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君楠 黃美鈴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es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臨床上糖尿病最常見的并發癥,據流行病學數據統計,DPN發病率較高,最高可達80%[1],DPN早期以肢體麻木、感覺異常、關節疼痛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病程久者會引起足部壞疽、潰瘍、感染等問題,甚至需要截肢。在臨床實踐中,主要通過控制血糖、營養神經、抗氧化應激、止痛等對癥處理,短期療效尚可,但是遠期療效欠佳。DPN在中醫典籍中并無記載,其屬于中醫學“消渴”的并發癥,后世醫家根據其臨床表現,將其歸屬于“脈痹、痿病”等病。近年來,隨著“脈絡-血管系統病”概念的提出[2],而DPN常累及微血管,因此屬于“絡病”的范疇。臨床研究表明,中藥浴足治療此病療效突出,明顯改善DPN患者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3]。本研究基于“絡病”理論,選擇DPN血瘀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具有疏通經絡、養血通脈作用的五藤一仙湯治療取得了較好的臨床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年9月—2022年12月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內分泌科就診住院的DPN血瘀證8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2組,各40例。其中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39~61歲;糖尿病(DM)病程5~15年;DPN病程3~10年。觀察組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40~61歲;DM病程2~16年;DPN病程2~12年。本次試驗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本研究過程中,2組患者均無脫落、剔除病例,均能完成全部療程的護理觀察。經統計學分析,2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例,
1.2 診斷標準根據《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4]中DPN的診斷標準。中醫辨證標準:參考《消渴病(糖尿病)中醫分期辨證與療效評定標準》[5]中血瘀證的辨證標準:①四肢針刺樣麻木疼痛,固定不移,夜寐加重;②口唇紫暗、舌下脈絡迂曲;③肌膚干燥脫屑等,滿足其中1項即可辨為本證。證型的明確必須由2名副主任及以上職稱的中醫師對其進行辨證。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滿足以上診斷與辨證標準者;②對研究所使用的藥物無過敏者;③年齡18~65歲,性別不限;④認知清晰,可接受規律治療,依從性好,配合研究;⑤患者對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有備孕計劃、處于孕期和哺乳期;②存在嚴重臟器功能不全;③血糖波動較大者;④對于此次研究不能堅持至結束。
1.4 剔除 脫落與終止標準①無法堅持中藥足浴的患者予以剔除;②試驗過程中自身要求退出者為脫落病例;③用藥過程中發現嚴重不良反應者終止試驗。
1.5 方法對照組采用西醫常規療法治療。予個體化降糖治療,并口服甲鈷胺片(江西青峰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 H20051440,規格: 0.5 mg/粒)1粒/次,3次/d,餐后服用。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五藤一仙湯浴足,該方組成包括海風藤30 g,絡石藤30 g,鉤藤30 g,雞血藤30 g,首烏藤30 g,威靈仙 30 g,木瓜15 g,紅花6 g。加入 3 L 水先大火煮開再改用文火繼續熬制30 min,泡洗足部,水溫控制在37 ℃~40 ℃,時間30 min,每日1次。2組療程均為4周。
1.6 觀察指標
1.6.1 臨床療效按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醫臨床診療指南(2016年版)》[6]中的療效判定標準:患者的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為顯效;臨床癥狀明顯緩解為有效;臨床癥狀無任何改善的則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6.2 中醫證候積分評分內容包括肢體刺痛、唇色紫暗、舌下脈絡迂曲、肌膚甲錯4個方面,評分等級由輕到重分別記為0、2、4、6分,評估治療前后各個癥狀的積分變化情況。
1.6.3 Toronto評分采用Toronto評分量表評估治療前后2組患者神經受損程度,包括癥狀、感覺和反射評分,分數越高說明病情越重。
1.6.4 血糖水平測定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的水平,觀察其變化情況。
1.6.5 神經傳導速度通過常規肌電圖檢查,觀察治療前后2組患者的運動和感覺神經元傳導速度的改變情況。
1.6.6 護理滿意度護理滿意度分為滿意、一般、不滿意3個等級,包括護理態度、護理技術、護理效果,滿分為100分,護理滿意度=(滿意例數+一般例數)/總例數×100%。

2.1 2組患者療效對比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療效對比 (例,%)
2.2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 Toronto評分對比治療后,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Toronto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且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 Toronto評分對比 (分,
2.3 2組患者血糖水平對比治療后,2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血糖水平對比
2.4 2組患者神經傳導速度對比治療后,2組患者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均較治療前顯著加快(P<0.05),且觀察組顯著快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神經傳導速度對比
2.5 2組患者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例,%)
DPN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發病機制較為復雜,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與高糖代謝、氧化應激、組織缺血缺氧、胰島素分泌不足、炎癥及脂質代謝異常等存在密切相關性[7]。目前臨床上主要以營養神經、消炎止痛及控制血糖和飲食等對癥處理。甲鈷胺片是一種神經類藥物,具有營養神經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可提高神經纖維的興奮性,修復受損的神經纖維,加快神經傳導速度,然而單用甲鈷胺片治療時效果并不理想[8]。DPN屬于消渴的后期,即“消渴痹證”,由于消渴病纏綿不愈,久病入絡所致,誠如《類證治裁》所言:“諸氣血凝滯,久而成痹”。久病入絡屬于中醫絡病理論范疇,絡脈是DPN的核心病位,絡脈細小迂曲,消渴日久,耗氣傷津,絡病脈阻,血流不暢,瘀滯內停,經脈失養,導致四肢出現麻木、疼痛、感覺障礙等癥狀。瘀血是DPN的病機關鍵,可與西醫的微循環障礙學說即“脈絡—血管系統病”互為論證。因此,提倡從絡病學說論治DPN,也就是“以通為用”,活血通絡為此病的治療核心。中藥足浴療法具有方法簡單、操作方便、無毒副作用、患者依從性好等特點,是最常見的中醫特色外治療法,通過借助中藥溶液的溫熱效應,直接將藥物滲透到肌膚、毛竅,從而發揮治療作用。有研究表明,中藥足浴能夠減輕患者體內炎癥反應,提高神經傳導速率,改善病情[9]。
五藤一仙湯為“四藤一仙湯”加首烏藤而成,四藤一仙湯出自著名中醫祝諶予的經驗方,具有通經、養血、止痛的功效。《本草便讀》有云:“凡藤類之屬皆可通經入絡”。研究表明,藤類藥中的多種生物堿成分具有消炎鎮痛、調節免疫等作用[10]。方中鉤藤專于祛風,海風藤善于搜絡,雞血藤長于活血,絡石藤擅于舒筋,威靈仙通十二經脈,以上藥物能夠引諸藥直達經絡,達到通絡止痛的效果。此外,首烏藤入心肝兩經,除了祛風通絡外,還可養血安神,改善DPN患者的睡眠質量。木瓜可舒筋絡、活筋骨、止攣急。紅花具有活血通經、祛瘀止痛的作用。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鉤藤主要有效成分是鉤藤堿,其在保護神經系統方面有較好療效,同時具有抗內毒素血癥及抗凝等作用[11]。海風藤含有生物堿類、黃酮類、環氧化合物等化學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鎮痛的作用[12]。雞血藤主要有黃酮類、苯丙素類、萜類及甾醇類等成分,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炎鎮痛、抗腫瘤、抗氧化等藥理作用,在改善肢體麻木方面效果更佳[13]。絡石藤主要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炎等疾病,具有抗炎、鎮痛以及抑制異常免疫等作用[14]。首烏藤主要含有苷類、總黃酮和總蒽醌的成分,具有抗炎、降血糖、降脂、調節免疫、抗氧化等作用[15]。威靈仙具有抗炎鎮痛、降糖、抗腫瘤等多種作用,可負調控胰島素信號通路,抑制胰島β細胞的凋亡,從而維持胰島細胞數量,保證血糖穩定[16]。木瓜苷是木瓜發揮抗炎鎮痛作用的核心化學成分,可抑制外周炎癥反應,減少促炎因子的分泌[17]。紅花可抑制促炎因子的分泌,并下調小膠質細胞,阻斷神經元之間的傳遞,對治療炎性痛具有較好的效果[18]。縱觀全方,具有活血通絡、養血活血之效,可使患者麻木去,疼痛減,夜寐安。此外,本方用于足浴,足底穴位眾多,利用中藥液體浸泡足底,能夠刺激相應腳底穴位,從而調節相應的臟腑,能夠調節氣血,促進血液循環,從而緩解下肢麻木疼痛的癥狀。
本試驗結果表明中藥足浴療法治療DPN血瘀證患者療效理想,治療后2組運動與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均明顯提高,二者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最優,說明五藤一仙湯可明顯改善DPN血瘀證患者的血液流動性,改善下肢麻木疼痛的癥狀。同時,觀察組在改善中醫證候積分、Toronto評分方面顯著低于對照組,并且控制空腹血糖與餐后2 h血糖方面的效果優于對照組,進一步證明了五藤一仙湯浴足的療效,也為中醫藥治療此病提供重要的臨床證據。但是本研究觀察周期較短,未進行相關隨訪,在未來研究中需開展遠期療效和安全性觀察,以進一步為其推廣提供臨床證據。
綜上所述,基于絡病理論五藤一仙湯浴足可有效緩解DPN血瘀證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神經傳導速度,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延緩DPN進程,值得臨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