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李盛 通訊員 呂國峰
在西城區西四南大街43 號,有一處古香古色的小院,這里是北京第一個非盈利性的公共閱讀場所。小院山門兩側的墻柱上分別掛著用不同字體書寫的匾額,右側用古樸的隸屬寫著“正陽書局”,左側用遒勁的行書寫著“北京磚讀空間”。
整座小院均采用古式的灰磚砌成,小院正中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具有800 年歷史的古塔——萬松老人塔,據說是金末元初高僧萬松行秀禪師的骨殖塔,清代修建的外塔包裹著內層的元塔,一代代修繕維護直到今天。
正陽書局的“掌柜”崔勇是地道的北京“80 后”,從小生活在前門大柵欄。“要說北京人心目中的北京地標建筑,不是故宮,不是長城,而是正陽門,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所以,他將自己的書店命名為“正陽書局”。2009 年,崔勇創辦正陽書局,原本開在大柵欄,主營有關北京歷史文化的書籍。數年后,西城區文化委員會向他伸出了協作之手。
在萬松老人塔完成文物修繕、院落騰退等工作后,向公眾開放就提上了議事日程。西城區文委經過反復考量,認為可以把實體書店和文物保護事業結合在一起。免去房租,可以保障實體書店的經營和發展;書店對文物沒有擾動,讀者在購書、看書的同時還能對文物有所了解。如此一來,既能促進公眾閱讀,又能有效利用文保場所,可謂一舉兩得。西城區文委就多家希望入駐磚塔小院的國營和民營書店進行了考察,標準之一就是書店必須和北京的歷史文化相關。最終,崔勇的方案中選。2014 年4 月23 日,世界讀書日當天,正陽書局暨北京磚讀空間正式對外開放。2015年,崔勇關閉了大柵欄的正陽書局,把全部精力投入了磚塔小院。
“從2014 年至今,正陽書局不僅是全國首例由政府免去房租、由社會力量提供專業公共文化服務,探索文物建筑合理利用和開放管理的示范案例,更是政府扶持實體書店的具體舉措。對我們來說,除了要保護好這座800 余年的歷史古跡,更要守護和傳承這座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崔勇說,“與萬松老人塔結緣,讓我們成為了新一代的守塔人,除了自感對于文物保護的責任之重,更有著對于古都北京這座城市文脈傳承的使命與擔當。”
邁進小院,非常有生活氣息,院子里有供人休息喝茶的竹藤躺椅。這一方小院里,有石榴樹、有花鳥魚蟲圍著古塔,像是它的守護者。
進門左手邊,便有一排室外書架。讀者可以取來一本,坐在院子里的躺椅上,感受一回北京城的市井生活。
大門里頭迎面兩扇木門,右書:禮樂家聲遠,左書:讀書世澤長。旁邊矗立著一座半米高的石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萬松老人塔。
圍著磚塔,你還可以看到各種寫著“家風”的門板和石階。崔勇指著其中一副門板上的對子說,“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承載著老北京人立德樹人、讀書傳家的期望,而“讀書”和“傳家”也是正陽書局的內核,這里傳承的恰是屬于北京的記憶和未來。
據崔勇介紹,大門旁邊的“北京磚讀空間”,“磚”有兩層意思,一是取“專”字的“讀書要專心”;二是寓意古塔一磚一瓦,都是悠久歷史文化的積淀。
院內一南一北各有兩間書屋,這家書局的特色就在于“通過史料典籍、資料文獻來敘說北京3000 余年的建城史和850 余年的建都史。”它融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三館為一體。
這些關于老北京的圖書,不像其他綜合書店按照人文社科、自然科學分類,而是按照北京文化歷史來分,不論您是對北京的歷史、文化、旅游還是美食感興趣,都能在這里找到相當豐富的圖書和資料。
店里沒有大眾暢銷書,所售之書皆與老北京文化相關,分類也是按照北京文化歷史來的。在這里可以看到很多老照片、舊地圖,也有店主收藏只看不賣的絕版書。
“北京磚讀空間”的運營模式介于傳統的實體書店和傳統的共同通轉之間,在辦理讀者卡以后,讀者可以免費借閱,在這里買書還能打折。關于書店的客源,崔勇介紹道,因為書店里的書大多是關于北京的歷史文獻,所以來這里的讀者大多是因為寫論文要查閱文獻。論文寫完后他們就不需要這些書了,所以沒有必要購買書。為此,老板允許大家借閱書籍。但是,有些讀者慕名而來,一定要買書,就是為了在數據上給予書店支持。如果讀者有其他相關書籍,也可以選擇將書存在書店,就像存紅酒一樣。
“正陽書局”和“北京磚讀空間”這兩塊牌子,意味著崔勇要做的既是一家需要利潤的實體書店,也是一個非盈利的公共閱讀空間。除了售書、借書、辦文化活動,崔勇還嘗試做起出版,這就是“正陽文庫”。
崔勇告訴記者:“正陽書局誕生這些年來,我們在創業路上積累了很多資源,認識了很多讀者朋友。我發現關心北京歷史文化的人當中,退休的老年人有不少,他們什么都不圖,不為賺錢,就是想把自己以前見過的老北京留下來。他們寫了書,但出版社認為沒有市場,能面世的只是一小部分。建立一個出版發行的渠道,也是我作為北京人的責任,是正陽書局作為一家專營北京歷史文化的特色書店的責任。而且政府免費提供給我們地理位置這么好的一個院子,我們也有責任回饋社會。”
2018 年起,正陽文庫也陸續發行一些書籍。這些主要關于老北京的系列叢書,既有學術專著,也有坊間珍聞。比如瑞典漢學家喜仁龍先生的《北京的城墻與城門》,收錄珍貴影像109 幀、測繪圖50 幅,讓人們看到消逝了半個世紀的北京城墻與城門;《北京城:中國歷代都城的最后結晶》,講述朱祖希先生對于北京城的歷史淵源和保護利用的理解;《兩代攝影師一座北京城》,以近似的機位和角度記錄城市的變遷……那些逝去的風景以文字的形式留存于一代一代人的心中,成了老北京人心靈的慰藉。
在北京歷史文獻方面,崔勇個人也有不少收藏。不過他說,他并不是像一般的藏書家那樣慕古,看重書籍的刻印年代或刻本的精美程度,“對正陽書局而言,最重要的是把北京各個時期的歷史文獻做一個系統的整理,而不是一味追求文獻的古老。我們也收集改革開放以來的文獻——因為今天同樣值得記錄,今天創造的也是歷史。”崔勇的志向是,“希望通過正陽書局的出版和藏書,構建一個完整的‘北京學’知識體系,能讓大家系統地了解北京的歷史文化。”
正陽書局小院里的一切,讓人仿佛回到老北京的生活點滴。老北京人到了這里,心生默契,仿佛尋回了兒時的四九城。冬日午后陽光下,在北京最古老的胡同里,最古老的磚塔腳下,一邊喝茶,一邊享受閱讀老北京的樂趣,何嘗不是一件樂事。

“正陽書局”和“北京磚讀空間”這兩塊牌匾掛在小院大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