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文慧 田 麗 徐 靜△
產后抑郁癥(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是指產褥期發生的一種精神障礙性疾病,常表現為悲痛、懊喪、情緒低落、躁動、愧疚、哭泣、自卑、幻聽幻覺甚至有自殺傾向等臨床癥狀。PPD是產后臨床常見的并發癥,其危害大,如不及時干預,不光對產婦的身心造成極大傷害,同時也對嬰幼兒行為、性格、情感等產生深遠影響。西醫常單純按照癔病、神經衰弱、神經官能癥等進行治療,但臨床療效不甚理想。中醫認為PPD屬“郁證、虛證”范疇,產后臟腑傷動、亡血傷津、百節空虛、瘀血內阻、腠理不固、多虛多瘀等,都可導致發生PPD[1]。中醫綜合護理干預從整體的角度對機體進行全面調理,臟腑陰陽功能恢復到正常狀態,機體的病理紊亂狀態得以糾正,相較于西醫治療,其不良作用小,患者和家人更易接受,更能有效促進產婦身心健康。
1.1 一般資料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日照市人民醫院就診的80例PPD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年齡23~41歲,平均 (31.26±5.87) 歲;生產方式:順產29例、剖腹產11例;產嬰性別:男21例、女19例。對照組年齡24~39歲,平均 (30.48±6.24) 歲;生產方式:順產30例、剖腹產10例;產嬰性別:男20例、女20例。2組年齡、生產方式、嬰兒性別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診斷均符合《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統計手冊》[2]和《CCMD-3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3]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PPD診斷標準;②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18分;③無器質性病變。
1.4 排除標準①產前有精神障礙者;②伴有器質性病變者;③產后合并其他并發癥者。
1.5 方法
1.5.1 治療方法日照市人民醫院成立由護理人員和專科醫生組成的PPD干預小組,對照組實施西醫治療(主要服用抗抑郁藥),觀察組實施中醫綜合護理干預(情志干預、家庭支持、飲食干預、針灸療法、中藥調理),干預周期3個月。
1.5.2 觀察指標分別在干預前、干預1、2、3個月及隨訪進行HAMD共l7項測評分。
1.5.3 療效判定標準HAMD評分<7分或HAMD減分率≥75%為治愈,50%≤減分率<75%為顯效,25%≤減分率<50%為有效,減分率<25%為無效。臨床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 HAMD評分2組患者治療前HAMD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與治療前HAMD評分比較明顯降低(P<0.01);對照組治療2、3個月與治療前HAMD評分比較明顯降低(P<0.01);治療后,觀察組HAMD評分較對照組明顯降低(P<0.01)。見表1。

表1 2組患者HAMD評分比較 (分,
2.2 隨訪HAMD評分治療結束后隨訪,2組患者在治療結束后HAMD均有繼續下降趨勢,且觀察組HAMD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隨訪HAMD評分比較 (分,
2.3 臨床療效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臨床治愈率及治療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PPD是因產后多種因素(包括心理、生理、社會等)干擾而引起的一種以精神障礙為主的疾病。當前隨著工作生活壓力增大,PPD發病率有逐年上升趨勢,嚴重影響母嬰身心健康及家庭和諧,重度PPD者甚至有自殺傾向,如不及時干預,危害極大。探尋有效的PPD干預治療方法,對提高臨床治愈率及治療總有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3.1 情志干預中醫七情包括“喜、怒、恐、思、悲、憂、驚”,并提出了七情致病學說[4]。七情內傷指若七情過度可直接傷及臟腑,影響臟腑的氣機,造成氣機紊亂,容易導致機體病理改變而致機體病理性損傷或使病情加重[5]。孕婦生產后,尤其初產婦,面對角色的轉變,對初為人母感到不適應,難免出現緊張、焦慮、無所適從、壓力過大等心理,護理人員要及時與之溝通,耐心傾聽患者訴求,讓其將壓抑情緒釋放出來,同時護理人員根據患者情緒進行認真開導,對其進行育嬰知識教育、教會正確的母乳喂養方法,為轉移產婦注意力,鼓勵其與嬰兒多接觸交流,緩解患者的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提高其育兒自信心。告知患者產后暫時情緒不穩定是正常現象,消除其自卑心理。要學會自我心理調節,閑來可以聽聽輕音樂,在舒適音樂中放松自己,調節好自己的心情,積極配合其它療法,盡快從當前不良情緒中解脫出來。
3.2 家庭支持家庭、社會的支持對治療PPD尤為重要[6]。家庭要給予產婦足夠重視,改善家庭關系和生活環境,為產婦營造一個家庭關系和諧、環境安靜舒適、家庭氣氛良好的產后家庭環境。護理人員深入產婦家庭,讓老人摒棄重男輕女的陳舊觀念,搞好婆媳關系,消除患者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尤其對丈夫健康宣教,讓其了解產后醫學心理學及育嬰相關知識,協助產婦做好對嬰兒的照護及喂養工作,保證產婦足夠睡眠時間,加強對愛人的關懷,給予最多體貼、理解、關心與愛護,多與患者交流溝通,讓其獲得歸屬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提高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這些都對治療PPD有幫助。
3.3 飲食調理科學健康合理的產后飲食能讓產婦身心愉悅,對輔助治療PPD有幫助。飲食應清淡適宜,拋棄產后大魚大肉等高蛋白高熱量陳舊飲食習慣。由于產后胃腸功能還沒有恢復正常,要少食多餐,以免增加胃腸負擔,又能保證營養[7]。護理人員協助家屬根據患者情況制定飲食膳譜,葷素搭配適宜,忌營養單一,食物要多樣化,谷類、肉禽類、蔬菜、水果搭配合理,廣而食之,保證營養均衡,但切忌盲目進補。
3.4 針灸療法針灸是中醫學傳統治療疾病的獨特手段之一,它是一種通過經絡、腧穴相互之間的傳導,以疏通經絡、扶正祛邪、調和陰陽達到“補血養心”“內病外治”的療法[8]。針灸穴位包括血海、三陰交、足三里、神門、關元、神門等。針灸頻率每天1次,連續針灸6 d間隔1 d,1個療程為1個月,共3個療程。針灸療法的主要功效為改善產后因神經系統失調、內分泌紊亂而導致的抑郁、失眠等癥狀,經脈調節臟腑陰陽,氣血得以調理,達到治療PPD的目的。
3.4 中藥調理中醫學認為PPD屬“郁證”范疇,產后心神失養、氣血虧虛、血不養心、脾失運化、肝失疏泄、氣機逆亂,從而導致PPD發生[9]。中醫治療遵循的原則為疏養結合、補肝調肝、養心安神。觀察組采用中醫辨證理論輔以中藥調理:①氣郁化火者:薄荷、龍膽草、梔子各9 g,當歸、制香附、白術、茯苓、牡丹皮、郁金各12 g,白芍14 g,柴胡15 g,大黃3 g;②肝氣郁結者:陳皮、枳殼、川芎、柴胡各12 g,青皮 、郁金、香附、紫蘇梗各9 g,甘草3 g,白芍15 g;③抑郁傷神者:合歡花、百合、浮小麥各30 g,大棗5枚,郁金18 g,甘草12 g;④陰虛火旺者:牡丹皮、山藥、茯苓各18 g,麥冬、山萸肉各15 g, 熟地黃21 g,五味子、玄參各12 g,酸棗仁30 g,西洋參10 g。水煎服,每日2次。中藥能糾正機體的病理紊亂狀態,從整體調節陰陽平衡,達到臟腑陰陽功能恢復正常。
日照市人民醫院成立了健康教育大課堂,對孕前、孕中及產后的婦女定期進行健康教育指導,讓其獲悉孕產相關防控知識,對減少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具有積極指導作用。對PPD患者,護理人員協同專科醫生進行有針對性的綜合干預,實踐證明效果良好。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通過中醫綜合護理干預后臨床治愈率、治療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比較得到明顯提高,具有良好的臨床效益和社會效益,也為今后治療PPD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