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慈
山藥別名玉柱,含有豐富淀粉,甚至可當飯吃。主要食用部位為地下塊莖,分長根、扁根、塊根等幾大類型,且以長根為主,今稱鐵棍山藥,傳統市場常見。
宋人朱弁《曲洧舊聞》中,提及一個故事。指出:“道人沈天休嘗言:頃年采藥山中,糧絕,掘山藥煮食,見一藤引蔓甚遠,而葉特大,疑其非也,乃共掘之,大如柱,長數尺,蓋亦山藥也。大莖可享半月,戲目為‘玉柱’。其后,玉柱之名稍著,鬻山藥者,利其易售,皆冒‘玉柱’之名。”可見商人為了促銷,山藥遂有此一令名。
南宋詩人陳與義,曾作《玉延賦》,取山藥的香、色、味為三絕。反之,陸游《書懷》詩云:“濯錦江頭成昨夢,紫芝山下又新年。久緣多病疏云液,近為長齋進玉延。啼鳥傍檐春寂寂,飛花掠水晚翩翩。支離自笑生涯別,一炷爐香繡佛前。”在萬般無奈下,進食山藥療饑,同時觸景生情,真個是凄慘啊!
我曾在杭州的“玉皇山菜館”品嘗一道素山藥菜,不知是否用此燒的,其菜名為“假宮保雞丁”。以山藥丁代雞丁,花生米去皮晾干,小火炸至金黃,盛起備用。將山藥丁掛糊,微火炸至外酥里透,亦盛起備用。接著在鍋中留少許油,入豆瓣醬、生姜末、青蒜葉一起煸香,然后把花生米、山藥丁倒入鍋中,噴少許黃酒,加些糖。勾完芡,快速翻炒,即可裝盤上桌。
此菜金紅油亮,口盛脆爽帶糯,微辣不燥,比起真正的宮保雞丁,異曲同工,別有滋味。
明人李時珍認為:“薯蕷入藥,野生者為勝;供饌,則家種為良。”所謂的懷(淮)山藥,均經過加工,焙干再切片,與鮮品有別。江南所產者,水分含量多,滑膩度較低。清查慎行《人海記》云:“北方山藥,產于采堉者,為天下最,常于朱竹垞檢討席間食之,真瓊糜也。”文中的“堉”通“峪”,采堉在北京西郊;朱竹垞即朱彝尊,為有清一代的大食家。
北京出產好山藥,自然有美味肴點,“蒸山藥泥”乃其佼佼者。其具體作法為:山藥去皮,放入生豬油(可代以素油)、白糖等,上鍋蒸透,搗成泥狀,盛在碗中,吃時略蒸,再行翻扣,呈水晶狀,甜軟細膩,妙不可言。
此一甜菜,徐珂《清稗類型鈔》記:“若夫小酌,則視客所嘗,各點一肴,如……‘廣和居’之‘吳魚片’‘蒸山藥泥’。”而位于宣武城門外南半截胡同的“廣和居”,味冠京華,饕客云集,店家的“蒸山藥泥”,內餡尚可包棗泥、澄沙,手法更為高明,名士如何紹基、張之洞、樊云門等,莫不品題,稱道再三。
“廣和居”后易名為“同和居”,我曾到此用餐,吃了不少佳肴,印象十分深刻。吃到了“拔絲山藥”,既香且甜,外脆內軟,真棒。
口福不錯的我,亦品嘗過北京傳統的“棗泥餡山藥糕”,此法出自明人宋詡的《宋氏養生部》。制法為:將山藥、土豆(馬鈴薯)去皮,蒸熟揉成泥,分成三份,用凈布把其中一份揉成方形,依序鋪上棗泥、山藥泥、金糕泥各一層,再覆一層山藥泥,切開即成。瑩白其外,藏金及褐,松軟滑柔,各味爭輝,確為美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