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脖子,內蒙的肩,西藏的袖子搭兩邊,壯族三月三的音樂響徹天,中華民族共舞同心圓!日前,波列(壯族嗩吶)吹出的“科目三”,讓民族元素拉滿了!壯族波列吹出的科目三,從立意到腦洞,從畫面到服裝,“土味兒”爆火的背后,我們能夠看到,“民族味兒”也有大情懷。
@錢辰:
國內的大眾文化領域已經很久沒有出現新梗,直到最近一種被稱為“科目三”的舞蹈異軍突起,上一次這樣全民“開跳”,還得追溯到“小蘋果”那會。與以前一提及大眾齊跳舞就帶有“土味兒”不同想,如今,“土味”一詞代表的不再是品位的區隔,而是“本土”的風味。
@趙如涵:
近年來,非遺積極與文創、鐵路專列+旅游、展演等跨界融合,在新的應用場景中煥發生機。文化不斷創新,為人類生活注入源頭活水。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其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與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相契合,需要在創新表達形式上下功夫,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廣開來、傳承下去。
@苗瑞祥:
“土味兒”爆火的背后,是我國人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文物日益增長的關注度,是不斷升華的家國情懷,是越來越走向國際的中華文化受到重視。如果說傳承是一種歷史責任的話,那么創新更是一種時代責任。唯有在傳承基礎上不斷創新前行,方不辜負先輩重托,讓民族文化不斷發揚光大。
@朱浙萍:
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就如,壯族波列吹出的科目三為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提供有益借鑒。新時代,需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將其轉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和行為習慣,讓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張志安:
不論是日前火遍熒屏的“中華經典誦讀大會”,還是“一帶一路”中歐班列的“鋼鐵駝隊”馳騁東西,抑或是而今“火出天際”的“科目三”……我們必須善于挖掘文化記憶,自覺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周軍:
最是文化能夠直抵心靈?!皬V西科目三”爆紅網絡,這也是廣西借勢宣傳和推廣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歷史文化的一次機遇,當地也應深入挖掘背后的文化內涵和價值意義,融入更多讓人記得住、有共鳴的創新創意,更好地保護和發展這一特色鮮明的網絡文化現象,打開更多的“新意”和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