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

【摘要】“雙減”政策的核心要求是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而落實政策的關鍵舉措是優化作業設計。文章通過理論聯系實踐的研究方法,分析了“雙減”政策的基本要求,提出了初中語文教師在作業設計時需要遵循的原則,包括關注個體差異、堅持因地制宜和教學做合一,從而有效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幫助學生高效學習語文知識,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真正實現減負增效的改革目標。
【關鍵詞】“雙減”;初中語文;作業設計;問題;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4)01—0113—04
在過去,初中語文教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常以“拿來主義”為主,較少考慮班級學生的實際需求,所有學生需要完成一樣的作業,導致作業質量不高。為了通過作業來提高學生的做題得分能力,教師不得不采取題海戰術,這不僅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而且效率很低。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制定并實施了“雙減”政策,要求教師優化作業設計,尤其是結合教學內容、班級學生學習特點等要素,加強作業的原創性,避免“一刀切”,進而通過適當的訓練,充分發揮好作業在推動學生高效學習過程中的作用。
一、“雙減”政策概述
2021年,國家為了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制定了“雙減”政策,這一政策是扭轉應試教育弊端、推動素質教育發展的關鍵。“雙減”強調了要將學生從繁重的題海戰術中解放出來,能以少量高質量的習題幫助學生達成鞏固所學內容,強化知識運用的目標。所以,“雙減”政策猶如“及時雨”,促進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雙減”不僅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極其重要,對革新教師教學理念、推動教師創新教學方法都具有積極的作用。而設計高質量的作業是落實“雙減”政策的關鍵,初中語文教師需要依據新課標的要求,豐富語文作業的形式,充實語文作業的內容,拓展語文作業的目標,以提升作業價值,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當前初中語文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1.作業設計針對性不強。學生作業練習的目標是查漏補缺、鞏固提升,需要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但是在題海戰術思想的影響下,初中語文教師多通過網絡、教輔資料直接獲取作業,不考慮作業與學生學習需求的契合性,多要求學生通過大量的作業訓練來增強做題能力。在遍地撒網中,作業針對性不強,無法針對學生的短板弱項來精準發力,也使得學生作業負擔過重,但是成效較低。
2.作業設計個性化不高。以生為本是新時期教育教學的根本要求,初中語文教師的作業設計也需要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多設計契合學生需求的作業。但是在現實中,很多初中語文教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多采取“一刀切”的作業設計理念,為全班學生設計一樣的作業,作業的完成、評價也是統一步驟與標準,導致作業的個性化不高,學生無法獲取與自己實際能力相一致的作業,出現了優等生“吃不飽”、后進生“吃不下”的現象。
3.作業設計豐富性不夠。作業需要契合學生的興趣愛好,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熱情,所以作業在形式上、內容上、目標上都要豐富。但是在現實中,初中語文教師設計的作業往往以書面練習為主,作業的形式就是常規性的文字描述,作業內容就是為了實現某一教學目標,作業目標就是為了增強學生的做題得分能力,通常一道題目只有一個目標,而且以專業知識目標為主。這就使得學生在一成不變的作業中喪失了練習的熱情,并且不能通過作業練習使自己高效掌握語文知識,也實現不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三、“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作業設計的要求
1.作業的形式要豐富多彩。初中語文教師要結合學科特點以及學生的身心特點,設計有效多樣的作業,以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帶給學生更好的作業感受,從而提升作業質量。初中語文作業形式有很多,包括預習作業、基礎達標訓練作業、能力提升作業、拓展延伸作業等,這些作業由淺入深地滲透到學生學習的各個環節,能切實實現作業助力高質量教學的目標[1]。
2.作業的目標要全面深入。初中語文教師要將多種教育目標融合到一道作業中,尤其需要把學科專業知識、核心素養、立德樹人等教育要求融入作業設計中,讓核心素養和立德樹人的目標得到延伸和拓展,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作業的布置要恰到好處。教師要靈活把握布置作業的時間節點,充分發揮作業對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的推動作用。教師作業布置的時間節點可以在新課導入的時候,以作業作為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的引子;可以在學生遇到難以理解知識點的時候,以作業作為學生深度理解的媒介,通過精煉的練習,學生會對存在的疑惑恍然大悟;也可以在復習階段,教師把作業作為學生系統性復習的媒介,教會學生如何高質量、高效率地復習知識點。
四、“雙減”背景下優化初中語文作業設計的策略
1.設計分層類作業,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雙減”背景下的初中語文教師要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要以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狀況為出發點,給學生設計與他們能力相一致的作業,這樣不但能提高學生練習的熱情,而且在作業練習中也將獲得自己需要的知識,自身的素質也自然而然得以提升[2]。例如,寫作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與難點,為了實現減量增質的寫作設計目標,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多設計分層類的作業。如,一些學生的作文能力很強,對教師講課的內容可以快速理解,但也有一些學生理解能力稍弱,需要更多的時間來理解消化所學的寫作知識。因此,教師在設計寫作訓練作業內容時,就可分為三個層級:仿寫、續寫和自創。這樣寫作能力較弱的學生就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去仿寫一段;學習能力不夠強的學生可以在自己理解作品寫作手法、創作思路的基礎上完成續寫作業;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則可以在充分領悟的基礎上,去創新完成一篇相關主題的作文。不同難度的作業,可以為每一個層級的學生提供適宜的寫作訓練,這樣既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也切實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不再懼怕寫作,逐步愛上寫作。
2.設計導圖式作業,增強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初中語文教師要以“雙減”為出發點,設計靈活多樣的作業,要體現作業的彈性化和個性化,盡量避免機械、重復性作業,以促進學生專業知識學習、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和綜合能力的提升。對此,教師可結合閱讀理解能力培養要求設計導圖式作業。導圖式作業即利用思維導圖歸納單元知識的作業形式,學生按照認知規律把所學的知識進行排列整合形成新的內容結構,以達到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效果。閱讀理解是初中語文學科的最主要教學內容,也是教學的重要目標,是學生學習的難點與重點。為此,語文教師要能設計有針對性的導圖式作業,讓學生直觀形象地了解閱讀理解的考察點,層層深入掌握閱讀理解的方法,并通過導圖式作業訓練提升閱讀能力。例如,在學生學習了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文言文后,教師便可以布置導圖式作業,讓學生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梳理《三峽》《答謝中書書》《與朱元思書》三篇山水小品文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可以從寫景的內容和方法方面去歸納相同點,從作者背景及表達的情感等方面歸納其不同點,進而對山水小品文的學習形成一種獨到的方式,并在以后的學習中舉一反三,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學生也可以把單元中的一個知識點歸類到一個或多個抽象的分類中去,由點到面地擴充知識面,以此拓寬作業的廣度和深度[3]。
3.設計表格式作業,教會學生系統梳理掌握知識點。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題材、主題、中心思想相似的作品,學生如能將這一類作品羅列在一起進行比較學習,就能有效把握同一類作品的主要寫作手法、主題情感以及語言特色等共性,能夠更清晰地把所學知識點鐫刻在腦海里,提升作業質量。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需要教師設計表格式作業,引導學生以表格的形式把總結出相關作品共同的知識點羅列出來。表格式作業也是學生深度學習、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媒介,有助于學生語文思維、語言能力、推理思維的形成與發展。例如,古詩詞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每一學期的語文教材中都會編排相關主題的古詩詞,為了提高這一類作品的學習成效,教師可以在新課講解結束之后,為學生設計表格式的作業。(如下圖)
在這個作業中,學生需要將本單元幾篇古詩詞的創作背景、創作手法、作者生平、作品中心思想等知識點全部梳理出來并整理到表格中,這樣能讓學生快速掌握單元知識點,領會這一類作品的學習方法,進而達到知識與能力的雙向提升。因為表格式作業涉及內容較多,教師多需要以單元為單位來設計作業,并且需要在本單元知識點講解結束之后布置給學生,這樣學生就能對本單元的相關知識點進行系統性的梳理,尤其是對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實現精準理解。
4.設計活動性作業,引導學生探究精彩文學世界。“雙減”的核心要務就是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根據“雙減”政策要求,教師要將課后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用各種各樣的活動來豐富自己的課余生活。對于絕大部分的學生來說,他們更喜歡用一些體育、藝術、閱讀活動來釋放學習的壓力,緩解精神疲勞,培養興趣愛好,享受學習生活的樂趣。同時,根據語文新課標要求,教師教學要立足學以致用,發揮學科價值,幫助學生分析和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這樣教師教學才能有方向,學生學習才能有目標。學生在教師的“教”中學,在自己的“學”中悟,在活動性作業中鞏固提升。例如,對于人物角色分明、以人物對話為主的作品,教師可以設計分角色朗讀對話作業,讓學生在情景對話中身臨其境地品悟作品人物的思想情感。在作業中,學生需要扮演好選擇的角色,去模擬角色的語言,揣摩人物的心理,以此實現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提升。這樣的作業不僅幫助學生掌握了所學課文的核心思想,也理解了作者的創作手法等應知應會知識點,達到了事半功倍的練習成效。
5.設計實踐性作業,推動學生全面發展。根據“雙減”政策要求,教師不能給學生布置過多的書面作業,應盡可能把課余時間還給學生,但這并不是意味著學生可以無所事事、毫無節制地玩耍,而是要讓學生進一步學習,深入實踐。對于初中生來說,如果教師不加以規范和引導,就會盲目浪費學習時間,降低學習效率。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課后時間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作業,這是學生深度理解語文知識、培養學以致用能力的關鍵。例如,《趙州橋》描述了中國傳統建筑的宏偉,其中蘊含著濃濃的愛國主義情感,為了幫助學生對中國傳統建筑有更直觀的鑒賞,能在鑒賞中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教師要為學生設計一項課后作業。作業的主要內容是在放假的時候,邀請爸爸媽媽一起去尋找古代建筑,一邊聆聽講解員的解說,一邊借助網絡查找與這些建筑相關的介紹,感受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通過這一課后作業,學生不僅能利用好自己的課余時間,還能對《趙州橋》這篇課文產生深刻的領悟,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實現一舉多得的作業練習目標[4]。實踐性的作業充分利用了學生的課后時間,引導學生以實踐去理解語文知識,培養學科核心素養。在實踐性作業中,教師要注重作業的完整度,并且能在作業中融入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深入思考,這樣才能實現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雙減”是一項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積極政策,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要緊跟時代步伐,用先進的理念武裝自己,多措并舉把“雙減”落到實處。而優化作業設計是落實“雙減”的重要舉措,為了設計高質量的作業,需要教師不斷學習,提高教學能力,尤其要堅持以生為本,因地制宜,設計豐富多樣的作業;堅持教學合一,學做合一,設計有效的活動性作業,以此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
參考文獻
[1]張雅楠.“雙減”背景下中學語文作業優化設計的策略[J].新課程,2022(35):01-03.
[2]陸愛華.減負增效背景下中學語文作業創新設計分析[J].中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19(06):91-92.
[3]劉詠瓊.優化中學語文作業設計提高中學語文教學質量——試論中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具體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2(09):126-128.
[4]李興蘭.“雙減”背景下的中學語文作業設計策略研究[J].科幻畫報,2022(05):306-308.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