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斌
糖尿病胃輕癱以胃排空延遲為特征,是糖尿病胃腸病變常見的慢性病變類型之一,以消化道癥狀為主,如惡心、嘔吐、上腹部不適或疼痛、噯氣、早飽等。往往沒有典型的體征。此病起病大多較隱匿,呈現漸進性[1]。有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發生胃腸動力障礙的比率高達50%~76%,臨床以消化不良癥狀為特點,嚴重者可出現劇烈嘔吐、腹瀉。血糖得不到有效控制,會發生低血糖反應或酮癥,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和生活[2]。近年來,中醫藥治療此病療效顯著,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聊城市茌平區中醫醫院應用中醫藥治療糖尿病胃輕癱亦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聊城市茌平區中醫醫院2022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糖尿病胃輕癱患者67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中醫治療組(33例)和常規治療組(34例)。常規治療組:男18例,女16例;年齡45~78歲,平均(55.65±9.52)歲;病程8~20年,平均(14.38±1.06)年。中醫治療組:男18例,女15例;年齡44~79歲,平均(55.37±9.62)歲;病程9~21年,平均(13.05±1.12)年。2組患者年齡、性別和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且研究經院內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診斷標準①有病程較長的糖尿病病史;②癥狀和體征符合糖尿病胃輕癱的表現;③理化檢查顯示存在胃功能障礙、胃排空延遲。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糖尿病胃輕癱診斷者;②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③糖尿病病程在8年以上。排除標準:①對本研究所用療法不適用者;②有嚴重的兼夾證或合并癥者;③合并精神病患者或嚴重原發性疾病者;④中途退出,不能堅持治療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常規治療組采用甲氧氯普胺片聯合多潘立酮片聯合治療。甲氧氯普胺片(商品名:胃復安。生產企業:天津力生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 H12020161。規格:5 mg)于癥狀出現前30 min口服10 mg,或餐前和睡前服5~10 mg,每日4次。成人總劑量不得超過0.5 mg/(kg·d)。多潘立酮片(生產企業: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 H20033213,規格:5 mg)10 mg,每日3~4次,必要時劑量可加倍或遵醫囑。
中醫治療組采用中醫辨證論治。①脾胃虛弱型。臨床表現為脘腹滿悶,時輕時重,喜熱喜按,納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語聲低微,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治以補氣健脾、升清降濁。方選補中益氣湯加減(黃芪20 g,黨參9 g,麩炒白術10 g,甘草6 g,當歸9 g,陳皮9 g,柴胡10 g,升麻9 g)。氣滯者加枳實9 g,木香9 g;嘔吐明顯者加竹茹10 g,吳茱萸9 g;納呆不食者加焦三仙各9 g,萊菔子9 g;大便溏泄者加懷山藥12 g,蓮子9 g,炒扁豆9 g;夾瘀者加丹參12 g,紅花6 g。②胃陰虧虛型。臨床表現為脘腹痞悶,嘈雜,饑不欲食,惡心噯氣,口燥咽干,大便秘結,舌紅少苔,脈細數。治以滋陰養胃、行氣消痞。方選益胃湯加味(麥冬10 g,太子參9 g,蓮子9 g,葛根9 g,懷山藥10 g,百合9 g,木香9 g,清半夏9 g,炒麥芽9 g,大棗9 g)。津傷重者加石斛9 g,天花粉6 g;胃脘脹滿明顯者加厚樸9 g,枳殼9 g;大便干結者加火麻仁10 g,玄參10 g;瘀血阻絡者加生地黃12 g,丹參10 g。③脾虛胃熱型。臨床表現為心下痞滿、脹悶嘔惡、呃逆、水谷不消,納呆,便溏,或腸鳴不利,或虛煩不眠,或頭眩心悸,或痰多,舌質淡胖,舌下絡脈瘀阻,苔白膩,脈弦滑。治以辛開苦降。方選半夏瀉心湯加減(清半夏10 g,黃芩9 g,黃連9 g,黨參9 g,干姜9 g,炙甘草6 g等)。脾虛明顯者加麩炒白術9 g,茯苓9 g,砂仁6 g;胃熱明顯者加大黃6 g,焦梔子9 g,生地黃12 g等。④痰濕中阻型。臨床表現為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滿悶,頭暈目眩,身重困倦,嘔惡納呆,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苔白厚膩,脈沉滑。治以祛濕化痰,順氣寬中。方選平胃散合二陳湯加減(清半夏10 g,陳皮10 g,茯苓9 g,蒼術9 g,厚樸9 g,甘草6 g,枳實9 g,砂仁9 g,紫蘇梗9 g,佛手9 g)。脾虛者加黨參12 g,麩炒白術10 g;胃氣上逆而噯氣者加竹茹9 g。⑤肝胃不和型。臨床表現為胃脘脹滿,胸悶噯氣,心煩易怒,善太息,大便不暢,得噯氣、矢氣始舒,口干微苦,舌淡紅,苔薄黃,脈弦。治以疏肝解郁、理氣和胃。方選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12 g,陳皮9 g,白芍9 g,枳殼9 g,川芎9 g,香附9 g,甘草6 g,郁金9 g)。肝氣郁結化火者加黃連9 g,吳茱萸9 g;脅肋疼痛重者加川楝子9 g,延胡索9 g;嘔吐酸水者加海螵蛸12 g,瓦楞子12 g;血瘀明顯者加川芎10 g,赤芍9 g。
1.4.2 觀察指標①癥狀評分。觀察痞滿、噯氣、惡心嘔吐、飲食減少等癥狀,按輕重分別計為0、1、2、3、4分,來計算癥狀評分。②胃排空時間。③胃功能。檢測血清胃動素、胃泌素、胃饑餓素(Ghrelin)等胃功能指標水平。④平均血糖變化幅度(MAG)和平均血糖值(MBG)。觀察記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計算平均血糖變化幅度和平均血糖值(MBG)。⑤發生低血糖的頻率。
1.4.3 療效判定標準顯效:癥狀積分減少70%以上,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無胃潴留,X線鋇餐檢查示胃蠕動正常。有效:癥狀積分減少在30%~70%,臨床癥狀均有好轉,胃潴留減少,X線鋇餐示胃蠕動好轉。無效:癥狀積分減少<30%,臨床癥狀均無改善甚至加重。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中醫治療組臨床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胃排空時間和胃功能指標比較2組患者治療后胃排空時間和胃功能指標(胃泌素、胃動素、胃饑餓素)均較治療前有顯著改善(P<0.05)。治療后,中醫治療組胃排空時間和胃功能指標(胃泌素、胃動素、胃饑餓素)均優于常規治療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胃排空時間和胃功能指標比較 (例,
2.3 2組患者MAG MBG水平和發生低血糖次數比較2組患者MAG、MBG水平和發生低血糖次數均較治療前有顯著改善(P<0.05)。治療后,中醫治療組MAG、MBG水平和發生低血糖次數均優于常規治療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MAG MBG水平和發生低血糖次數比較 (例,
糖尿病胃輕癱是以嚴重的胃排空延遲為特征的疾病,是糖尿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對于糖尿病胃輕癱的發病機制,現代醫學認為與下列因素有關[3]。首先,與自主神經系統病變有密切的關系[4,5]。糖尿病會引起自主神經異常,出現惡心、嘔吐、腹脹等癥狀[6]。故自主神經系統的一系列改變會導致胃腸功能紊亂。其次,高血糖使胃腸平滑肌細胞Na+,K+-ATP酶活性升高,細胞內鈣水平升高,鈣結合蛋白,如鈣調蛋白和蛋白激酶C數量減少,胃腸平滑肌細胞收縮能力下降。腸道平滑肌收縮另一個重要的調節機制是肌球蛋白輕鏈磷酸化作用,它主要受肌球蛋白輕鏈激酶和脫磷酸作用肌球蛋白輕鏈磷酸酶2種酶調節,其中高血糖導致胃腸道MLCK數量減少,肌球蛋白輕鏈磷酸化作用下降,腸道平滑肌收縮減少[7,8]。
本研究表明中醫藥治療此病可縮短胃排空時間,改善胃功能指標,降低MAG、MBG水平,減少低血糖發生頻率。
中醫學并無糖尿病胃輕癱這一病名,但古代文獻卻并不乏對糖尿病并發胃輕癱的記載。明代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三消》中提到“不能食而渴”,可見古人已認識到“消渴”可以引發一些胃腸疾病[9]。中醫學認為此病厭食、惡心、嘔吐、早飽、腹脹等可歸屬于中醫“痞滿、嘔吐、反胃”等范疇。中醫學認為糖尿病胃腸病變多與飲食失節、情志刺激、脾胃虛弱有關,病位在胃與腸,與肝脾腎密切相關[10]。臨證時要注意審證求因,辨證施治方能取得良效[11]。《素問·至真要大論》云:“熱客于胃,煩心心痛,目赤欲嘔,嘔酸善饑”。故尚有胃熱氣逆之“胃反”,嘔吐穢濁腐臭,食入即吐,脘腹痞悶,心煩喜冷,二便不暢,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病機為胃熱氣逆,失降而吐,故對于證屬脾虛胃熱者用清熱降逆、祛濕止嘔[12],方選半夏瀉心湯加減(清半夏、黃芩、黃連、黨參、干姜、炙甘草等)。糖尿病胃輕癱的患者多為久病或年老體虛之人,故其中所見痞滿較甚、纏綿難愈者,以虛證者甚多,故證屬脾胃虛弱者,方選補中益氣湯加減(黃芪、黨參、麩炒白術、甘草、當歸、陳皮、柴胡、升麻)。糖尿病遷延日久,脾胃虛弱,升降失常,飲停氣滯,故常出現脘脹痞滿之候,此乃因虛致實之證,故證屬痰濕中阻者,方選平胃散合二陳湯加減(清半夏、陳皮、茯苓、蒼術、厚樸、甘草、枳實、砂仁、紫蘇梗、佛手)。其他各證型亦是如此,只要辨證精準,處方精當,皆能獲良效。
綜上所述,中醫藥辨證治療糖尿病胃輕癱療效顯著,但在臨證時要注意審證求因,因證施方,這樣才能盡快恢復胃功能,達到治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