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已經成為新發展階段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抓手。本文分析了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建設稻米全產業鏈的基礎優勢,探討了建設稻米全產業鏈在產業鏈鏈條、龍頭企業規模、稻米品牌競爭力和利益鏈接機制等方面面臨的挑戰,并提出從發展壯大稻米全產業鏈“鏈主”企業、打造稻米全產業鏈發展新模式、做響區域公用品牌以及推進稻米產業融合發展等多條路徑來加快稻米全產業鏈建設,為稻米全產業鏈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 稻米全產業鏈;鄉村產業體系;稻米品牌;產業融合
中圖分類號 F326.11;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4)03-0015-04
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要依托鄉村特色優勢資源,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因地制宜圍繞主導產業建設全產業鏈,形成主導產業帶動關聯產業的輻射式產業體系,能夠提升主導產業整體功能效益,從而推動農業及其相關聯產業產值上升,為鄉村全面振興奠定堅實基礎。有關于農業全產業鏈建設研究方面,宋彥峰對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的現實基礎制約因素進行了探討,指出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存在體制障礙;江勇對鄉村振興背景下水稻全產業鏈體系構建進行了研究,提出要做好產業鏈上游的種業生產和建設、產業鏈下游品牌和服務拓展等路徑。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作為糧油重點產區之一,有約40 000 hm的水稻生產區,近年來該區緊扣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求,主動擴展稻米產業發展空間、加快培育稻米龍頭企業,為建設稻米全產業鏈打下了堅實基礎。實踐中,稻米產業在產業鏈鏈條、龍頭企業規模、稻米品牌競爭力以及產業鏈各主體之間利益鏈接機制等方面仍面臨著一些挑戰。本文立足實際,探討了建設稻米全產業鏈的可行性路徑。從實踐層面上,為建設稻米全產業鏈提供可操作性的實踐指導,從理論層面上,為研究建設稻米全產業鏈提供視角。
1 建設稻米全產業鏈的基礎優勢
1.1 稻米生產優質化發展
近年來,該區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不斷推動稻米生產向優質化發展。目前已培育形成種業(糧食)企業(基地)6家,先后培育出“中月稻場”“蘇揚”“寶康”“農農心意”等優質大米品牌。2023年,該區水稻面積達44 760 hm,約占全區糧食生產面積的50%。其中,已建成水稻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區5個,總面積約1 133 hm,示范區通過大力推廣優質高產水稻品種,結合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的推廣,示范帶動全區水稻生產高質高效發展。
1.2 稻米龍頭企業培育加快
該區加快稻米龍頭企業培育,已創立省名牌企業2家、有機認證企業1家以及綠色認證企業5家。其中,部分企業依托水稻生產基地,積極推廣新技術、新模式,聯合農業企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組建了“三五斗聯合體”,開展稻米生產統一供苗、施肥、植保、收割、烘干、儲存、加工、品牌、平臺和銷售“十統一”的服務模式,推進全程標準化生產和品牌化運營。部分企業以推進水稻產業全產業鏈為總抓手,打造了“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建立了水稻種植、收儲、加工和銷售一條龍的全產業鏈經營模式。另一些種植專業合作社依托蘇揚大米體驗項目,吸引消費者線上參與農產品加工生產認籌,推動實現“米袋子”從“賣資源”到“賣品牌”的轉變。目前,該區通過探索建立了利益鏈接與共享機制,支持重點環節和重點企業發展壯大,培育形成了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稻米產業骨干企業方陣。
1.3 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提升
該區以農機裝備智能化、信息化提升行動為抓手,積極打造無人農機示范點,探索智能農機示范基地建設運營模式,有效提升了稻米生產全程機械化和智能化水平。目前正在實施第三輪農村改革試驗區項目,以家庭農場、農機大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為依托,以建設“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為核心,全面革新農業生產服務模式,聚力打造了12家“5+N”型農業綜合體,即全程機械化、糧食倉儲烘干、農機維修保障、農業技術示范推廣以及農資配送直供+附加服務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形成了區域性智能型農業生產服務圈。農業綜合體的建立可以為全區稻米產業提供稻米生產、土地流轉托管、農資直供和農民培訓等全產業鏈式的綜合服務。
2 建設稻米全產業鏈面臨的挑戰
2.1 產業鏈鏈條
稻米全產業鏈建設關系到稻米生產的上游(種子研發和生產)、中游(稻米種植、收割和加工)與下游(產品銷售和服務)。從目前稻米產業鏈建設情況看,還存在產業鏈條較短,上、中、下游銜接不緊密等短板。一方面,高科技育種企業較少,部分企業自主培育出了稻米種子,目前暫未大規模推廣種植,尚未形成品牌效應。稻米產業鏈的上游企業較少,須進一步引導和扶持。從中游看,稻米精深加工能力有待提升。部分稻米龍頭企業進行了稻米加工,但還停留在初加工階段,稻米精深加工產品開發率較低。從下游看,稻米產品多以初級產品的形式收儲和銷售,與二、三產融合發展有待加強,稻米產業的人文觀光和休閑旅游功能尚未得到很好開發,未形成產業化模式。
2.2 龍頭企業規模
該區稻米產業龍頭企業數量較多,但存在規模偏小,產業較為單一,輻射和帶動能力不強等短板。稻米龍頭企業多數以稻米種植為主,進行規模化生產、收儲以及初加工,產品和產業較為單一,對其他產業帶動能力較弱。企業規模不大,對農戶輻射范圍較小,與農戶利益鏈接不夠緊密。企業與企業之間發展形態相似,存在同質化競爭,聯動性不足,合作欠缺,尚未形成產業規模效應。
2.3 稻米品牌競爭力
該區稻米生產已經培育出“中月稻場”“蘇揚”等自主品牌,目前尚未培育出省級區域公共品牌和地理標志品牌。受價格、品質和口碑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在與“水韻蘇米”“建湖大米”等優質大米品牌競爭過程中,較難展現市場優勢。此外,稻米品牌營銷推廣渠道較為單一,品牌營銷推廣力度有待加強,尚未形成“上下聯動,全域參與”的優勢品牌營銷推廣機制。
2.4 利益鏈接機制
該區稻米產業發展中一些龍頭企業發揮了重要帶動作用,總體上企業和企業之間、企業和農戶之間的鏈接屬于松散型和半緊密型,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緊密合作機制。比如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潤分享模式有待創新,與農戶的期望值存在一定差距;小農戶標準化生產水平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稻米的生產能力。
2.5 支撐要素投入
該區稻米全產業鏈建設的要素制約較突出,資金、人才、技術和土地等關鍵要素供給和支撐不足。從實際情況看,全產業鏈建設亟須發展的稻米精深加工、稻米休閑觀光等產業受土地因素制約明顯;從事稻米生產的主體整體上文化程度不高,產業融合型人才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全產業鏈的發展;農業生產現代化水平不高,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經營主體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稻米全產業鏈的建設和發展。
3 建設稻米全產業鏈的路徑
3.1 育強龍頭企業,發展壯大稻米全產業鏈“鏈主”企業
確立龍頭企業作為稻米全產業鏈建設的“鏈主”企業,以“鏈主”企業為抓手吸引更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聚發展、融通發展。一是充分發揮投資作用,對確立的“鏈主”企業進行股權投資,支持“鏈主”企業做大規模、延伸產業鏈條。二是圍繞“鏈主”企業精準補鏈、強鏈,加快推出一批補充式、填空式、延伸式和增強式項目,支持“鏈主”企業健全產后服務體系,發展多種經營,優化產業配套半徑。三是搭建覆蓋產、購、儲、加和銷各環節的稻米產業公共服務平臺,以“鏈主”企業拉動延伸產業鏈,以電商、倉儲和物流串起供應鏈,以消費者“喜歡什么”促進流通環節,加速推動產業鏈和價值鏈融合。
3.2 健全利益聯結機制,打造稻米全產業鏈發展模式
在抓好“鏈主”企業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健全企業和農戶互惠共贏的利益聯動機制,進一步引領龍頭企業聯農帶農,打造多種經營模式,在提升產業規模、延伸產業鏈條的同時,實現富農增收。
3.2.1 打造“合作社+龍頭企業+現代服務業”發展模式? 在稻米產業鏈的上游,即稻米產業的生產種植環節,打造“合作社+龍頭企業+現代服務業”發展模式。以村集體為單位,成立稻米種植合作社,然后由合作社與龍頭企業簽訂相應的協議,包括種植標準、種植規模和生產收購等內容。既避免了農戶盲目擴張或縮減生產規模,保障農戶利益,又保障了龍頭企業所需要的生產標準和質量。合作社在龍頭企業的幫助下組織農戶在充分學習種植技術的基礎上按照有關標準進行優化生產及田間管理。龍頭企業在基礎設施、種子和種植技術等方面向合作社提供專業化的服務。
3.2.2 打造“龍頭企業+外包服務業+中小企業集群”發展模式? 在稻米產業鏈的中游,即稻米的倉儲、物流和加工等環節,打造“龍頭企業+外包服務業+中小企業集群”發展模式。龍頭企業充分利用規模優勢,做大稻米收儲,做深稻米加工。在稻米大規模倉儲、物流方面,龍頭企業可與外包服務企業簽訂合同,實現整個物流、倉儲過程的服務外包,提高倉儲、物流效率。在稻米深加工方面,龍頭企業在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可以引導不同產品方向的加工企業聚集發展,開展稻米產品全面開發。一方面,圍繞稻米深加工米粉、米糕和粽類等食品;另一方面,圍繞稻糠、碎米和稻殼等副產品,引導中小企業開發稻米油、米糠蠟和谷維素等高附加值產品。
3.2.3 打造“旅游公司+龍頭企業+農戶”發展模式? 引導旅游公司與稻米龍頭企業以及從事稻米種植的農戶簽訂協議,旅游公司以稻米為主題開發休閑農業、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和民宿經濟等項目,實現稻米產業與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拓展稻米產業鏈條,發展鄉村經濟。
3.3 加大標準化生產力度,做響區域公用品牌
建設區域公用品牌,需要相關職能部門給予補貼、稅收、人才、技術、信息和農資等方面的政策扶持,不斷優化種子質量,推動分散的小規模種植向標準化的統一種植轉變。組織開展水稻品種技術聯合攻關,集中多方力量,研發稻米種子自主品牌,并進行標準化大規模生產,打造區域公用品牌。發揮好監管作用,制定區域公用品牌管理規范及使用流程,保護和管理好區域公用品牌。同時,運用展銷會等平臺和媒體做好對區域公用品牌的推介和推廣,引導更多的消費者認識和認可區域品牌,以區域公用品牌引領稻米全產業鏈發展。
3.4 加深產業融合層次,推進稻米產業融合發展
完善稻米產業發展規劃,加強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強化產業融合人才培養,預留農業設施用地及研學、康養等建設用地。發揮農村雙創園區產業融合示范引領作用,強化農村產業集群發展,形成產業融合發展合力。深化產業融合,以農業龍頭企業為關鍵抓手,例如引導糧食產業化聯合體,依托生產基地的綠色生態環境,將稻米種植和康養相結合,建設療養院和休閑農莊等,既可以實現稻米從田地到餐桌的一體化生產銷售,又可以拓寬產業鏈條,增加經濟和社會效益。
3.5 加快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為稻米全產業鏈建設提供人才支撐
聚焦產業發展能力提升,對新型職業農民實施分層分類培育。針對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帶頭人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等,重點圍繞生產組織、主體管理、智慧農業、風險防控、農產品品牌建設和融合發展等開展全產業鏈技能培訓,可根據需要組織到異地學習先進典型。面向小農戶,重點開展素質素養提升培訓,突出良種選購、關鍵生產技術、病蟲害防治和耕地保護建設等內容,并強化在田間地頭的實踐實訓。針對專業農機手開展培訓,聚焦水稻、小麥和油菜等主要糧油作物耕種、收割等機械化作業環節,開展實操實訓和作業演練,提高農機手技能水平和職業素質,促進農機作業向標準化、規范化發展,提升稻米生產的現代化水平。
綜上,建設農業全產業鏈要根植于縣域,圍繞區域特色主導產業,優化供應鏈、延伸產業鏈和提升價值鏈。本文立足實際,探討了建設稻米全產業鏈的可行性路徑,從實踐層面上,為建設稻米全產業鏈提供可操作的實踐指導;從理論層面上,為研究建設稻米全產業鏈提供視角。
參考文獻
[1] 宋彥峰. 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的現實基礎制約因素與對策建議[J]. 農業與技術,2023,43(20):152-155.
[2] 江勇. 鄉村振興背景下水稻全產業鏈體系構建[J]. 農業工程技術,2022,42(24):74-75.
[3] 李梁,董曉波,毛昭慶. 加快云南蔬菜全產業鏈培育的路徑研究[J]. 中國農學通報,2022,38(17):121-127.
[4] 曹鵬,段志紅,黃見良,等. 湖北省水稻全產業鏈發展路徑探析[J]. 作物研究,2021,35(5):450-453.
[5] 韓必榮,楊超,朱小壘,等. 宿遷優質稻米全產業鏈建設成效及轉型升級路徑[J]. 農業科技通訊,2022(12):39-42.
[6] 王陟,邵雅芳,程玉婷,等. 中國有機稻米全產業鏈創新發展新模式探析[J]. 南方農村,2023,39(2):16-18.
[7] 李靜. 內蒙古農產品區域品牌發展研究[D]. 呼和浩特:內蒙古農業大學,2017.
[8] 寇光濤.東北稻米全產業鏈增值的創新路徑及機制研究[D]. 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17.
[9] 鄭紅艷,林滿紅,翁佩瑩,等. 鄉村振興背景下水稻全產業鏈體系構建及其關鍵技術[J]. 福建農業科技,2020(9):12-18.
[10] 金連登. 我國有機稻米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 中國稻米,2007,13(3):1-4.
[11] 鐘真,涂圣偉,張照新. 緊密型農業產業化利益聯結機制的構建[J]. 改革,2021(4):107-120.
[12] 蔣永穆,陳維操. 基于產業融合視角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機制構建研究[J]. 學習與探索,2019(8):124-131.
(責編:何 艷)
作者簡介 張彩蓮(1984—),女,河南周口人,碩士,講師,從事農業經濟、區域經濟研究。
收稿日期 2023-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