叉融合、協同發展的學科體系,不斷優化學科專業布局,提升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質量,強化實踐教學和科研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引入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技術,探索和創新教育方法,培養更具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農業科技人才。”山西農業大學副校長李步高表示,“相信在未來,我校能夠培育出更多適應并引領農業新業態、新模式的高素質專業人才。”
如今,山西農業大學正以更多的“高科技”創新驅動成效、“高效能”社會服務成效、“高質量”人才培養成效,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在推動晉中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命題中,書寫山西農業大學的專屬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