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臨洮作為西部地區重要的農業大縣之一,全縣上下立足“農業優先型”發展定位,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統籌種養加、產供銷一體化發展,千方百計穩面積、增產量、提質效,全力培育現代種業、發展設施農業,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91.7萬畝以上,糧食年產量達到24萬噸以上,糧食實現十一連豐,成為全省的產糧大縣,并逐漸成為蘭州及周邊地區重要的農副產品供應基地。
一、堅持黨建引領,增強發展后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堅持把支部建在產業鏈上、黨員聚在產業鏈上、群眾富在產業鏈上,是臨洮在產業發展中取得成功的關鍵,探索黨建引領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構建了“黨建鏈”引領“產業鏈”“支撐鏈”“振興鏈”的工作新格局。一是組織聯建強堡壘。按照“一塊土地、一個產業、一個產品、一個品牌、一個團隊、一個黨委”的總體思路,圍繞六大產業,大力推行“黨委+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基地”模式,組建成立、沿洮蔬菜產業帶黨委和6個片區產業聯合黨委,吸引11個鄉鎮、178個村黨組織和458個農村產業組織主動參與,帶動15家產地市場、372家涉農企業在產業鏈上抱團發展,沿洮3748名黨員和14.85萬余戶群眾緊緊聚集在特色產業鏈。二是黨員幫帶促發展。深入實施“抓鄉促村”工程,鼓勵支持黨員致富帶頭人領辦創辦新型經營主體,推動172名村黨組織書記兼任農村經濟組織負責人,232名村黨組織書記領辦特色產業培育“黨建項目”,2538名黨員帶頭示范種養殖,以組織推動、黨員帶動做強特色優勢產業。三是夯基固本抓提升。深入實施“頭雁”能力提升行動,堅持“內培外引”相結合,每年分期分批組織村黨組織書記、涉農干部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開展集中培訓,全面提升抓經濟、謀發展、惠民生的能力,著力打造一批“知農村、懂農業、愛農民、會農事”的農村實用人才,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2.6萬人次,培育高素質農民650人、農村實用人才1000名,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顯著增強,形成了黨群攜手共進的良好局面。
二、優化種養結構,壯大產業規模。按照“抓兩端促中間”的產業發展思路,深入實施特色產業提質增效行動,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堅定不移走品種優化、品質提升、品牌驅動、標準引領、全鏈升級的發展之路,推動全縣農業高質量發展。一是突出產業培育。按照“蔬菜入川、畜草上山、北設施、南兩茬”的思路,堅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則,培育形成了蔬菜、馬鈴薯、中藥材、百合、花卉、畜草六大特色優勢產業體系,特色產業種植面積達到110.26萬畝,占農作物種植總面積的71.6%,畜禽飼養量達到789.7萬頭(只)。爭取實施了“甘味”生豬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項目、馬鈴薯產業集群項目,帶動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產值達到256.1億元,推動形成“連鄉成片、集群成鏈、抱團發展”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二是突出規范標準。圍繞蔬菜產業示范點打造,在育苗、播種、管理等各個環節,推廣使用集約化育苗、綠色防控、良種栽培、標準化種植等綜合集成技術,全面落實蔬菜綠色標準化種植標準,建成特色產業示范基地62個17.42萬畝,中藥材綠色標準化種植及種子種苗繁育示范基地14個,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穩定在110萬畝以上,重大病蟲危害損失穩定在5%以下,農業機械化率達72.4%,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三是突出平臺引領。堅持走園區化、工業化、產業化“三化”引領的特色產業發展之路,成功創建了全省首批、全市首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圍繞“產加銷”重點環節,累計投入資金3.3億元,建成雙層鋼架塑料大棚4.35萬座、日光溫室480座,設施蔬菜種植面積達7萬畝,主導產業覆蓋率達92.6%、適度規模經營率達36.5%,完成總產值43.86億元,輻射帶動了全縣18個鄉鎮發展蔬菜種植30.15萬畝。打造了臨洮蒜苗、臨洮胡蘿卜、臨洮白菜等多個品種的加工集散中心。同時,立足面向蘭州及周邊地區農畜產品供應基地的定位,積極與蘭州各大市場、院校對接,堅持鮮菜當天采摘、當天銷售,大宗蔬菜通過119家運銷專業合作社遠銷西寧、成都、西安、西藏、福州、青島等全國各大市場,形成了從前端種苗繁育、標準化種植,中間抓綠色有機基地建設,末端抓冷鏈物流、精深加工、電子商務的全產業鏈條式集群化發展格局,臨洮已成為享譽全國的“隴上菜圃”。
三、建強產業體系,提升發展質效。堅持用工業思維發展現代農業,充分發揮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集聚效應和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加快發展,有力提升了農業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市場化水平。—是延伸產業鏈。加快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延鏈補鏈強鏈,培育引進雪源金正、恒德源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6家、家庭農場370家,開發百合原漿飲料、酸辣粉、定西寬粉等系列產品30種,年加工百合能力達2000噸以上、馬鈴薯淀粉產量達8萬噸。杏鮑菇、金針菇實現全過程、工廠化生產,日產150噸、年產5萬噸以上,成為全國最大的杏鮑菇基地。二是提升價值鏈。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興農,深入開展“三品一標”提升行動,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立健全品牌管理評價體系,全縣認定“三品一標”農產品36個,產地認定面積80.26萬畝,占食用農產品總面積的62.7%,農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達到100%。注冊“貂蟬”“嬋香源”等特色品牌29個,入選“甘味”特色品牌目錄6個,“臨洮馬鈴薯”獲批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臨洮珍好”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連續兩年成功入選“全國供銷合作社品牌建設優秀案例”,臨洮農產品核心競爭力持續增強。積極探索“早熟馬鈴薯復種大白菜”“甜玉米兩茬保收萬元田”等多種模式,走出了一條提升糧食單產,助農增收的新路子。三是打造供應鏈。狠抓農產品供銷體系基礎設施建設,建成康家崖農副產品集散加工物流中心,培育農業農村部定點市場2家、農產品交易市場11個,發展電商企業18家、凈萊加工配送公司4家,建成蔬菜、百合保鮮庫142座,馬鈴薯貯藏窖4.93萬座,中藥材烘干房123座,初步構建起上接生產基地、下連消費市場的縣、鄉、村三級農產品流通體系。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2481家,配套建成電商中心、產地倉、農特館等電商平臺,構建了面向蘭州、輻射周邊的倉儲銷售配送體系。四是拓展效益鏈。堅持把增加群眾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健全完善構建“農戶入股+現代設施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土地流轉+務工收入”增收體系,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增加農民收入,指導全縣53家龍頭企業、1049家運營規范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和種植大戶做好蔬菜、畜產品的線上、線下銷售,累計銷售馬鈴薯、百合、蔬菜、花卉等37.5億元,帶動全縣農村居民獲得經營性收入6158萬元。
四、強化要素保障,守牢底線紅線。始終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擺在首位,嚴格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強化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深化農業農村改革,著力保障全縣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一是強化耕地保護。堅持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產業基地、高效節水灌溉、梯田宜機化改造等統籌謀劃、同步推進,全面落實省上“1+1+6”政策,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43.33萬畝,占永久基本農田的28.3%。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加大撂荒地排查整治復耕力度,按照“五個一批”整治措施,落實省級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等惠農政策,撂荒地由村集體種植菊芋、高壟馬鈴薯,實現了應種盡種,并成為村集體經濟增收的新舉措。二是完善基礎設施。按照合理布局、突出重點、分類指導、梯次推進的總體要求,搶抓高標準農田建設有利機遇,持續加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先后爭取投資2.32億元,實施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等項目4個,建成洮河大型灌區1個,有效提升灌溉面積30.55萬畝,干渠改造17條274.3公里,襯砌率44.8%,實現了農田水利的有力保障。三是深化農村改革。大力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村級集體經濟、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創新推行了“六位一體”、投母還羔等牛羊養殖模式,激發了農村內生動力,不斷增加農民收入。開展農村集體資產監管提質增效行動,依托鄉鎮農投公司、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抓實國有資源、集體資產的清產核資、登記管理、盤活使用,推動資源資產充分發揮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