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銀平

8 歲讀小學,26 歲廈門大學讀研結束,回頭去看時,求學歲月整整18 年,很多關于學校的記憶已經被四季的輪回碾壓殆盡。
可是,今天一個關于差生家長發言的熱點視頻,讓一盒粉筆頭從記憶深處清晰地浮現在我的腦海里。這又何止一盒粉筆頭呢!看著它們擠擠挨挨地堆在一起,我忽然覺得他們曾在黑板上寫滿了知識,卻在這個小盒子里碼住了一個差生的委屈和堅強。
從小學開始,我就對數學表現出來非常明顯的不敏感,似乎天生對數字的悟性就差,于是順理成章地成了數學老師眼中的“差生”。記得五年級的時候,數學黑板上經常出現的“雞兔同籠”“追及問題”讓我痛苦不堪。有一次,老師讓全班的同學解應用題,我埋著頭拼命思考,緊張之中感覺身邊的同學都有了答案,就會愈加慌亂,幾乎要流汗。就在這時,一個粉筆頭飛到了我的頭上,我頓感“天靈蓋一顫”,像極了影視劇里中彈的鏡頭。如果沒有后面的桌椅遮擋,我想自己會不會飛出去幾米呢?后面似乎是數學老師的抱怨,但是我真的什么也聽不見,低著頭,雙眼淚水朦朧,已經看不清試卷的題目了,只記得后來眼淚一滴滴默默地落到那張答得極差的試卷上。
后來,上初中,上高中。在文理分科之前,那些擊中我額頭的粉筆頭也變得五花八門起來,不止有不喜歡的數學,還有物理、化學,甚至還有實驗課上看不清來向的它們。我總是在被擊中之后,默默地撿起那些擊中我的頭部,又掉落到地上的“小家伙”,收進一個小鐵盒里。隨著年齡的長大,漸諳世事,我不再害怕它們,學會了把它們看做是自己的“小伙伴”。它們從老師的手里,從彌漫學習氛圍的教室,劃一道弧線,精準地來敲醒我:要記住自己還有很多弱項,要不斷地去提高。
高二開始分班,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文科,飛來的粉筆頭逐漸變少了,縱然是最差的數學科目,也很少有人向我扔粉筆頭了,一個數學“差生”的自尊在老師們的無暇顧及之中重新有了療養的機會,直到2005 年,如愿考上了大學。
如今,時隔很久,我也早已不再是學生,也早已不用再去擔心會不會隨時有粉筆頭飛來擊中自己的腦袋。但是看著那盒自己曾經默默收藏的粉筆頭,它們依然就像一顆顆“小子彈”,曾經穿過“差生”的自尊心,如今看見,仍然覺得內心隱隱作痛,有些傷害終究是時間無法彌補的,即使當年的“差生”如今已經變得優秀,也仍然無濟于事。
有一天,我試探性地會問上小學的兒子,你有沒有被老師的粉筆頭擊中過。他說:“沒有,老師都用PPT 了?!笔前?,粉筆可以消失,但是我想那些能夠擊中學生身心的“粉筆頭”從未消失,它變化了形態,可能是一句話,一條信息,也可能是一個表情包!多么希望,所有的老師們都能夠將那些“粉筆頭”悄悄地收起來,給孩子們留下“無痛”的校園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