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涼州文化的歷史脈絡與獨特內涵

2024-02-26 00:00:00李元輝
發展 2024年12期
關鍵詞:文化

涼州文化底蘊深厚、特色鮮明,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史前至明清,涼州文化形成的歷史脈絡清晰,文化內涵獨特,文化地位作用重要。挖掘整理和傳承弘揚涼州文化,對于增強文化自信,服務支撐文化強省建設和“一帶一路”文化共建共享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武威,古稱涼州,位于古絲綢之路的要沖,素有“通一線于廣漠,控五郡之咽喉”戰略重地之稱。2000年前,一條綿亙萬里、連接亞歐的絲綢之路,開啟了中西方文明交流發展的恢宏篇章。從那時起,武威如一顆耀眼的明珠,鑲嵌在這條古老的通道上,光彩奪目,魅力四射。中國旅游標志“馬蹄飛燕”驚艷世界,“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名傳千年,“涼州會盟”歷史見證地彪炳史冊,“隴右學官之冠”武威文廟斯文鼎盛。東西方文化雜糅薈萃、融會貫通;多民族聚居交流融合、互學互鑒,書寫了天馬故鄉、書城不夜的燦爛輝煌,造就了五涼京華、河西都會的繁榮富庶,孕育了特色鮮明、底蘊深厚的涼州文化。涼州文化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鑒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獨樹一幟,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涼州文化的概念

古代的涼州,曾經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舞臺、民族融合的大熔爐。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資源豐富,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特色鮮明、內涵博大的涼州文化。關于涼州文化的內涵和外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在吸納專家學者意見的基礎上,整理了一個大致的概念,即涼州文化是以武威為中·心,在河西、隴右一帶長期形成的以“涼州”為象征或意象的邊塞文化的泛稱。涵蓋與之相關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軍事、商貿、文學、藝術、民俗等各個方面,是古代絲綢之路甘肅段上多元文化交匯融合的精華,是中華文明幾千年來文脈賡續的典范。

二、涼州文化形成的歷史脈絡

(一)史前時期

武威歷史悠久,早在5000多年前,涼州先民就在這里生活繁衍,創造了馬家窯、齊家、沙井等璀璨奪目的史前文化。在已發現的馬家窯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陶器等器物。武威皇娘娘臺屬于齊家文化遺址,出土的大量器物反映了當時原始農業經濟、原始畜牧業十分發達,為人們整理研究齊家文化提供了基礎和條件。出土的玉石器多達83件,說明此地曾是“西玉東輸”的必經之地。民勤沙井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既有新石器時代的陶罐石斧,也有青銅器時代的銅刀銅鏃,還有大量的金耳環、綠松石、貝殼、蚌珠等飾品。

(二)先秦兩漢時期

先秦時期,烏孫、月支、匈奴等游牧民族先后在河西駐牧。姑臧城與休屠城的修筑,開啟了武威城市發展史上新的篇章。漢武帝置河西四郡,武威開始設置郡縣,為凸顯漢朝軍隊的“武功軍威”而得名。張騫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后,武威成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驛站和商埠重鎮。西漢時設十三州刺史部,武威屬涼州刺史部。兩漢時期的涼州,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是“隔絕羌胡”的戰略要地,是經營西域的橋頭堡壘,是守護長安的天然屏障,又是經濟發達的富庶之地、中西交流的重要驛站。漢武帝實行移民屯田的政策,來自中原地區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生產工具廈儒學文化等先后在包括武威在內的河西地區推廣開來,有力推動了當地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儀禮簡》《醫藥簡》《王杖簡》為代表的“武威三簡”及“白馬作”漢筆等在武威境內出土,證明先進的中原文化已經在河西得到長足發展,涼州成為儒學西進過程中的重要地區。出土于武威雷臺漢墓的銅奔馬及銅車馬儀仗俑,顯示了漢代高超的青銅鑄造技藝,銅奔馬以其巨大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被定為中國旅游標志。

(三)魏晉時期

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大亂,河西地區先后出現了五個以“涼”為國號的政權,即前涼、后涼、南涼、北涼、西涼,歷史上禰之為“五涼”。河西地區自張軌始,將興學重教作為立國之本,開始振興文化教育。此后,五涼政權普遍敦崇儒學、興辦學校、優禮士人、倡導私學,從而使中原文化在河西地區得以保存延續,出現了學術文化事業空前興盛的局面。張軌在姑臧城建立學校,并征召河西各地的貴旋子弟五百人入學就讀。前涼在西域設置高昌郡,首次把郡縣制度推廣到西域。前涼時期姑臧城建筑格局,影響了北魏洛陽、隋唐長安城營建。后涼期間,鳩摩羅什留駐十七年。海藏寺靈鈞臺、大云寺、天梯山石窟、鳩摩羅什寺等都是五涼時期的文化遺存,這些都見證了涼州在佛教東漸中的歷史地位。

(四)隋唐時期

隋唐時,在武威先后設置涼州總管府、都督府、河西節度使,武威成為河西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唐玄奘路過涼州時贊嘆道“涼州為河西都會,襟帶西番、蔥右諸國、商旅往來、無有停絕。”岑參“涼州七里十萬家”等詩詞,足可見唐初涼州城經濟貿易繁榮發展的盛況。五涼時期流傳的天竺樂、龜茲樂、西涼樂以及從中原地區傳入河西的清商樂等交匯融合,后流傳至中原地區,廣受喜愛,并在隋唐時代被定為官方正樂;王雛、岑參、高適、張籍等許多邊塞詩人來武威后,創作了大量以《涼州詞》《涼州曲》為名的詩篇,以“涼州詞”或以涼州為背景的唐詩有一百四十多首。大云寺之名源于唐代,古鐘樓懸掛之鐘為唐鐘。武威也是吐谷渾文化的搖籃,663年,吐蕃攻滅占據青海的吐谷渾王國,吐谷渾首領諾曷缽和弘化公主率領王族幾千帳來到涼州南山,留駐了9年。

(五)西夏時期

西夏時,涼州為西夏輔郡,西夏政權對涼州進行了大規模的經營。《西夏碑》記載:“大夏開國、奄有西土,涼為輔郡,亦已百栽……武威當四沖地,車轍馬跡,輻輳交會,日有千數”,生動描繪了涼州作為西夏西部經濟、文化中心的盛況。西夏政權把涼州大云寺改為護國寺。1092年冬天,武威地震導致護國寺佛塔傾斜。西夏梁太后及國王李乾頗下詔動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于1093年6月動工,重新修建裝飾了感通塔及寺廟,次年正月十五工程完畢后,遂立碑刻鈷,即《重修護國寺感通塔碑》(西夏碑)。

(六)蒙元時期

1247年,蒙古皇子、西涼王闊端與西藏薩迦派首領薩班舉行了“涼州會盟”,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為西藏正式歸屬中央政府行政管轄奠定了基礎,為西藏地方贏得了和平與安寧,推動了西藏地方的發展,對祖國的和平統一做出了重要貢獻。薩班在涼州還促進了藏傳佛教的發展,完成了涼州四部寺(白塔寺、金塔寺、海藏寺、蓮花寺)的擴建,使涼州佛教寺院得到了恢復和保存。在涼州生活了八年的薩班的侄子八思巴后來被尊為帝師,并創立了蒙古文字。涼州區永昌鎮出土的《高昌王碑》《西寧王碑》等刻有蒙文、回鶻文的雙語碑銘是武威金石的又一大特色,對于研究民族史、西北地區歷史均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歷來被西夏史、蒙元史廈西北邊疆史的專家學者所重視。

(七)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武威文化又迎來一個黃金階段。1439年戍守涼州的兵部右侍郎徐唏倡導主持擴建了文廟、辦起了儒學。1548年,參政江東在涼州衛設立涼州書院,這也是武威地區書院的肇始。清代先后在武威地區創建了成章書院、天梯書院、北溟書院、雍涼書院、云川書院、蘇山書院、龍山書院,武威文教事業得到了蓬勃發展,出現了“書城不夜”濃郁的文化氛圍。明清幾百年間,武威“人文薈萃,英才輩出”,考中進士的就有57人,清代武威人張澍,是著名史學家、經學家、金石學家。清代的武威是河西地區最大的商貿中心,設立陜西、山西會館,負責商業經營。

三、涼州文化的獨特內涵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東西方文化在這里融合互鑒、包容開放,使涼州文化內涵獨特。以武成文廟、雷臺、鳩摩羅什寺、大云寺、海藏寺、白塔寺、天堂寺、天梯山石窟等為代表的名勝古跡,和以東漢銅奔馬、漢代簡牘、西夏碑等大量高等級文物,以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涼州賢孝、武威寶卷、涼州攻鼓子、華銳藏族民歌、天祝土族格薩爾、民勤曲子戲等,都是涼州文化輝煌燦爛的歷史見證。

按照文化形態及空間分布,涼州文化囊括絲路文化、天馬文化、簡牘文化、佛教文化(石窟文化)、樂舞文化、邊塞文化(長城文化、涼州邊塞詩、移民屯戍文化)、建筑文化、著姓文化、地名文化、酒文化、金石文化、五涼文化、吐谷渾文化、西夏文化、儒學文化,文獻典籍文化、匾額文化、紅色文化、農耕文化、游牧文化、商貿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非遺文化、涼州方言)等等。

(一)天馬文化

出土于武威雷臺漢墓的銅奔馬,以漢代天馬為原型鑄造。天馬特有的蓬勃生命力和一往無前的氣勢,彰顯了中華民族奮發進取的豪邁氣概。武威自古以來馬文化十分厚重。河西地區在漢初水草豐美,具有發展畜牧業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故有“涼州之畜為天下饒”的贊譽。前涼時期,張軌麾下的涼州名將北宮純及其所率涼州鐵騎,曾有兩次將“涼州大馬,橫行天下”表現到極致。隋唐時期涼州是征討突厥、吐蕃的重要基地;蒙元、西夏時期有發速的養馬業;明代在這里抵御蒙古殘余勢力,設立茶馬互市;清代是對付準噶爾部叛亂、重新統一西北邊疆重要的軍馬供應基地;清末到民國涼州城鄉遍布20多處馬神廟……武威的馬文化傳承了兩千多年,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幅雄壯威武的歷史畫卷。

(二)長城文化

西漢設置河西四郡后,為隔絕匈奴與羌族的聯系,保證“絲綢之路”的暢通,開始修筑長城。明代中期,朝廷為了抵御殘元勢力的侵擾,十分重視對武威地區的經略,又在原來漢長城的基礎上修筑了明長城。直到今天,武威境內漢長城遺址猶存,明長城大部分完好。漢、明長城蜿蜒并行,成為一大奇觀。武威是長城資源大市,天祝縣、涼州區、古浪縣、民勤縣均有長城遺址分布,共計629公里,被國務院整體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威境內的漢長城修筑于西漢時期。公元前121年,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之后,西漢下令修筑了自夸居(永登)經武威至酒泉的長城。武威境內的明邊墻修筑于明朝中后期,歷時上百年,有“舊邊”和“新邊”之分。武威“舊邊”修筑于明朝中葉。武威“新邊”指筑于明萬歷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的靖遠至古浪的邊墻。

(三)簡牘文化

武威漢墓出土的國寶級文物《儀禮簡》《王杖簡》《醫藥簡》以廈其他大量的漢簡,反映了漢代儒家思想文化、養老制度和中醫藥學在河西得以推廣。除漢簡外,武威還出土了《三國魏青龍四年左長衣物疏》等大量的魏晉時期的簡牘。武威漢晉簡牘,以其數量多、保存好、內容豐富、史料可貴等獨有的特點構成了中國簡牘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容涉及了漢晉時期的經學、醫藥學、政治與法律、社會管理、風俗習慣等,是研究漢晉時期歷史的珍貴資料。

(四)五涼文化

東晉十六國時期,來自中原各地的文人學者匯聚在包括武威在內的河西各地,吸收了西城外來文化,保存和繼承了中原傳統文化,農耕文化、游牧文化、多民族文化等多元文化在河西不斷交流,持續融合,共同發展,創造了史不絕書的五涼文化。北涼國王沮渠蒙遜統治時期開鑿的天梯山石窟,是云岡、龍門等中原石窟的藝術源頭,被著名石窟寺考古學家宿白先生命名為“涼州模式。”“涼州模式”為不同地區的石窟造像模提供了先例。此外,五涼文化在經學、玄學、史學、文學、佛教、天文歷算、自然科學、建筑、藝術等方面成果顯著,對后來中原地區的文化復興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對此,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中論述道,五涼文化“上續漢、魏、西晉之學風,下開魏、齊、隋、唐之制度,承前啟后,繼絕扶衰,五百年間延綿一脈”,是隋唐制度的源頭之一。

(五)佛教文化

自漢武帝打通西域,張騫開通絲綢之路后,佛教開始由西域傳入中國。從兩漢至魏晉以來,佛教文化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來到河西走廊,由包括涼州在內的河西各地向關中及中原內地傳播。特別是五涼時期,由于北方大亂,河西與中原的道路隔絕,也由于五涼統治者的尊崇和提倡,佛教首先在河西各地留駐興發,而作為五涼故都的姑臧城,就由此成為中國北方地區佛教的中心和佛教東漸的中轉站。《魏書·釋老志》記載:“涼州自張軌后,世信佛教”。涼州是佛教東漸的重要樞紐,很多高僧都曾在涼州駐足或定居。鳩摩羅什、曇無讖、玄奘、薩班、八思巴等高僧大德云集涼州,譯經播道、駐足弘法;大云寺、羅什寺、海藏寺、白塔寺等名剎古寺遍布境內。

(六)吐谷渾文化

武威市涼州區、天祝縣是吐谷渾文化的富集區。涼州區青咀灣是吐谷渾王族的先塋,人們在這里發現了唐代吐谷渾的墓志9方。2019年,武威市發現唐武周時期吐谷渾王族成員喜王幕容智墓,是目前發現唯一保存完整的吐谷渾王族墓葬,出土各類隨葬品800余件,2021年度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吐谷渾墓葬度其出土文物對于研究吐谷渾史、唐與絲綢之路沿線民族關系史、唐代軍事建制度吐谷渾墓葬形制、葬俗等相關領域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為中華民旋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以及鑄牢中華民旋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典型實例。

(七)西涼樂舞

樂舞文化,是隋唐時代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涼州文化。從五涼時期開始,龜茲樂等西域樂舞源源不斷地傳入涼州,并和當地流傳的傳統音樂相融合,產生了一種“雜以羌胡”的西涼樂。在流傳過程中,天竺樂、龜贛樂、西涼樂以及從中原地區傳入河西的清商樂等教樂盛行,爭鳴于世。后涼呂光對龜茲樂加以改造,號為《秦漢伎》,也叫《秦漢樂》。北涼沮渠蒙遜繼續進行加工,使其逐漸完善。南北朝時期,北魏太武帝拓跛燾平定河西得到《秦漢樂》,正式定名叫做《西涼樂》,并在隋唐時期被定為官方正樂,對中原音樂文化發生了重要影響。大唐開元年間,河西節度使郭知運進獻“涼州大曲”,所填之詞就是“涼州詞”。從此涼州詞風行天下。唐玄宗又結合河西節度使揚敬述獻上的“婆羅門曲”,加工整理并將其改編為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八)西夏文化

西夏是黨項族建立的政權。1804年,回到家鄉養病的武威學者張澍到涼州清應寺游玩,無意之中發現“西夏碑”,從此西夏學進入人們的視野。1989年出土于武威亥母洞石窟的泥活字版西夏文《雛摩詰所說經》,共54面,有6400多個西夏文字,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泥活字印本。此外,武威還出土了的大量的西夏文官府文書、醫方、歷日、契約等珍貴資料,以廈木緣塔、彩繪木版畫、各類瓷器等珍貴文物,使武威成為保存西夏文化遺存數量最多的地區之一,為了解和研究西夏時期的經濟、社會等相關情況提供了實物資料。

(九)邊塞文化

武威現存的古長城、烽火臺、堡寨、烽燧、古道、古戰場等眾多的邊塞遺跡,見證了厚重的邊塞文化。王堆、岑參、高適、王之渙、王翰等詩人留下了關于涼州的許多詩篇,呈現出邊塞特有的風情,為涼州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積淀。唐代形成的“涼州詞”成為邊塞文化的典型代表。涼州邊塞文化承栽著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展示著壯闊蒼涼邊塞氣象,蘊含著豐富厚重的文化底蘊,成為涼州文化中一張靚麗的名片。

(十)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悠久的歷史,孕育出了獨領風騷、千古絕唱的《涼州詞》。涼州詞是千年歷史陶冶下的不朽遺存,是漢風唐韻洗禮過的文字精粹,是古城武威悠久燦爛的文化見證。流傳盛廣的涼州詞(曲)是唐代民族樂府第一曲調,《舊唐書·音樂志》戢,《西涼》(即《涼州詞》,又稱《涼州曲》,唐代樂府曲調名)“蓋涼人所傳中國舊樂而雜以羌胡之聲也。”《涼州詞》正是西域龜茲樂傳入涼州后,兼收并蓄,融合中原及其他地區音樂而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新曲調嘲。涼州詞代代誦讀、流傳千古,是唐代邊塞詩歌中的代表作,在古代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國古典文學寶庫中的精華。

四、涼州文化的地位影響

涼州文化,是絲綢之路地域文化的代表之一,是多民族多元文化互相碰撞而誕生的美麗火花,是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絢麗篇章。涼州文化具有農耕文化、游牧文化和商貿文化三者結合的特點,發達的農業與畜牧業,多樣的經濟結構與絲綢之路商貿通道地位,為古代涼州繁榮的商業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城市,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優勢,為涼州帶來了縱深的文化交融。中亞、印度及其他外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為涼州文化不斷注入新鮮的活力與生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思想觀念在這里匯聚碰撞,交融互鑒,決定了涼州文化的多樣性、包容性、創新性。

氣勢磅礴的天馬文化,承前啟后的五涼文化,高雅絕倫的樂舞文化,渾厚博大的西夏文化,神秘誘人的吐谷渾文化,源遠流長的佛教文化,獨具特色的邊塞文化、千古絕唱涼州詞等,繪就了一幅幅流韻煥彩的歷史畫卷,形成了一張張璀璨靚麗的文化名片。涼州文化已超越了今天武威這個地理范疇,涵蓋河西走廊地區甚至輻射中國西部地區,對中原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就歷史文化的價值和影響來看,涼州文化不僅僅是一種地域性文化,而是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的多元文化,在中華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涼州作為中華文明發展歷程中的關鍵節點之一,作為各民族文化交融、互動互鑒的生動歷史標本,豐富了中華文明的內涵。中華文明的重要文化元素,均可在涼州文化中找到,從涼州文化能夠透視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涼州文化資源,既是“五個突出特性”形成的豐厚滋養,也是“五個突出特性”的縮影之一,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提供了實證。

(一)涼州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鑒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涼州成為歷代中原王朝經略西域、保障絲綢之路暢通的戰略要地,也使涼州成為多元文明交匯的樞紐,在歐亞文明互動和多民族文化交融中占據重要位置,在中西交通上具有獨特貢獻,在佛教發展史上書寫了光輝一頁,在民族融合、多元文化史上留下了變相輝映的精彩華章。尤其漢唐時期,中西交往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族等社會生活場景以及藝術的流傳,在這里留下豐厚見證。

漢唐時期的武威郡,不僅是河西走廊上最大的城市,還是絲綢之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薈萃之地,成為中亞外來民族商貿活動的中心。公元前二世紀,占據河西的月氏人一路西遷,建立起貴霜帝國,鳥孫也從河西遷往伊犁河流域,月氏和鳥孫是連接東西方草原交通、文化交流的重要國家。兩漢時期,涼州連接東西,成為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中西交流的重要驛站,來自中亞、西域的使者絡繹不絕,涼州成為重要的商貿、文化匯集中心和中轉站。魏晉時期的涼州刺史兼任西域長史、戊已校尉,兼管西域事宜。唐朝在武威設立河西節度使,對維護邊疆穩定、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保障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涼州見證了古絲綢之路沿線各民族交往交流和文明互鑒,譜寫了一首“胡商販客,日款塞下”的絲路長歌,創造了“使者相望于道,一歲中多至十余輩”的漢唐氣象,充分彰顯了涼州在歐亞文明交往交流中的樞紐地位。

烏孫、月氏、匈奴、黨項、蒙古等多民族先后在涼州居住生活,來自中亞、西域的粟特“昭武九姓”、遼東鮮卑的吐谷渾、青藏高原的吐蕃、蒙古草原的突厥等各民族在涼州長期雜居相處、友好往來,共同塑造了豐富多彩、絢爛多姿的文化,構成了一幅幅人類文明交流互鑒和多元融合的典范圖景。

涼州是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貿易中心。公元4世紀初寫成的粟特文古信扎,記錄著絲綢之路上一個粟特商團的商貿活動情況,他們以姑臧為大本營,活動范圍東到洛陽,西到撒馬爾汗,把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等與中亞的香料、藥材在涼州進行中轉貿易。薩寶作為粟特商隊的政教首領,文獻記載,自北朝、隋唐有薩保(寶)這一稱呼的人物有十五位,其中四位是“涼州薩保”,在諸“薩保”中級別最高,證明了涼州從3世紀至7世紀在絲綢之路國際都會的重要地位。

漢唐時期,來自天竺、印度、波斯以度中原等地的佛教僧侶匯聚河西,他們在涼州駐錫停留、譯經宣教,為佛教的中國化作出重要貢獻,涼州在佛教東漸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涼州在中華文明中占有獨特地位。以銅奔馬為核心的天馬文化,是龍馬精神的象征;武威簡牘承栽著中華文明禮儀風范、道德風尚、醫學發展的時代成就,勾勒出中原文化向西傳播的脈絡;五涼文化在中華文明嬗變歷史進程中發揮了“承前啟后、繼絕扶衰”的重要作用;西涼樂舞融歌、舞、音樂為一體,以獨特的藝術風格展現了中華樂舞的獨特魅力;豐富多彩的吐谷渾文化,見證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闡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和“五個認同”的重要“實物教材”;以《涼州詞》為代表的邊塞文化,在中國古典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后世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源遠流長的佛教文化,創造了中國佛教石窟的“涼州模式”,承栽著中國早期佛教藝術的演進歷程,對中國佛教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西夏碑》《西寧王碑》《高昌王碑》等刻有西夏文、蒙文、回鶻文的雙語碑銘是武威金石文化的又一大特色,對于研究民族史、西北地區歷史均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涼州會盟”見證了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形成發展過程;擴建于明代的武威文廟是涼州儒學發展的見證,也是千年文脈賡續傳承的縮影和象征。一幅幅流韻煥彩的涼州文化歷史畫卷,形成了一張張璀璨靚麗的涼州文化名片,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中華文明煥發出嶄新活力。

涼州文化脈絡清晰,內涵獨特,地位重要,應在“一帶一路”的視域下,深入挖掘涼州文化的深刻內涵和歷史底蘊,進一步梳理人文資源優勢,深化文化遺產研究闡釋工作,揭示其在中華文化譜系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闡述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促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推動涼州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升涼州文化品牌知名度,努力把涼州文化培育成文化傳承發展的“甘肅品牌”,打造成中華文明傳播展示的“甘肅文化名片”,服務支撐文化強省建設和“一帶一路”文化共建共享。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另类专区| 四虎影视国产精品| 亚洲国语自产一区第二页| 国产成人成人一区二区| 五月婷婷中文字幕|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精品福利国产| 亚洲第一成年网| 亚洲日本www| 国产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黄色片| 日韩无码真实干出血视频|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日本免费精品| 呦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av大片在线无码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久免费视频|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日韩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亚洲一区二区无码视频| 国产主播在线观看|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中日韩欧亚无码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一区| 日韩美女福利视频|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免费无码r| 精品国产香蕉在线播出| 欧美午夜小视频| 欧美色视频在线| 亚洲浓毛av| 久久国产精品77777| 久久国产拍爱|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 人人91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 |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一级高清毛片免费a级高清毛片| 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久久婷婷六月|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国产99在线| 91色在线观看|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 成人午夜在线播放| 人妻一本久道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亚洲一区波多野结衣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 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色有码无码视频| 色婷婷狠狠干| 午夜小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美女自慰喷水| 亚洲专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成人av免费| 福利在线不卡| 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 91色在线视频|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直播| 国产男人的天堂| 国产在线日本| 国产区网址| 国产免费羞羞视频|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操操操综合网|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国产一级在线观看www色| 无码一区18禁| 国产一级在线观看www色 |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久久国产精品77777| 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美女自慰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