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紅色資源服務蘇區振興的實踐探索、現實挑戰和因應策略

2024-02-27 13:32:36張登彬劉一博
老區建設 2024年1期

張登彬 劉一博

基金項目:南開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國情社情調研項目“紅色文化資源服務蘇區振興的路徑研究——以贛南原中央蘇區為例”。

作者簡介:張登彬,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劉一博,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摘 要:贛南原中央蘇區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在新時代的發展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成績,為紅色資源服務蘇區振興奠定了文化資源優勢、國家政策優勢和發展基礎優勢。在實踐中,贛南原中央蘇區盤活紅旅資源,帶動產業振興,傳承紅色基因,建設鄉風文明,弘揚蘇區精神,鍛造干部隊伍,充分激活了紅色資源的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與此同時,贛南原中央蘇區也面臨地方政府保護管理紅色資源壓力增大、開發利用紅色資源創新性要求變高以及相關人才短缺等現實挑戰。可以從創新紅色資源保護管理體制機制、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紅色資源開發、壯大紅色資源開發利用人才隊伍等方面進行探索和優化,更好地激活紅色資源,服務蘇區振興。

關鍵詞:紅色資源;蘇區振興;贛南原中央蘇區;現實挑戰;因應策略

中圖分類號:D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7544(2024)01-0025-10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并明確提出要通過“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1]如何讓蘇區鄉村得到更好發展?毫無疑問,需要因地制宜,立足當地的資源稟賦,充分挖掘鄉村自然、地域、人文等方面的資源優勢,從而制定適合村情、鄉情的發展戰略。在贛南這片土地上,以瑞金、于都、尋烏等為代表的原中央蘇區所在地,擁有底蘊深厚、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紅色資源。這些紅色資源不僅具有重要的政治、文化和教育價值,更具有不可估量的經濟價值。這是贛南原中央蘇區最為突出、最為顯著的資源優勢,也是服務贛南蘇區鄉村振興的寶貴財富。

一、贛南原中央蘇區紅色資源服務蘇區振興的內在優勢

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留下的珍貴革命歷史文化遺產。中央蘇區作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創建的最大的革命根據地,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所在地,是人民共和國的搖籃和蘇區精神的主要發源地,蘊藏著豐富的革命歷史文化資源。贛南原中央蘇區作為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主體,為中國革命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和巨大犧牲。也因此,贛南振興受到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特殊扶持政策支持贛南原中央蘇區發展。經過十多年發展,贛南原中央蘇區不僅實現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各項發展也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實現蘇區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

(一)文化資源優勢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贛南原中央蘇區作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所在地,一大批黨和國家重要領導機構、重要領導人在此辦公和居住,留下了十分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這些資源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紅色物質文化資源。據江西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統計,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登記在冊的革命遺址達2096處,贛州市的18個縣全部納入原中央蘇區縣;2018年3月江西省政府公布684處江西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革命文物328處,254處在贛南等原中央蘇區范圍;2019年10月,國務院公布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江西35處,其中革命文物13處,11處在贛南等原中央蘇區范圍。據統計,贛南已利用或正在利用的革命文物點占已維修的79.1%,被確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占34%,絕大多數革命文物維修后都結合革命史實設計了相關的展覽陳列,成為紅色教學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黨性鍛煉基地。[2]

另外一類是紅色非物質文化資源。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當時只有240萬人口的贛南蘇區,參加紅軍的就有33萬余人,支前參戰人員60萬余人,有名有姓的贛南籍烈士達10.82萬人,分別占全國和江西省革命烈士總數的7.5%和43.8%;中央紅軍長征出發時的8.6萬余人中,贛南籍紅軍5萬余人;萬里長征路平均每公里有3名贛南籍烈士的英魂,可謂“家家有烈士,戶戶埋忠骨”,“十七棵松”“生命等高線”“共和國第一軍嫂陳發姑”等無數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傳唱至今。[2]在革命根據地建設過程中,黨領導蘇區軍民熱火朝天地開展了各項文化建設事業,留下了《十送紅軍》《三大紀律 八項注意》等膾炙人口的民謠、歌謠、話劇等紅色文藝作品;黨領導蘇區人民進行蘇維埃政權建設的偉大嘗試,形成了“蘇區干部好作風”的優良傳統。在中央革命根據地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黨領導贛南蘇區軍民培育了偉大的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和長征精神,留下了豐富的精神文化資源。

此外,中央蘇區在百年黨史尤其是在黨的思想史上具有特殊地位,是黨的早期領導人思想形成和發展的主要策源地,是研究重要黨史人物必須“尋根溯源”的地方。這一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的早期領導人在革命實踐中不斷探索中國社會道路,撰寫了大量調查報告和理論文章。例如毛澤東撰寫的《尋烏調查》《興國調查》《長岡鄉調查》《才溪鄉調查》等調查報告,《反對本本主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重要論著,提出了“槍桿子里出政權”“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等科學論斷,這些在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周恩來、朱德、陳毅、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也都曾在中央蘇區工作,撰寫了大量的理論著述、工作報告等,是研究他們思想形成和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這些重要文獻史料是蘊藏在這片紅土地里的寶貴紅色資源“富礦”。

(二)國家政策優勢

贛南原中央蘇區為新中國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奠定了其歷史上的特殊地位。但由于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工業基礎薄弱等原因,改革開放以來,贛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明顯滯后。為支持贛南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2012年6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為贛南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描繪了宏偉藍圖,標志著贛南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正式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若干意見》明確了振興發展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的重大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制定了兩個階段的發展目標,為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確立了“紅色文化傳承創新區”“全國革命老區扶貧攻堅示范區”等五大戰略定位,制定了“優先解決民生問題”“大力夯實農業基礎”“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等七大重點任務,明確了對口支援政策、人才政策、生態補償政策等九大支持政策,為贛南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提供了重要的頂層設計和政策支撐。[3]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不斷加強對贛南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支持力度,習近平總書記曾先后三次赴江西視察,多次就贛南老區振興發表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為推進《若干意見》貫徹實施,中央國家機關及有關單位針對贛南原中央蘇區的特殊地位、特殊貢獻、特殊困難,為其“量身定制”了一系列特殊扶持政策,建立了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牽頭、31個部委參與其中的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形成了系統化的政策支撐體系,推進各項政策措施逐一落實。據統計,2012年至2022年,以國務院及國務院辦公廳名義出臺的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政策文件共21件,涉及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建設、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等多個方面。此外,自《中央國家機關及有關單位對口支援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實施方案的通知》印發以來,由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組織部牽頭,共有63個中央單位派出312名干部對口支援贛南地區,有力地推動了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全面振興發展。與此同時,中央統戰部、全國工商聯等充分發揮部門優勢,匯聚了眾多知名民營企業助推贛南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國內多所知名高校發揮各自的專業優勢與贛南地區高校簽訂幫扶協議。在一系列國家政策的扶持下,贛南原中央蘇區形成了各方力量全面匯集、共同助力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積極局面。

(三)發展基礎優勢

長期以來,贛南原中央蘇區充分發揮自身的文化資源優勢,認真貫徹黨中央和國務院各項政策意見,大力弘揚蘇區精神,以新時代“蘇區干部好作風”爭創振興發展“第一等的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為蘇區振興積蓄了強大的發展內力。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江西時指出:“希望江西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向改革開放要動力,向創新創業要活力,向特色優勢要競爭力,奮力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新勝利。”[4]在脫貧攻堅中,江西省積極作為,2017年2月井岡山市率先宣布脫貧,拉開了全省乃至全國貧困縣脫貧摘帽的序幕;2019年全省貧困村全部脫貧;2020年底剩余9.6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歷史性地解決了革命老區群眾絕對貧困問題。在此過程中,江西瑞金葉坪鄉榮獲“全國脫貧攻堅楷模”稱號,井岡山、石城、于都、興國入選“全國脫貧攻堅交流基地”,樹立了脫貧攻堅的樣板。贛南原中央蘇區圍繞建設革命老區脫貧攻堅示范區,以脫貧攻堅統籌經濟社會發展格局,取得了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為蘇區鄉村振興打下了基礎。

據統計,自2012年以來,贛南原中央蘇區從解決住房難、行路難、喝水難、用電難等突出民生問題破題,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了一大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為破解行路難,贛韶、贛瑞龍、昌贛、興泉等鐵路相繼建成,新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1525公里。目前,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已建成4個機場,贛州至九江航道實現三級通航,綜合交通樞紐基本形成;為破解用水難,贛州尋烏太湖中型水庫、撫州廖坊灌區水利樞紐等重大水利項目有序推進,水利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為破解用電難,瑞金電廠、信豐電廠、撫州電廠等支撐性能源點陸續建成,能源支撐有力增強。在此基礎上,贛州等原中央蘇區GDP十年實現翻番,贛州市入圍全國百強城市,位列第65名,城市功能品質全面提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56.35%。此外,贛南原中央蘇區大力開展產業扶貧,贛南臍橙享譽世界;大力開展教育扶貧,鄉村小學辦學條件明顯改善;大力開展就業扶貧,貧困勞動力在家門口實現穩定就業;大力開展健康扶貧,構筑“四道醫療保障線”,實現由“重治療”到“重預防”的積極轉變。一系列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和民生建設舉措的落地實施,為更好發揮贛南原中央蘇區紅色資源獨特價值,促進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

二、贛南原中央蘇區紅色資源服務蘇區振興的實踐探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紅色資源。”[5]紅色資源是贛南原中央蘇區的一座“富礦”,如何將“富礦”挖掘出來,讓沉睡的紅色資源“活”起來,使其轉化為蘇區振興的強大動力,贛南原中央蘇區進行了一系列探索與實踐,并取得了顯著成績。

(一)盤活紅旅資源,帶動產業振興

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支撐,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近年來,贛南原中央蘇區緊緊抓住文旅融合契機,盤活域內紅色資源,大力實施“紅色資源+”戰略,將紅色資源與“研學”“康養”“文創”“特產”等元素,以及地域生態、客家文化、歷史底蘊等資源有機融合,全面提升紅色資源的開發層次,以紅色資源為引擎,帶動一大批相關產業發展。

一方面,地方政府全力整合紅色資源,擦亮紅色品牌。贛南原中央蘇區按照“突出重點、打造龍頭,一縣一品、錯位互補”定位,分別圍繞“共和國搖籃”“蘇區干部好作風”“長征集結出發地”等紅色品牌,推出了共和國搖籃景區、浴血瑞京景區、蘇區干部好作風紀念園、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紀念園等一批重點紅色項目。在政府的統一協調下,各地紅色資源開發有序、品牌突出、優勢明顯,有效避免了紅色資源的浪費和內容同質化等問題。品牌效應帶來的經濟效益也日益顯現。例如尋烏縣緊緊圍繞“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這一重要論斷誕生地的紅色品牌,將“尋烏調查”作為全縣紅色資源開發利用的“頭牌”,先后拍攝《重返尋烏調查》《毛澤東尋烏調查》等專題節目,組織開展中央、省直主流媒體尋烏采訪調研活動,并聯合中國紅色教育培訓聯盟體發起“重溫尋烏調查 大興調查研究”主題活動,借助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重要契機,大力推介尋烏紅色資源,不僅在全國范圍內顯著提高了尋烏的知名度,更引爆了尋烏縣的紅色旅游行業,為地方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大力推動紅色旅游與其他業態融合發展,拓展紅色旅游產業鏈條。贛南原中央蘇區充分發揮紅色資源品牌優勢,做好“紅色資源+”文章,通過“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紅色名村”等項目,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振興發展路徑。例如瑞金市葉坪鎮朱坊村,如今已成為贛南乃至江西最大的紅色康養基地。1932年,隨著中央紅色醫院遷入朱坊村,紅軍軍醫學校(衛生學校)和《健康報》也在此誕生,朱坊這個小村莊成了紅軍后勤保障的大后方。得益于優越的生態環境以及強烈的健康意識,朱坊村80歲以上老人有近60個,“紅色健康村”名副其實。近年來,圍繞“紅色”和“健康”兩個主題,朱坊村將紅色歷史文化與現代化“大健康”理念充分融合,打造旅游、民宿、健康、農業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紅色康養小鎮。[6]

(二)傳承紅色基因,建設鄉風文明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繁榮鄉村文化,培育文明鄉風,對于推動鄉村振興意義重大。在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要、推進移風易俗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的過程中,贛南原中央蘇區充分發揮革命老區的紅色資源優勢,把紅色基因融入群眾日常生活,植入群眾內心深處,讓紅色成為鄉風文明最重要的“底色”。

贛州原中央蘇區深入實施紅色基因代代傳工程,充分利用當地紅色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重溫革命歷史,傳承紅色基因,豐富人民群眾精神生活。例如尋烏縣圳下村組織村內外文藝愛好者成立“若蘭”詩社,定期開展誦讀紅色家書、寫紅色詩歌對聯、講述紅色故事等活動;瑞金沙洲壩以紅井為主線,在當地設立紅色大講堂、紅色驛站等紅色教育陣地,營造濃厚的紅色文化學習氛圍;寧都縣小布鎮搭建起了“小布藍杉劇社”,不僅組織群眾自己排演喜聞樂見的劇目,還經常邀請各類劇社演出,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當地村民的文化素養,促進了鄉風文明建設。

贛州原中央蘇區還大力弘揚革命傳統,以紅色文化滋養初心,啟迪和教育廣大群眾,以此來推動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中央蘇區時期,中共為了改變群眾落后、愚昧的風俗習慣,也曾在蘇區這片土地上,掀起了轟轟烈烈、影響深遠的移風易俗運動,例如當時提倡的“婚喪嫁娶,厲行節約,反對大操大辦”“開展衛生防疫,改善人居環境”等口號,與現在的移風易俗工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通過大力弘揚蘇區時期的光榮革命傳統,新時代的移風易俗工作也得以順利開展。例如在“贛州市文明村鎮”——贛縣區大田鄉大坳村,村里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向村民提出“簡辦紅白喜事 推進移風易俗”倡議書,倡導村民自覺摒棄婚喪大操大辦、高額彩禮、鋪張浪費等不良習俗,引導群眾喪事簡辦、婚事新辦,促進鄉風文明。

(三)弘揚蘇區精神,鍛造干部隊伍

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要造就一批堅強的農村基層黨組織,更要培養一批優秀的鄉村干部。蘇區時期的斗爭實踐,為黨和人民培養造就了一大批治國理政的黨政軍優秀干部。他們身上調查研究、求真務實、關心群眾、一心為民、艱苦奮斗、清正廉潔、模范帶頭、爭創一流的好作風,深深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共產黨人,激勵和鞭策著新時代共產黨人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懈奮斗。贛南原中央蘇區充分發揮“蘇區干部好作風”、爭創“第一等的工作”等優良傳統,常態化、長效化地對蘇區干部進行革命文化教育,大力發揚蘇區精神,強化基層黨員領導干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鍛造了一大批優秀的基層干部,唱響了新時代的“蘇區干部好作風”。

一是在走訪調查中錘煉干部好作風。“夜打燈籠訪貧農”“柴米油鹽都想到”,革命戰爭時期的蘇區干部正是憑著深入調研的務實作風和一心為民的公仆情懷,贏得了勞苦大眾的真心愛戴和鐵心跟隨。從“自帶干糧去辦公”到“我為群眾辦實事”,蘇區的廣大黨員干部走村社、進農家、跑企業,進行“零距離”“面對面”的走訪,提出了一系列立足實際、服務群眾的項目清單。二是在解決急難愁盼問題中錘煉干部好作風。新時代蘇區干部堅持為人民的利益而奮斗,始終把解決好人民群眾的實際困難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將解決群眾身邊的急難愁盼問題作為錘煉新時代蘇區干部好作風的“磨刀石”。三是在干事創業中錘煉干部好作風。新時代,贛南原中央蘇區大力奏響“對標一流 干就贛好”的時代強音,大力弘揚蘇區精神,以爭創“第一等的工作”鼓舞蘇區干部干事創業的激情,極大地提高了黨員干部的工作熱情,在各級機關和廣大干部隊伍中形成了爭創先進、爭做模范的良好氛圍。例如葉坪鄉鄉長朱勝江在葉坪素有“拼命三郎”“鋼鐵戰士”之稱,自脫貧攻堅以來,他便放棄了休息時間,把精力都放在了脫貧工作中;葉坪鄉人大主席鄒建敏,帶病依然堅持工作。葉坪鄉黨委委員、副鄉長薛華建,在妻子分娩時,還在駐村工作崗位堅守……像朱勝江、鄒建敏、薛華建這樣舍己忘我、甘于奉獻的葉坪黨員干部還有很多,這是新時代“蘇區干部好作風”的體現,也是蘇區精神在贛南原中央蘇區鄉村振興中結出的累累碩果。[7]

三、贛南原中央蘇區紅色資源服務蘇區振興的現實挑戰

近年來,隨著紅色資源開發利用的升級,尤其是文旅行業的快速發展和新型技術的更新迭代,針對紅色資源采取的一些原有的保護手段、管理模式和利用途徑,已經逐漸落后于迅速發展變化了的技術水平、行業現狀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現實需要,這也是贛南原中央蘇區紅色資源服務蘇區振興面臨的現實挑戰。

(一)地方政府保護管理紅色資源的壓力日益增大

紅色資源作為一種歷史遺產,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在主體上發生自然變化,要想將其保留下來,就必須人為地給予干涉。例如一些革命遺址、宣傳標語、革命文物等紅色資源,有些因為缺乏修繕,已經不可復原地損毀和消失,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失;一些紅色歌謠、革命故事等非物質文化資源,也隨著老一輩的逝世,失去了傳承。隨著對革命老區紅色資源挖掘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紅色資源亟待保護和搶救。雖然近些年來,一部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革命舊址、革命文物、宣傳標語等已經得到了較為妥善的保護,例如寧都縣早在上世紀80年代便把墻頭標語、漫畫一筆一筆地描摹下來,裝裱收藏好,共普查標語1000余條,2021年以來200余條(幅)紅色標語得到及時搶救保護。于都縣則由當地文博部門分片包干,對23個鄉鎮進行拉網式初步普查,根據文物保存的現狀分輕重緩急將保護意見提交給政府,防止出現未保先倒的情況[8],但由于地方政府經濟能力有限,而大多數紅色資源又主要依靠政府投資來進行修繕和搶救,因此即使把每一筆資金都精準謀劃,用到“刀刃”上,也不可避免地出現部分紅色資源無法得到有效保護的問題。尤其是一些知名度較低、過于偏遠且尚未充分開發的革命舊址,部分建筑多為空心房,破爛不堪、瀕臨倒塌,一些蘇區時期的標語、圖片、物品等由于缺乏專業的保護措施,人們甚至可以隨意觸摸,更加大了紅色資源的保護難度。

(二)紅色資源開發利用中的創新性要求越來越高

近年來,隨著紅色文旅市場的升溫,革命老區的紅色資源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各類革命舊址、紅色場館等成為人們的熱門打卡地。然而,面對旺盛的旅游需求,紅色資源同質化現象卻讓一些慕名而來的游客感到失望。雖然不同革命舊址和紅色場館中的紅色資源內容有所不同,但展示形式卻較為單一,游客基本上是單向的參觀或者聽講解員講解,缺少互動性、參與性和體驗性,無法形成系統、深度、豐富的紅色旅游體驗。除此之外,大同小異的文創產品和隨處可見的小商小販也是紅色資源同質化的重要表現,千篇一律的制式產品,銅像、紅軍服、草鞋、玩具槍、紀念幣……你有我有網上也有,很難吸引游客產生二次消費。例如瑞金就通過增設情景雕塑、蘇區標語漫畫、主題文化墻,融入聲、光、電、媒等現代技術,通過智能講解員、AR導覽系統、VR游戲等方式創新紅色資源呈現方式,融合科技讓文物“說話”,有力地提升了紅色歷史、紅色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9]但這一方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對于大多數革命老區來說,短期內依然只能采用傳統的展陳形式。如何利用紅色資源稟賦,創新紅色資源開發利用模式,持續打造有吸引力的紅色品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樣的物質文化需要,依然是不少革命老區共同面臨的發展難題。

(三)專門從事紅色資源開發利用的人才較為缺乏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資源,科技興農、產業興村,靠的就是人才。一方面,紅色文化不僅需要傳承與保護,更需要有專業的人才從事紅色資源的開發利用,這不僅需要在學理上對紅色文化進行研究,更需要在鄉村振興的實踐中對紅色資源進行合理地規劃,這就需要開發者不僅對紅色文化本身有深入的研究,對鄉村的基本情況和地方特色有全面的了解,還需要有一定的創新思維和市場意識。然而目前,江西僅有一所211大學,沒有985高校,這就導致江西本地的人才隊伍較弱。贛南原中央蘇區經濟發展水平雖然有了較大的提高,但相比于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依然有較大差距,因而也難以對外省人才形成吸引力。本省的人才留不住,外省的人才引不來,專業人才缺乏致使產業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被嚴重限制。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地區產業結構較為單一,基礎設施建設也相對滯后,不少鄉村還出現了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向外流失的現象。由于勞動人口的嚴重缺失,鄉村勞動力出現斷層現象,產業發展也面臨諸多問題。

四、紅色資源服務蘇區振興的因應策略

贛南原中央蘇區紅色資源服務蘇區振興擁有得天獨厚的內在優勢,在長期的發展實踐過程中,贛南原中央蘇區逐漸探索出了一條具有革命老區發展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這對于其他革命老區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而贛南原中央蘇區紅色資源服務蘇區振興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實際上也是中國大多數革命老區振興發展過程中所共同面臨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

(一)創新紅色資源保護管理體制機制

地方政府對紅色資源保護管理的壓力較大,一方面是源于紅色資源數量過于龐大,另一方面也源于紅色資源保護管理體制機制本身。例如根據《江西省革命文物保護條例》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革命文物保護工作。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在縣級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門的指導下,開展革命文物保護工作。村(居)民委員會協助當地人民政府做好革命文物保護工作。”[10]但在實際保護管理的過程中,由于文物保護單位人員有限,位于偏遠鄉鎮的革命文物和革命遺址時常處于無人看管的狀態,而這些革命舊址又恰恰是開發利用程度較低、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破壞的紅色資源。

為解決這一問題,一是可以通過數字化手段及時搶救隨時面臨毀壞風險的不可移交文物,例如針對革命舊址的原貌和部分紅色遺跡,應及時組織有關部門將其數字化管理,以便后期復原和恢復。二是可以在合理范圍內,允許鄉村將部分革命舊址管理權下放到愿意參與革命文物保護且擁有便捷條件的居民手中,或專門設置文物保護員、管理員,以此來降低政府需投入的人力成本。三是廣泛號召高校、公益組織、社會團體加入到紅色資源的搶救工作中來,尤其是對于紅軍后代的采訪,對紅色歌謠、紅色故事、紅色照片的征集等,可以及時向社會發布紅色資源“瀕危”目錄,從而及時吸引社會力量介入。例如近些年對于慰安婦、抗美援朝老兵等群體的采訪和口述史整理工作,就曾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

(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紅色資源開發

紅色資源不僅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價值,更具有巨大的經濟效益,具有吸引社會資本的天然屬性。雖然紅色資源主要應發揮育人價值,但這二者并不矛盾:紅色資源具有的經濟效益可以滿足資本逐利的目的,而社會資本參與紅色資源的開發利用,可以讓紅色資源的開發具有更強的市場適應能力,有利于充分挖掘紅色資源的內在特質,使紅色資源得到更好的呈現,從而產生更大的影響力,發揮更大的育人價值。

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紅色資源開發,一是要由政府牢牢把握紅色資源開發利用的正確方向,堅決抵制低俗、歪曲、丑化革命歷史的內容,在面向大眾尤其是面向青少年推廣時,一定要做好產品的把關和監督。二是要為社會資本參與紅色資源開發利用創造條件,通過授權開發、合作開發、委托開發等方式,主動對接優質的社會資本,并為社會資本創造優質的營商環境。三是要做好社會資本參與紅色資源開發的監管,尤其是對產生的經濟效益要進行合理分配和使用,要堅守紅色資源服務蘇區振興的初心,充分調動起廣大群眾的參與熱情,做到“群眾受益、集體得利、企業盈利”,實現共建共富共享。

(三)壯大紅色資源開發利用人才隊伍

栽得梧桐樹,自有鳳凰來。強大的人才隊伍是紅色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支撐,要筑牢和穩固人才隊伍這個重要支撐點,需要正確認識“引進人才”和“用好人才”的辯證關系,不僅需要大力引進優秀人才,更需要在培養好、用好人才上下功夫,在注重引進人才的同時,注重培養和選拔鄉村已有人才,建立合理的人才使用機制,充分發揮鄉村各類人才優勢,以實現人才隊伍的可持續發展。

一是創造優渥條件,因地制宜引進人才。完善鄉村人才激勵機制和服務保障,在人才引進的政治待遇、生活待遇等方面給予傾斜,吸引本地大中專院校畢業生、退伍軍人、外出農民工等人才群體,積極返鄉加入鄉村振興隊伍。二是大力開展教育培訓,努力培養鄉土人才。積極創造人才鍛煉條件,搭建高附加值農產品開發以及紅色與生態旅游等教育培訓平臺,邀請高校科研院所專家教授深入基層和鄉村企業,現場指導、面對面帶教與幫扶,鼓勵鄉土人才大膽投身創新創業,使其迅速成長,脫穎而出。三是著力用好已有人才,營造干事創業的有利環境。例如可以抓住村干部換屆和補缺時機,適時把那些政治站位高、綜合素質好、工作能力強的村民特別是優秀黨員,充實到村兩委班子中來,建好過硬的村級組織戰斗堡壘,確保其在鄉村振興中發揮好先鋒隊作用。總而言之,要多措并舉,用好、用活鄉村人才,充分激發他們干事創業的熱情,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國家文物局.創新與啟示——贛南等原中央蘇區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實踐[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

[3]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EB/OL].https://www.gov.cn/zhen ce/content/2012-07/02/content_4618.html,2012-07-02.

[4]習近平春節前夕赴江西看望慰問廣大干部群眾 祝全國各族人民健康快樂吉祥 祝改革發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N].人民日報,2016-02-04(01).

[5]習近平.用好紅色資源 賡續紅色血脈 努力創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J].求是,2021,(19).

[6]秦海峰,曾婉芩.江西瑞金:紅色資源溢出金色效益[EB/OL].http://jx.people.com.cn/n2/2023/0822/c190 260-40540273.html,2023-08-22.

[7]范建明,鐘瑜,余書福.樹起“共和國搖籃”新標桿——全國脫貧攻堅楷模瑞金市葉坪鄉脫貧攻堅紀實[N].贛南日報,2021-02-26(05).

[8]王竹青.永不褪色的紅色標語 永不動搖的革命信仰[N].中國文化報,2023-01-14(03).

[9]“紅色+”,讓“紅都故事”活起來[N].贛南日報,2023-03-18(02).

[10]江西省革命文物保護條例[EB/OL].https://flk.npc.gov.cn/detail2.html,2018-07-27.

Practical Exploration, Realistic Challenges and Response Strategies of Red Resources Serv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Soviet Area: Taking the Former Central Soviet Area in

Southern Jiangxi as an Example

Zhang Dengbin Liu Yibo

Abstract: The former Central Soviet Area in southern Jiangxi has abundant red resources and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development practice in the new era, laying cultural resource advantages, national policy advantages and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dvantages for red resources to serve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Soviet area. In practice, the former Central Soviet Area in southern Jiangxi has revitalized red tourism resources, driven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inherited red genes, built rural civilization, carried forward the spirit of the Soviet area, forged cadres, and fully activated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value of red resources. At the same time, the former Central Soviet Area in southern Jiangxi is also facing realistic challenges such as the increasing pressure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in th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red resources, the high innovativ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red resources, and the shortage of relevant talents. It can be explored and optimized from the aspects of innovating th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red resources, guiding social capital to participate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d resources, and expanding the talent team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red resources, so as to make better use of red resources and serve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Soviet area.

Key words:? Red resources; Revitalization of the Soviet Area; Former Central Soviet Area in southern Jiangxi; Realistic challenges; Response strategies

責任編輯:邵猷芬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网站| 一级毛片不卡片免费观看| 亚洲免费三区| 欧美日韩免费| 福利片91| 久久精品国产在热久久2019 | 中文一区二区视频|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高清免费| 欧美色亚洲|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99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香蕉伊思人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 亚洲av无码专区久久蜜芽| igao国产精品| 一本无码在线观看| 免费日韩在线视频|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三级日韩三级|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国产三区二区| 国产69精品久久| 在线另类稀缺国产呦| 国产精品不卡片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人免费视频| 另类专区亚洲| 在线免费亚洲无码视频| 网久久综合| 欧美一级片在线| 久草美女视频| 在线观看无码a∨| 国产精品浪潮Av|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日本91视频| 理论片一区| 大陆精大陆国产国语精品1024|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a国产精品|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入口| 毛片久久久| 波多野结衣二区|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亚洲影视在线观看| 免费va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 日韩 激情 无码 中出| 亚洲三级片在线看| 日韩激情成人| 欧美性精品| 成年女人18毛片毛片免费|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91精品日韩人妻无码久久| 丁香婷婷久久| 国产av剧情无码精品色午夜|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欧亚日韩Av| 欧美视频在线不卡| 亚洲永久免费网站|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 99视频在线免费| av一区二区无码在线| 欧美成一级| 国产又爽又黄无遮挡免费观看 | 在线国产你懂的| yjizz国产在线视频网| 播五月综合| 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精品自窥自偷在线看| 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欧美一区在线| 国产swag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亚洲天堂自拍|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