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要求“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并作出全面部署。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只有通過健全相關規則和政策,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著力打造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平臺載體,才能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
健全人才是第一資源的體制機制
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養機制,加快建設國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臺。
一是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分類推進高校改革,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完善高校科技創新機制,提高成果轉化效能。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完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推進機制。二是搶抓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重大機遇,充分利用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政策紅利,完善人才有序流動機制,深化東中西部人才協作。三是完善青年創新人才發現、選拔、培養機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員待遇。四是強化人才激勵機制,堅持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才松綁,完善中央在甘單位和海外引進人才支持保障機制。五是弘揚企業家精神,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打造全國一流的創新創業創造體制環境,培養造就一支能發明、會創新、懂管理的少而精科技企業家隊伍。
健全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必須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一是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國家戰略人才隊伍建設,完善國家實驗室體系,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布局,以蘭白“兩區”為主要載體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二是改進科技計劃管理,強化基礎研究領域、交叉前沿領域、重點領域前瞻性、引領性布局。三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建立企業研發準備金制度,構建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機制。四是完善中央財政科技經費分配和管理使用機制。為科學家賦權,擴大財政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范圍。允許科研類事業單位實行比一般事業單位更靈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實行企業化管理。五是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加強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加強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六是健全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數據等生產要素活力,更好體現其市場價值。搶抓要素市場化政策機遇,普遍提升要素所有者收入水平。七是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健全重大技術攻關風險分散機制。
健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的體制機制
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一是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完善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二是把蘭州新區打造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戰場,當好全省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把生物醫藥產業打造成為全省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金字招牌,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突破口。三是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健全提升優勢產業領先地位體制機制,優化重大產業基金運作和監管機制,建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投入機制。四是加快構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以慶陽國家“東數西算”樞紐節點、蘭州絲綢之路信息港、蘭州新區絲綢之路西北大數據、金昌紫金云大數據、華為張掖云計算大數據等為平臺,打造具有全國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健全平臺經濟常態化監管制度,加快建立數據產權歸屬認定、市場交易、權益分配、利益保護制度,提升數據安全治理監管能力,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數據跨境流動機制。五是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抓緊打造自主可控的產業鏈供應鏈,健全強化重點產業鏈發展體制機制,建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風險評估和應對機制。六是搶抓“新三線”建設重大機遇,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從糧、種、草、藥(材)、煤、電、油、氣、(有色)金(屬)、核、芯(片)、水、林、數(據)、地入手,加快完善綜合性國家戰略儲備體系,建設國家戰略腹地和關鍵產業備份。七是健全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體制機制。構建新型基礎設施規劃和標準體系,健全新型基礎設施融合利用機制,健全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協調機制。爭取建設蘭州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包括超算中心(蘭州)在內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健全著力推進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體制機制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
一是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實施分區域、差異化、精準管控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健全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制度,建立健全覆蓋全域全類型、統一銜接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規劃許可制度,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管理制度體系。二是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環境治理責任體系、監管體系、市場體系、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建設。推動黃河流域、河西內陸河流域、長江流域構建上下游貫通一體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全面推進以大熊貓、祁連山等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積極開展GEP核算,定期發布GEP藍皮書,沖擊GEP全國百強縣。健全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多元化機制。三是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實施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完善新能源消納和調控政策措施。加快隴電入魯(浙、滬、川等)新能源外送工程建設。構建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