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珍
急性乳腺炎是哺乳期常見病癥,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乳房疼痛、紅腫、腫塊等,部分患者伴有發熱、寒戰,嚴重時可化膿。該病的發生常與乳腺的微生態環境有關,尤其是患者產后身體虛弱,容易受到致病菌的感染,加之乳汁淤積,無法順暢排出,最終形成炎癥,直接影響產后身體恢復和哺乳。臨床在治療中一般使用消炎、抗菌藥物,物理治療等,但是單純使用常規方法,部分患者治療效果仍然不佳,且乳汁淤積給患者帶來明顯的身體和精神痛苦。中醫認為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屬“乳癰”范疇,患者經過分娩過程,氣血虧虛,運行不暢,遂導致乳汁淤積,形成炎癥。采用中醫局部按摩推拿、穴位貼敷、情志疏導等綜合療法,有助于促進乳汁排出,同時還可配合一定物理治療,加速炎癥消退。現將柳林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婦產科相關治療工作予以分析。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2年1月—2022年10月在柳林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婦產科就診的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15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就診先后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75例。觀察組:初產婦47例,經產婦28例;年齡22~37歲,平均年齡(29.72±3.28)歲;病程1~4 d,平均病程(2.84±0.94)d。對照組:初產婦43例,經產婦32例;年齡24~36歲,平均年齡(29.41±3.39)歲;病程1~5 d,平均病程(2.64±0.91)d。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醫院批準。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參照《中國哺乳期乳腺炎診治指南》[1],患者入院時出現乳房疼痛、皮膚紅腫、乳房硬塊等癥狀,硬塊觸碰時可感覺明顯疼痛,部分患者伴有發熱、畏寒等癥狀。中醫診斷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患者乳房脹痛,乳房皮膚泛紅,可觸及腫塊,乳汁淤積,伴發熱、口渴、食欲不振,舌苔黃,脈弦數。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②實驗室檢查可見白細胞計數升高,超聲檢查可見乳房不規則腫塊;③患者入院前未接受過相關治療;④所有患者均對治療方案知情,患者及家屬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腎等其他系統嚴重疾病患者;②合并產后其他并發癥患者;③乳房已化膿患者;④對治療藥物過敏患者。
1.4 方法2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常規對癥治療。①消炎。根據患者病情,如發熱、寒戰,應結合臨床實驗室檢查,使用抗生素消炎,如化膿嚴重,必要時應切開引流。②排乳。醫護人員對患者乳房進行清潔,將吸奶器消毒,對患者乳房適當熱敷,然后取平臥位,將患側乳房充分暴露,自乳房根部向中心推拿,幫助乳汁排出。當患者開始排出乳汁時,繼續使用吸奶器,從最小檔開始,逐漸增加力度,將淤積的乳汁完全吸出,使乳管通暢,3次/d,連續治療1周。③健康宣教。醫護人員向患者講解母乳喂養要領,告知患者治療期間的飲食注意事項,保證營養均衡,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使用中醫綜合療法聯合物理治療。①按摩推拿。醫護人員對患者乳房消毒,將患側乳房充分暴露,首先使用手掌以乳頭為中心,對乳房整體按摩數圈,然后從乳房外側向乳頭方向推動按摩數次,再選取乳根、膻中、太沖、少澤、足三里等穴位,使用按摩膏涂抹于乳房,以食指和拇指輕捏乳頭抖動后,分別對穴位按揉,保持力度均勻,每次按摩約30 min,持續治療1周。如患者乳房硬塊明顯,應在按摩過程中順乳管方向擠捏,逐漸增加力度,以患者耐受為準,使硬塊變軟,最后消除。②穴位貼敷。將大黃、玄參、白芷、黃柏、天花粉、蒼術、厚樸、姜黃等加水研磨成粉末,敷于患側乳房,2次/d,連續治療1周。③情志疏導。中醫重視情志對身體的影響,肝郁氣滯則影響體內氣血運行,不利于乳汁排出。醫護人員要理解患者的心情,通過積極的治療和心理疏導,使患者減輕心理壓力,克服治療中的困難,增強信心,逐漸消除焦慮、抑郁情緒。④物理治療。選用低頻電刺激的方式,患者取仰臥位或坐位,將患側乳房充分暴露、消毒,然后使用專用電極片貼于乳房,選擇低頻電給予刺激,30 min/次,3次/d,連續治療1周。
1.5 觀察指標①總有效率。對2組患者治療效果予以評估,分為痊愈、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痊愈:患者乳汁正常分泌,可哺乳,乳房疼痛、腫塊等癥狀消除,實驗室檢查炎癥消除;顯效:患者乳汁可正常排出,乳房疼痛、腫塊等癥狀明顯好轉;有效:患者乳汁排出尚可,乳房疼痛、腫塊癥狀有所好轉,未完全恢復;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改善。②中醫證候積分。對患者乳房疼痛、皮膚發熱、乳房腫塊進行評分,分數為0~3分,分數越高,癥狀越嚴重。③炎癥指標。檢測患者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計數(WBC)。④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評估患者的乳房疼痛程度,疼痛位置長約10 cm,對應疼痛分值為0~10分,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高。⑤焦慮、抑郁評分。使用焦慮和抑郁的自評量表(SAS、SDS),評估患者的焦慮、抑郁程度,得分越高越嚴重。

2.1 總有效率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例,%)
2.2 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前,2組患者疼痛、紅腫、腫塊等中醫證候積分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均比治療前明顯降低,且觀察組比對照組更低,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2.3 炎癥指標治療前,2組患者CRP、WBC炎癥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炎癥指標均比治療前明顯下降,且觀察組比對照組更低,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炎癥指標比較 (例,
2.4 VAS評分治療前,2組患者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VAS評分均下降,且觀察組比對照組下降更明顯,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VAS評分比較 (分,
2.5 焦慮 抑郁評分治療前,2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SAS、SDS評分均比治療前明顯降低,且觀察組比對照組下降更顯著,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SAS評分 SDS評分比較 (分,
母乳喂養對嬰兒成長具有重要意義,是母嬰情感聯系的重要紐帶,但是急性乳腺炎也是哺乳期的常見并發癥,尤其以初產婦多見。患者產后身體較為虛弱,乳汁不能及時排出,容易形成淤積,使患者感受到明顯的疼痛,甚至形成腫塊[3],嚴重影響到產后恢復和哺乳。
西醫對該病的病因病機雖有一定爭議,總體上仍然圍繞病原菌的感染、母乳微生態失調等病因。由于產后身體尚未恢復,患者自身免疫力低,容易受到病原菌的感染,從而產生炎癥。部分患者乳汁中不存在致病菌,也會出現炎癥,考慮與母乳微生態平衡受到破壞有關。因此,臨床治療常使用吸乳、抗生素等治療手段。吸乳有助于促進乳汁排出,緩解乳汁淤積癥狀。患者受到病原菌感染,出現高熱癥狀,需使用抗生素消炎,防止化膿。但是常規西醫治療的效果因人而異,部分患者治療效果不盡理想。
中醫認為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屬“乳癰”范疇,產后乳汁淤積形成炎癥與多方面因素有關。患者產后多瘀多虛,容易受到風寒感染,使乳脈壅滯;乳頭屬肝,產后面臨哺乳的壓力和緊張情緒,易導致肝氣郁結,郁于乳絡,堵塞乳管;患者氣血不足,難以推動乳汁排出;部分患者產后飲食肥膩,過于滋補,乳汁過多也會引起淤積[4]。乳癰的形成使乳房紅腫,形成硬結,甚至伴有發熱、畏寒癥狀,故治療應以清熱解毒、消腫化瘀為基本方向[5]。
中醫按摩推拿在治療中尤為常用,按摩通過揉捏、摩搓等手法,可起到行氣活血的作用,幫助淤積的乳汁向乳頭方向流動,緩解腫塊[6]。其中乳根燥化脾濕,主治乳癰;太沖疏肝解郁;少澤主治乳癰、熱證;膻中治療胸痛。對以上穴位的按摩有助于疏通經絡,集中對淤積的腫塊進行消散。在中醫按摩的同時,配合大黃、玄參、白芷、黃柏、天花粉、蒼術、厚樸、姜黃等中藥材給予穴位貼敷治療,可發揮清熱、解毒、通絡、止痛的功效[7],促進局部炎癥的消退,降低乳房膿腫發生的風險[8]。其中大黃清熱解毒,玄參清熱涼血,白芷消腫排膿,黃柏解毒療瘡,天花粉清熱消腫,蒼術燥濕健脾,厚樸燥濕,姜黃行氣止痛。諸藥合用貼于患處,有助于抗菌止痛,促進淤積的乳汁排出。此外,中醫注重情志對人體的影響,情志不暢,肝氣郁結,不利于乳汁分泌。情志疏導可幫助患者建立積極樂觀情緒,消除焦慮、抑郁情緒對身體的影響。
使用中醫綜合療法的同時配合物理治療,可加強局部瘀阻的疏通。電療的作用在于使局部皮膚升溫,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從而擴張毛細血管以及小動脈[9],達到疏通淤阻的效果。作為一種無創的物理治療方式,低頻電刺激容易為患者所接受[10]。
本研究2組患者均接受常規對癥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增加中醫綜合療法聯合物理治療,與對照組相比,其治療總有效率更高,患者癥狀改善、炎癥消退、疼痛減輕、情緒緩解更優,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該治療方法值得肯定,臨床可加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