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經濟帶,也是連接青藏高原、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的生態走廊。甘肅省位于黃河流域上游,甘肅段干流占黃河干流總長度16.7%,是黃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但由于地處西部內陸半干旱地區,水資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問題凸顯,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弱,生態修復、水土保持與污染防治責任重大。綠色普惠金融融合了綠色金融“可持續性”與普惠金融“可獲得性”雙重優勢,在商業可持續條件下為普惠對象提供綠色金融服務。因此,通過發揮金融資源綠色配置功能,將金融資源引入生態環境建設與綠色發展,積極探索綠色普惠金融支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實踐,加快黃河流域城市綠色發展轉型,具有重要的現實借鑒價值。
一、平涼市主要做法
平涼市搶抓政策機遇,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圍繞支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重大項目、綠色低碳發展、鄉村振興、普惠金融等領域開展金融服務,積極探索金融支持生態環保治理整區域、全鏈條開發模式,構建多元化投入機制,努力實現生態修復與綠色發展互促共融,持續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
(一)先行先試,探索推進綠色普惠金融政策與標準落地。一是方案先行。平涼市政府先后印發了《平涼市“十四五”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平涼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2-2025)》《平涼市全域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實施方案》《平涼市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行動實施方案》《平涼市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等文件,明確提出開展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EOD)試點,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全面落實森林、草原、濕地、耕地、水流、沙化土地等領域生態保護補償與排污權、碳排放權、用水權等市場化交易制度的工作目標。二是金融助力。日前,人民銀行平涼市分行結合全市產業鏈培育構建和產業發展實際,研究制定了《平涼市綠色金融支持鄉村振興和生態保護協同發展工作實施方案》,通過發揮金融支持綠色發展的資源配置功能,鼓勵和引導銀行業機構創新綠色融資產品和服務模式,建立綠色信貸業務高效審批機制,督促金融機構建立綠色融資支持清單,綜合運用“線上+線下”渠道,有效整合資源資產,拓展金融賦能空間,推動綠色金融支持鄉村振興和生態保護協同發展。三是標準探索。2024年2月平涼市金融學會發布的甘肅省首個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金融團體標準《銀行營業網點點位建設指南》正式實施,為規范銀行營業網點環境、功能、親民與應急建設提供了標準化技術支撐,進而為推動平涼市碳普惠城市建設提供了金融參考。
(二)搶抓機遇,積極推進鄉村振興與生態環境治理融合發展。一是綠色生態系列貸款助力鄉村振興。人民銀行平涼市分行結合綠色金融服務全域生態治理中的“盲點”“死角”,指導農發行平涼市分行整合創新推出了“農村土地流轉和土地規模經營貸款”“水利建設貸款”“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貸款”“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貸款”4項綠色生態貸款,同時為崆峒區崔佳咀、端立村、峽門汪陳灣、關梁村、小馬村分散式風電項目放款1.95億元,助力鄉村振興與生態環境治理融合發展。二是混合融資助力生態扶貧項目落地。農發行、甘肅銀行、郵政儲蓄銀行等金融機構先后向靜寧葫蘆河流域綜合治理項目、崆峒區林草生態扶貧項目投放綠色貸款6.2億元,同時積極對接靜寧葫蘆河流域綜合治理及蘋果產業發展EOD項目。國家開發銀行、郵儲銀行和甘肅銀行等金融機構積極對接項目實施單位授信需求,通過參與銀團貸款以混合融資模式助力西北地區首個林草生態扶貧項目落地平涼。三是光伏貸助力農村綠色低碳發展。崇信農商行創新推出了“光伏貸”信貸產品,積極與農村能源中心、國網供電公司合作,支持光伏農業復合發電項目建設,把土地和光照資源優勢轉變為百姓兜里的“真金白銀”,有效解決了農戶的資金需求,實現了鄉村振興和生態保護雙贏。平涼市華龍證券推出了平涼市首筆綠色資產證券化業務,為平涼市城鄉發展建設投資公司發行鄉村振興企業債3.89億元。靜寧縣各金融機構探索實施“光熱互補示范+農戶”等農村綠色低碳發展模式,向轄內相關供暖企業或設備廠商和取暖農戶為貸款主體投放信貸資金約16億元,支持農村清潔采暖和節能改造,實現了農村綠色普惠發展。四是“保險+期貨”助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靜寧縣人保財險、銀河期貨聯合鄭州商品交易所,實施了靜寧蘋果“保險+期貨”縣域(鄉鎮)覆蓋項目,為全部24鄉(鎮)1.2萬戶蘋果種植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購買蘋果“保險+期貨”,投保蘋果4萬余畝,有效提升了蘋果產業風險防范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基于全縣商品經濟林100萬畝和公益林70萬畝的現狀,對碳排放權保險的前期評估進行了有益探索。
(三)科技賦能,積極支持黃河流域特色企業數字化轉型。一是推進農業供應鏈金融數字化轉型。目前,人民銀行平涼市分行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基于數字科技背景下實現農業供應鏈金融,先后推出了以綠色有機農產品“靜寧蘋果”為質押的“倉單貸”“金果產業貸”等綠色信貸產品。利用數字化設備分選優質綠色有機農產品入庫形成倉單存貨,引入物聯網等新技術進行全程電子化管理,并加入保險增信措施以降低標的物損失風險,針對特色涉農企業,運用大數據實現浮動授信及線上信貸辦理,累積投放信貸資金6.5億元,支持靜寧縣建成果品認證基地53萬畝,推動了蘋果產業鏈的綠色、規范、快速發展。二是為適應中小企業綠色低碳發展、數字化發展轉型新常態的需要,平涼市金融機構依托國家電網數字化產業鏈金融服務平臺積極引導各金融機構對接平臺產業鏈中小微企業,幫助電力產業鏈上中小微企業獲得普惠金融服務2223.13萬元。興業銀行蘭州分行結合電網設備供應商平涼甘昆明電線電纜有限責任公司產品減排測算報告每年能貢獻減排量144噸的實際,將融資利率與項目減排效果掛鉤,向鏈上企業授信200萬元,已投放“碳e融”綠色貸款161萬元,融資利率較傳統供應鏈金融產品下浮60BP,實現“碳評+金融”模式在西北地區的首次業務貫通,切實幫助鏈上企業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三是積極推進碳普惠城市建設。平涼市全力打造適應自身發展的特色碳管理模式和平臺,積極幫助中小企業開展碳減排、碳交易活動。平涼米祥仁供電所成立了西北首家碳服務營業廳,重點針對碳配額交易、碳資產管理、碳普惠、CCER綠色碳交易四類業務,建立面向公眾提供各類碳咨詢和業務服務的碳服務窗口,初步形成“統一前端+多維后臺”的服務方式。通過碳服務機器人、自助式終端、“低碳崆峒”碳普惠小程序、低碳數智沙盤等設施,為企業和個人提供碳資產盤查、評估、配額交易和綠電交易等各類咨詢服務,推動碳普惠機制建設。
二、綠色普惠金融支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困境與挑戰
(一)綠色普惠金融標準體系及政策制度建設不完善。目前,我國綠色普惠金融尚處于探索階段,關于綠色普惠金融的融資主體界定、產品服務規范等還未建立成熟的綠色普惠金融認定指標體系與政策框架。金融機構業務開展主要依據《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年版)》《綠色產業指導目錄(2024年版)》政策執行,且更多關注大型綠色項目,中小微企業和個人生產經營主體在綠色普惠金融業務領域的識別標準缺失,往往具有較高的認定門檻。綠色普惠金融業務開展需產業管理、環境保護、金融監管等多部門協同配合,但當前綠色普惠金融政策銜接機制不健全,缺乏法律法規支撐,相關部門對項目性質認定標準不一致導致部分應納入綠色普惠業務管理的項目無法獲得相關專項政策支持。
(二)綠色普惠金融發展內生動力不強。一方面,綠色普惠金融業務具有綠色認定難、投資周期長、收益不穩定等特征,由于缺乏專業的生態評估機構,綠色資產估值、流轉難度大嚴重影響了金融機構信貸投放的積極性。加之,目前針對綠色普惠金融業務的專項激勵政策不完善,金融機構參與綠色普惠金融業務的內生動力不強,難以形成可操作性強且標準化的業務流程。另一方面,當前綠色普惠金融在中小微企業和個人生產經營主體中的認知度低,對綠色普惠業務的環保技術要求帶來的高成本與銀行信貸認定的高門檻往往望而卻步,市場主體參與度不高。
(三)綠色普惠金融信息測度與共享技術支撐不足。由于中小微企業和個人生產經營主體的綠色信息采集、核算、監測、發布缺乏有效規范的技術平臺及信息共享機制,金融機構與政府部門及第三方評級機構的信息溝通反饋存在一定局限性。實踐中小微企業和個人生產經營主體多以家庭式生產管理模式運營,缺乏完善的財務管理體系,其財務、環境信息數據難以進行準確監測,可能導致金融機構對該群體的經營狀況、信用資質、對綠色金融產品的需求及生產經營活動環境效益的評估出現偏誤。而在信息收集、測度過程中所耗費的大量的時間精力也無形中增加了金融機構的人力、物力成本,影響金融機構參與綠色普惠金融業務的積極性。
(四)綠色普惠金融產品服務創新水平有待提升。目前,綠色普惠金融作為金融市場的新興領域,面臨著金融產品供需失衡、創新成本高、數字化程度低等問題,還未形成全面的綠色普惠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面向中小微企業和個人生產經營主體的綠色普惠金融產品較為單一,基本以綠色信貸產品為主,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等多元化的融資工具的應用仍非常有限。且針對現金流不穩定、擔保物估值難度大的小微企業綠色轉型需求,現存的綠色信貸產品服務匹配度不高,智能化水平低,金融服務效率低。綠色普惠金融業務開展難度大,不能很好滿足當前多元化、多層次的綠色普惠金融需求。
三、對策建議
(一)構建統一的綠色普惠金融標準體系及政策框架。探索建立統一的綠色普惠金融標準體系,明確綠色普惠金融主體資格、產品適用范圍、信息披露等認定標準。逐步完善綠色普惠金融地方政策規范,加強金融監管機構與環保、發改部門的協同配合,推動建立地方綠色普惠金融項目目錄,提高綠色普惠項目識別的精準性和效率。同時,充分運用碳減排支持工具、專項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制定差異化的綠色普惠金融考核獎補制度,引導激勵金融機構加大對綠色普惠金融的實踐與創新。
(二)提升綠色普惠金融數字化水平。進一步增強綠色普惠金融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搭建綠色普惠項目信息管理平臺,探索運用數字化技術實現綠色普惠信息識別、采集、監測、共享以及項目環境信息披露、效益測算、風險分析等功能,實現金融機構與各主管部門信息整合共享。發揮數字化技術支撐作用,借助大數據分析技術提升中小微企業碳排放核算與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引導金融機構與市場主體規范披露碳排放、環境效益、社會績效等信息,提高綠色普惠金融業務的透明度和服務效率。
(三)完善綠色普惠金融組織體系。一是建立專業化金融組織體系。目前部分國有銀行已設立了綠色事業部或專門的綠色部門,但還未形成專業化綠色普惠金融組織體系,相應的信貸項目審批流程、風險管理機制仍不健全。未來可引導金融機構探索打造綠色普惠專營機構,在現有專營事業部基礎上整合設立綠色普惠金融事業部,指導服務功能“綠化”,提高綠色普惠金融的服務廣度、服務深度和服務精度。二是強化人才培養。積極舉辦培訓和開展交流活動,引導金融機構加強與環保等外部機構的合作,強化綠色普惠金融政策制度的梳理和解讀,切實提高從業人員對綠色普惠金融業務的認知與服務能力,從而激發參與綠色普惠項目積極性,持續提升綠色普惠金融服務效率。
(四)因地制宜加大綠色普惠金融產品服務創新。鼓勵金融機構結合地方產業發展實際,因地制宜加快綠色普惠金融產品服務創新。圍繞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特色生態農業、綠色建材等重點領域,開發精準滿足普惠群體融資需求的綠色信貸、債券、保險等基礎性綠色普惠金融產品并探索發展綠色供應鏈金融服務,拓寬融資渠道,對能耗高但發展潛力大的核心企業及上下游經銷商,在引進綠色設備、研發先進工藝、推動低碳轉型等方面給予專項金融支持,以產業鏈建設帶動綠色普惠金融服務質效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