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在農村地區發展風電項目?
《通知》指出,我國農村地區風能資源豐富、分布廣泛。在農村地區充分利用零散土地,因地制宜推動風電就地就近開發利用,對于壯大村集體經濟、助力鄉村振興,促進農村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意義重大。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農業農村部三部門解釋稱,組織開展“千鄉萬村馭風行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當前我國風電以“三北”地區規模化開發為主,隨著低風速發電技術逐步成熟,中東南部地區就地就近開發風電日益具備可行性和經濟性。如每年選擇具備條件的1000個村進行試點開發,按每村裝機2萬千瓦測算,年可新增風電裝機2000萬千瓦,新增投資約1000億元,既能為風電發展打開新的市場空間,也能更好發揮促發展、擴投資、穩增長的作用。
“千鄉萬村馭風行動”以因地制宜為第一原則。《通知》提出,合理安排風電就地就近開發利用的規模、項目和布局,能建則建,試點先行,條件成熟一個就實施一個,不一窩蜂、不一哄而上。
由于各地農村的情況存在差異,《通知》要求,在本省(自治區、直轄市)選擇具備條件的行政村先行試點,根據試點情況適時推廣。
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表示,“千鄉萬村馭風行動”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符合實事求是的決策基準。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狀況都存在差異,因此風電項目的開發利用需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只有充分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才能確保風電項目的成功落地和持續發展。
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興鄉工作室首席戰略發展顧問袁帥認為,目前農村風電項目發展情況呈現出積極的態勢。隨著風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熟,農村地區的風電項目正在逐步增多。特別是在一些風能資源豐富的地區,風電項目已經成為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同時,政策層面也在加大對農村風電項目的支持力度,為風電項目的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進程中,風電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首先,風電項目的建設可以促進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其次,風電項目可以為農村地區提供清潔能源,改善當地能源結構,推動農村能源革命。最后,風電項目還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提升農村地區的整體競爭力,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新的動力。”袁帥說。
創新模式實現利益共享
《通知》提出,探索形成“村企合作”的風電投資建設新模式和“共建共享”的收益分配新機制,推動構建“村里有風電、集體增收益、村民得實惠”的風電開發利用新格局。
與其他新能源發電項目開發模式不同,“千鄉萬村馭風行動”是具有鄉村振興屬性的新能源開發模式。秦海巖說,村企合作、共建共享,可以充分調動村集體和投資企業的積極性,確保集體增收益,村民得實惠。
作為全國首個踐行“千鄉萬村馭風行動”試點工程的投資建設單位,明陽智能董事長兼CEO張傳衛說,由明陽智能作為投資建設主體建設的河南省信陽市淮濱縣“千鄉萬村馭風行動”試點工程,為推進農村能源革命、建立新型農村能源供應體系探索了有效經驗,該模式不僅將帶動農村電力系統升級,還能盤活農村資源,助力在綠色發展中實現共同富裕。
2022年9月,淮濱縣“千鄉萬村馭風行動”試點工程開工建設,這是全國率先開工建設的鄉村振興“千鄉萬村馭風行動”首批試點工程之一。
該試點工程總規劃裝機容量為1.8吉瓦,在淮濱縣19個鄉鎮安裝295臺6.25兆瓦的明陽風機。項目建成后,淮濱將成為全國首個村村覆蓋風電的縣,每年可提供清潔能源發電量約43億度,可節約151萬噸標準煤。項目建設還創新風電投資建設模式和土地利用機制,盤活鄉村存量集體用地作價入股,使該縣每年增加可觀的村集體經濟收入,同時提供就業崗位近百個,真正讓群眾增收有保障、鄉村振興有力量。
破解風電下鄉三大瓶頸
目前,風電下鄉面臨接入難、用地難、盈利難三大瓶頸。為了破解風電下鄉的難點堵點,《通知》立足農村實際,從多個方面提出了支持措施。
項目審批方面,《通知》鼓勵各地對“千鄉萬村馭風行動”風電項目探索試行備案制,結合實際提供“一站式”服務,對同一個行政村或臨近村聯合開發的項目,統一辦理前期手續。
辦理用地方面,《通知》明確,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不涉及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和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農村零散非耕地,依法依規辦理“千鄉萬村馭風行動”風電項目用地。
農村地區風電發展不僅要惠民利民,還要調動企業下鄉投資的積極性,使風電發展更多惠及農村廣大農民,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通知》強調,加強金融支持。落實綠色金融和鄉村振興金融政策,創新投融資方式,在融資、貸款等方面進一步加大對“千鄉萬村馭風行動”風電項目的支持力度。
同時,《通知》要求探索形成“村企合作”的風電投資建設新模式和“共建共享”的收益分配新機制,推動構建“村里有風電、集體增收益、村民得實惠”的風電開發利用新格局。
三部門表示,支持各類投資主體與當地村集體按“村企合作”模式共同開展風電項目開發建設,支持村集體依法通過土地使用權作價入股等方式共享風電項目收益,并提供相應就業崗位,從而拓寬村集體和農民增收致富渠道,使風電發展真正惠及“三農”,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關于“村企合作”的風電投資建設新模式和“共建共享”的收益分配新機制,袁帥認為這是一種非常創新且實用的模式。通過村企合作,可以充分利用企業的資金、技術和管理優勢,推動風電項目的快速建設和發展。同時,共建共享的收益分配機制可以確保村集體和農民能夠真正從風電項目中獲益,實現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這種模式既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又體現了社會公平正義,對于推動農村風電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對此,朱克力持相似觀點,這種模式能夠有效地整合農村地區的資源和企業的技術優勢,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同時,“共建共享”的收益分配機制能夠確保農村集體和村民從風電項目中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推動風電項目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