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學東
【摘要】古詩詞屬于文言系統,有其獨特的建構規律和凝練形式,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精粹和瑰寶。教會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方法,不僅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還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文章以具體的古詩詞閱讀教學實踐為例,探討了在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古詩詞閱讀教學的提升策略。
【關鍵詞】初中;古詩詞閱讀;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4)01—0105—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學業質量的內涵是:“學生在完成課程階段性學習后的學業成就表現,反映核心素養要求。語文課程學業質量標準是以核心素養為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語文學業成就具體表現特征的整體刻畫。”[1]那么,在核心素養視域下,如何提升初中生古詩詞閱讀教學效率,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詞文化呢?
一、儲備詩理常識,提高古詩詞閱讀精度
1.舉一反三,注重強化。古詩詞中的一些藝術手法和藝術特色常令學生感到抽象,不能一下子掌握,作為教師,就要靈活施教,化抽象為形象,由理論到實例,指導學生反復練習,鞏固提高。如,講授《關雎》一文時,這首詩的最大特點就是起句用了“興”的表現手法,那么課堂上就可把它作為一個訓練重點,在學生品讀理解本詩起興的基礎上,讓學生從學過的詩文中找運用“興”的句子,師生一起討論賞析,如此就強化了學生對“興”這一藝術手法的掌握。為了加深理解,還可以讓學生說說他們喜歡的歌曲中運用“興”的歌詞,甚至可以進行仿寫訓練。如此反復練習,學生會理解得更加透徹,那么以后再讀到運用了“興”的詩句就能快速識別。
2.梳理歸類,構建框架。必備知識是審美鑒賞的基礎,教學中遇到一些詩理常識,教師要“順勢而為”,因勢利導,歸類梳理,幫助學生構建相關的知識框架。如,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其五)》和文天祥《過零丁洋》兩首詩末尾兩句的抒情方式不同,教師便可以結合具體詩句,讓學生理解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的區別。學生對直接抒情理解容易,但對間接抒情理解需要一個過程,這就需要教師花點時間,耐心引導學生品味學過的借景、托物、懷古等間接抒情的相關詩句,從而加深對間接抒情的理解,引導學生繪制抒情方式的思維導圖,構建關于抒情方式的知識框架[2]。
3.開設專題,突破難點。比如,“詩歌的寫景技巧”是學生學習的重難點,教學中可以此設專題。首先,引導學生明確觀察的角度有定點觀察和移步換景;其次,結合具體詩句引導學生從正側、動靜、虛實、點面、調動感官等角度梳理常見的寫景方法;最后,引導學生能夠從遠近、上下、內外等方面分清寫景的層次順序等。這樣學生對有關寫景技巧的各個方面都有所掌握,在鑒賞有關寫景的詩句時就能找準角度,充分理解作者的精妙構思。如,2023江蘇泰州考題,用王安石的《金陵即事》設題:“本詩通篇寫景,似乎不見人,卻又處處見人。請結合詩句,說說你見到了怎樣的人。”如果學生知道觀察角度中的移步換景,就不難看出本詩是由遠到近,詩人邊走邊看:前兩句“水際柴扉一半開,小橋分路入青苔”是寫詩人遠觀自家小院,看到臨水的柴門半掩半開,然后詩人走上通往院子的小橋,最后進入長有青苔的院子;后兩句“背人照影無窮柳,隔屋吹香并是梅”,詩人已經進入院內了,詩人想此時那些柳樹背著自己在照影吧,忽然,詩人聞到了微風送來的隔屋梅花的清香。四句詩句句是景,句句都有詩人。另外,如果學生知道柴扉、青苔、柳、梅這些意象是用來襯托人物的,以此襯托作者喜歡清凈、情趣高雅的形象,這道題就不難理解了。
二、抓意象想畫面,擴展古詩詞閱讀維度
1.借助想象描繪畫面。如,教授杜甫的《望岳》一文時,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詩人杜甫,望東岳泰山,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前三聯所望之景,最后讓學生概括泰山壯偉神秀的特點。在把詩句轉化成自己語言的時候,學生明確了寫景的順序、層次和景物的特點,再結合尾聯的直抒胸臆,學生便會讀懂杜甫描壯景、抒豪情的大氣磅礴。在賞景中,學生也會被詩人的凌云壯志所感染,進而激發積極上進的斗志。
2.通過想象改寫再創造。如,李清照的《漁家傲》,開頭寫景的兩句“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筆者就讓學生綻放想象之花,將其改寫成散文詩。有學生寫道:“云海茫茫,白色的波濤翻涌,遙遠的地平線,一抹曙色,頭頂的天河潺潺流動,無數的船兒舞動著風帆,隨云濤起伏”。學生寫得未必精彩,但這樣的練習讓學生在觀察和想象中不僅提高了表達能力,還增強了思維能力。
3.想象要以意象為核心。如,2023江蘇宿遷考題就白居易的《春題湖上》設題,讓學生發揮想象,用生動的文字描繪頸聯“碧毯線頭抽早稻,青羅裙帶展新蒲”所展現的畫面。如果平時訓練有素,學生根據題目判斷此詩是寫春天西湖美景的,這兩句的主要意象是“早稻”和“新蒲”。把早稻比作綠色的毛毯絨頭,來表現它的抽長整齊;把新蒲比作青色的羅裙飄帶,來突出其生機舒展,這樣學生就很容易把詩句轉換成畫面。學生如果不能識別主要意象,只按照詩句的順序機械地翻譯,就不能準確地理解詩意,更談不上想象了。
4.想象要聚焦文本特質。如,李賀《雁門太守行》這首詩的教讀,筆者強調讓學生聚焦色彩詞,讓學生想象時要展現原詩中濃重的色彩,用色彩突出詩歌畫面。所以,學生在賞讀詩歌、發揮想象的時候,就一定要符合詩景詩情,要突出本詩特色。
三、注重多向比較,拓展古詩詞閱讀深度
1.改換字詞比情味。比如,筆者在講授王安石的《登飛來峰》時,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中的“自”用“只”替換,讓學生體會不同的用字帶來的不同情味。再如,講授曹操的《觀滄海》一文時,把“洪波涌起”改為“波浪涌起”,讓學生品味改句為什么不如原句,在對比品味中來提升學生審美詩詞的素養。
2.內外拓展比異同。比較閱讀的資源可以來自相同作家,也可以是不同的作家;可以取材于課內,也可以延展到課外;可以是思想情感的比較,也可以是藝術寫法的比較等等。如,有的教師教授杜甫《望岳》一文時,就引入了祖詠的《望薊門》,巧妙地設置比較點:兩首詩都在寫“望”,兩位詩人的所望所感有什么不同?在同與異的比較辨析中,學生審美詩詞的思維得到了很好的訓練。
3.微主題中比情韻。如,在講授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和白樸的《天凈沙·秋》時,可以“別樣秋景別樣情”為微主題,引導學生歸納:同樣的秋景,但作家的情懷各異,對景物的優選、景色的調配、空間層次的安排殊異,引導學生體會作家情感和景物的審美切合,學習景物與情感的審美對應。
4.詩文聯比增思辨。如,教授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時,便可以引入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最后一段,讓學生閱讀后回答:前人評價范仲淹“文正公真一世英杰”,“一世英杰”表現在哪些方面?讓學生在作者的詞和文的對比中找“同”,從而把握主人公的形象。學生通過對比分析、討論歸納詩與文中的共性,得出結論:都表現了作者心憂國家、胸懷天下、國先我后、忘我無我的崇高境界。
四、鼓勵善思“多疑”,提升古詩詞審美高度
1.以積極的評價調動“質疑”。很多時候我們的課堂是學生在教師的問題驅動下跑。回答問題容易,提出問題不易,所以為了調動學生積極思考,主動質疑,我們對課堂提出好問題的學生進行量化積分,積分到一定量進行獎勵,這樣學生的提問熱情便會高漲。如,學習王維的《竹里館》時,有兩個學生舉手提問,問的竟然是同樣的疑惑:“彈琴復長嘯”這句為什么不寫成“彈琴復長歌”,作者彈琴又唱歌不是很高雅嗎?這“長嘯”似乎和王維一個士大夫、一個文人的身份不協調?于是,筆者便把這個問題交給學生解決,有學生從押韻的角度進行詮釋,大家都贊成,但覺得理由還不充分。待學生求知欲爆棚之時,筆者順勢引導:長嘯,是當時的一種流行,相當于我們現在那種長長地吹口哨,以此抒發情懷的。學生茅塞頓開,體會到“長嘯”比“長歌”意蘊更豐厚。經過學生質疑、全班的答疑、老師的解疑,學生定會留下深刻的記憶。
2.讓“多疑”成為閱讀的好習慣。有疑問能反映出學生的思維狀況,能提出深度的問題,對應的是學生思維品質的深度和審美能力的高度。如,學習岑參的《逢入京使》一文時,我問同學們有沒有疑惑之處,有學生戚眉弄目,欲言又止,我便問:你有什么疑惑,說出來大家聽聽?學生說前兩句寫向遙遠的東方眺望故鄉,一望無邊,長路漫漫,滿臉淚水雙袖擦也擦不干,很悲傷,情感很濃,但后兩句“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只讓使者給家人報個平安而已,情感似乎較淡,前后是不是有些矛盾?學生在分享疑問和思考交流中更深入地理解了詩人思親與報國以及不愿讓親人掛念的復雜感情。還有學生問“馬上相逢無紙筆”的“馬上”是不是“立刻、很快”的意思,是在說“很快就能相見了,用不著寫信了”?這些疑問都是非常鮮活的,真實地反映了學生在積極思考。
總之,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根據課程進度、文本特點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儲備詩理常識,提高古詩詞閱讀精度;抓意象想畫面,擴展古詩詞閱讀維度;注重多向比較,拓展古詩詞閱讀深度;鼓勵善思“多疑”,提升古詩詞審美高度。在誦讀的基礎上只要落實這四點,就會有效提升學生古詩詞閱讀質量。
參考文獻
[1]邢秀鳳.語文課思維教學的必要性和實施策略[J].教育研究,2018(12).
[2]丁郁潔.利用古詩詞教學提升高中生語文核心素養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7.
編輯:趙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