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機制推動農村發展風電
為了更好組織開展“千鄉萬村馭風行動”,針對以往分散式風電開發的難點堵點,《通知》開拓思路、創新機制,調動各方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在審批程序方面,結合實際提供“一站式”服務,對于不涉及水土保持、環境保護、植被恢復、壓覆礦產等敏感區域的項目,由投資主體會同村集體出具承諾,相關主管部門出具支持意見,即可依法加快辦理相關手續。在依法辦理用地方面,充分利用農村零散非耕地,依法依規辦理“千鄉萬村馭風行動”風電項目用地。對不占壓耕地、不改變地表形態、不改變土地用途的用地,探索以租賃等方式獲得。確需占用耕地的,應當依法依規辦理用地手續。鼓勵推廣使用節地技術和節地模式,節約集約使用土地。
“當前各種新的節地技術在推廣,比如類似巴黎埃菲爾鐵塔的‘預應力構架式鋼管風電塔節地技術’。”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舉例,塔架底部四個角實際占地僅6平方米,相比傳統塔架節地約27平方米;采用四點式承重分布,底部架空不影響農業機械化作業。
與此同時,“千鄉萬村馭風行動”風電項目由電網企業實施保障性并網,以就近就地消納為主,上網電價按照并網當年新能源上網電價政策執行,鼓勵參與市場化交易,參與市場交易電量不參與輔助服務費用分攤。
此外,《通知》鼓勵風電與分布式光伏等其他清潔能源形成鄉村多能互補綜合能源系統,對實施效果顯著的項目,適時納入村鎮新能源微能網示范等可再生能源發展試點示范。創新投融資方式,在融資、貸款等方面進一步加大對“千鄉萬村馭風行動”風電項目的支持力度。
我國農村情況各不相同,《通知》強調,組織開展“千鄉萬村馭風行動”,要因地制宜、統籌謀劃。以各地農村風能資源和零散空閑土地資源為基礎,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電網承載力和生產運行安全等,合理安排風電就地就近開發利用的規模、項目和布局,能建則建,試點先行,條件成熟一個就實施一個,不一窩蜂,不一哄而上。
村集體分享收益的方式要因地制宜
馭風行動旨在通過創新開發利用模式,用市場化方式推動村企合作,將農村的資源優勢轉化為集體收入,希望為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支撐。與解決村集體的收入問題掛鉤,是馭風行動區別于其他普通能源項目的一個主要特征。
目前,風電項目已普遍具備經濟可行性。按照中東南部各地風能資源情況測算,1臺5兆瓦風電機組每年可以為村集體帶來5萬元左右的紅利。由此可見,風電可以快速提高我國廣大農村地區集體經濟收入水平,并形成長達20年的穩定收入來源,是盤活鄉村閑置資源、產生經濟效益的重要路徑。
為了通過發展風電實現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使之兼顧壯大村集體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應結合各地的資源稟賦、要素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基礎,因地制宜選擇馭風行動的收益分享方式。對于缺乏投資能力的村集體,可以依法以土地使用權入股、提供勞動力等方式共享風電項目收益,從而為村集體和農民帶來有保障的固定收益。對于具有一定投資能力的村集體,還可以通過農村合作社等方式籌集自有資金投資風電項目,進一步提高在項目中的占股比例,并按股比獲得收益。
并網方式要因地制宜
我國農村地區處于網架末端,電網現有接入條件相對較差,用電負荷普遍較小。此次,《通知》中沒有強調要按照分散式項目進行建設和管理,而是引導企業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并網方式。
首先,馭風行動可以因地制宜確定規模和并網方案,根據當地電力網架結構情況選擇合理的電壓等級接入。如果根據當地風能資源、土地資源狀況,適合較小規模項目,可以選擇在110千伏(北方地區為66千伏)及以下電壓等級進行分散多點接入,盡量利用現有變電站、配電系統設施和通道資源,結合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及配電網改擴建工程接入電網。如果資源條件允許,可以建設較大規模項目,而電網條件不匹配,則應該考慮建設升壓站等設施,打捆并入110千伏以上電壓等級的電網。目前,在河南、內蒙古等各種資源較好的地區,企業嘗試整合打捆、集中并網的方式,有效覆蓋附近更多的村鎮,每個行政村平均安裝2~3臺機組,這既能夠充分利用資源,又可以發揮項目的規模效益,產生更多可供分配的利潤,獲得了很好的效果。
因此,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不應受限于之前的《分散式風電項目開發建設暫行管理辦法》中只能在110千伏及以下電壓等級內消納,不向110千伏的上一級電壓等級電網反送電等要求,而是因地制宜靈活確定接入方式,不人為設限,更不能因為多余的技術要求增加項目的非技術成本。
其次,要進一步推動體制機制創新,使馭風行動生產的綠色電力以更直接的方式支持農村經濟社會建設。應推動馭風行動發揮先行先試的作用,通過多種方式直供給附近用戶,提升綠色電力本地消費能力,降低農村產業用能成本,實現《通知》中提出的與農村生產生活緊密結合、與農村產業深度融合的發展目標。
需要提及的是,農村地區有無“新增消納能力”不是電網接入條件的依據。從推進農村能源革命的角度來說,提高綠電占比是馭風行動接入電網的首要考慮。在實施馭風行動的過程中,各地應基于實現高比例新能源電力消費的目標來安排馭風行動的開發建設和并網接入。
用地要因地制宜
當前,農村有大量的零散未利用土地。因此,在嚴格落實國家土地利用相關政策的前提下,通過創新土地利用機制,盤活農村存量土地資源,節約集約使用土地,是可以滿足項目建設需求的。
在各種發電形式中,風電是最節地的發電技術。當前,風電普遍使用的是圓錐塔筒,其地下基礎部分深埋至少2米,不會影響耕種,露出地面的承臺部分占地不足100平方米。且各種新的節地技術還在不斷涌現,比如“預應力構架式鋼管風電塔節地技術”(類似巴黎埃菲爾鐵塔)。該結構底部采用4個小型基礎,單個露出面積不足1.5平方米,總占地面積只有6平方米。且塔架下面空間非常寬闊,可以行駛拖拉機與收割機,不影響機械化耕種。
在農田上安裝風電機組也不會影響農業生產。風電機組排布時會考慮尾流影響,一般按照4倍和6倍風輪直徑的距離進行機組間隔布置。如果使用5兆瓦機組,機組間的行與列間隔分別為600米和900米,即風電裝機的最高密度不能超過900畝地1臺機組,相當于在兩張乒乓球臺上放一個乒乓球。這種排布密度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微乎其微。
總之,實施千鄉萬村馭風行動,首要之務在于因地制宜、統籌謀劃。在秦海巖看來,應結合各地農村豐富的風能資源和零散空閑土地,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生態環境保護要求、電網承載能力以及生產運行安全等因素,科學合理地安排風電項目的規模、選址與布局,確保項目能夠就地就近開發利用,實現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